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乾隆官窑窑变釉款大全:乾隆笔下残缺的完美

乾隆官窑窑变釉款大全:乾隆笔下残缺的完美在制窑过程中,由于瓷胚和釉的质地不同,膨胀系数也就不同,烧制成形后,对模型进行冷却,釉层收缩率高于内层瓷胚,于是瓷器自行开裂。后人发现该特征后,便在裂痕内部用各色墨汁着色,于是在瓷器表面形成了针线密布的千丝网,称其为“金丝铁线”,。这便是乾隆诗中残缺却完美的“鳝血”了。哥窑之所以能令数代风流才子为之倾倒,究其原因,与其自然开裂的特色息息相关。对哥窑瓷器的视若珍宝,使其在乾隆五十年令人绘制《珍陶萃美》图册,该图册不仅涵盖各类瓷器的图画,还对各瓷器的种类、尺寸、外形都进行了巨细无遗的描述,每页图册正下方都有其御题印章。这页图册中展示的便是南宋青釉葵花式洗 对其大小、口径和足径都事无巨细一一陈述。该青釉葵花式洗呈十瓣葵花式,从顶部看,犹如一支小花骨朵,色泽清透温润,酥骨凝香,冰雪玉肌。正如乾隆所言:“芝为华彩玉为肌,火气全无古气披。”极简纯粹而不失雅致,古色古香却不失大气。

历朝皇帝素爱瓷,上至明成祖朱棣时期瓷器达到东亚工艺美术发展欣欣向荣,下至乾隆在位期间各式瓷器百花争艳。而今天小新要说的,就是与乾隆有着不解之缘的哥窑。

乾隆官窑窑变釉款大全:乾隆笔下残缺的完美(1)

宋代是瓷器蓬勃发展的巅峰时期,各式各样的瓷器如雨后春笋冒出,其中哥窑在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定窑、汝窑、官窑和钧窑齐名为“五大名窑”。乾隆对这些瓷器喜爱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对宋瓷更是喜爱至极,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瓷器中有300多件都是乾隆亲自御题。

这款宋哥窑青釉鱼耳炉是旧藏品。该藏品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采用青灰色釉制法,传承低调古韵,仿商周青铜礼器,呈现出“S”形上紧下丰的轮廓特征,浑圆饱满的形态衬托出名门贵胄的雍容祥和。身两侧有一对形如鱼耳的手柄,整个造型古朴大方。

乾隆帝对其一见倾心,于是提笔作诗——“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鱼耳鳝纹的描绘凸显其通体纹理的隽永灵气,似池鱼之身剔透玲珑,又具鳝鱼的光滑灵动。“鼻根何处分”更是体现了该瓷器整体形态的浑然天成。可瓷器乃人工烧制之物,何以见其浑然巧妙?所谓云氲,正如满壶热酒洒遍地,热气氤氲扑腾而上。乾隆帝一见这藏品,便惊觉其有画中仙的灵妙雅韵,于是下令让宫廷玉匠将该诗作镌刻于炉底。

对哥窑瓷器的视若珍宝,使其在乾隆五十年令人绘制《珍陶萃美》图册,该图册不仅涵盖各类瓷器的图画,还对各瓷器的种类、尺寸、外形都进行了巨细无遗的描述,每页图册正下方都有其御题印章。

乾隆官窑窑变釉款大全:乾隆笔下残缺的完美(2)

这页图册中展示的便是南宋青釉葵花式洗 对其大小、口径和足径都事无巨细一一陈述。该青釉葵花式洗呈十瓣葵花式,从顶部看,犹如一支小花骨朵,色泽清透温润,酥骨凝香,冰雪玉肌。

正如乾隆所言:“芝为华彩玉为肌,火气全无古气披。”极简纯粹而不失雅致,古色古香却不失大气。

乾隆官窑窑变釉款大全:乾隆笔下残缺的完美(3)

哥窑之所以能令数代风流才子为之倾倒,究其原因,与其自然开裂的特色息息相关。

在制窑过程中,由于瓷胚和釉的质地不同,膨胀系数也就不同,烧制成形后,对模型进行冷却,釉层收缩率高于内层瓷胚,于是瓷器自行开裂。后人发现该特征后,便在裂痕内部用各色墨汁着色,于是在瓷器表面形成了针线密布的千丝网,称其为“金丝铁线”,。这便是乾隆诗中残缺却完美的“鳝血”了。

乾隆官窑窑变釉款大全:乾隆笔下残缺的完美(4)

除了金丝铁线的特征,哥窑的质地柔滑、肤若凝脂的特点也备受人们喜爱。这款哥窑莲花小碗体积小巧轻盈,因形若莲花而得名。它使人联想到女子步步生莲的轻巧与端庄。同时,外表纤细光滑,成色剔透无暇,像极了小家碧玉的嗔笑娇羞模样。这样的哥窑,叫人如何不爱呢?

乾隆官窑窑变釉款大全:乾隆笔下残缺的完美(5)

虽说哥窑历史悠久,得世人青睐,然而如今哥窑的源址尚未解开,世界仍保留着对哥窑发源和流传的疑惑与憧憬,但正因如此,才使得各学界流派乃至群众对其的关注度持续增长。

“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如火如荼地展出,这是世界首次以哥窑为研究主题而展开的陈列展览,本次展览在延禧宫一层展厅开幕 将持续至2018年8月31日。想要了解哥窑的品种成色制法,领略残缺的完美吗?那就和小新一同前往故宫博物院,一睹哥窑的盛世风采吧!

乾隆官窑窑变釉款大全:乾隆笔下残缺的完美(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