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俄罗斯t-62最新改进型:T-62的技术特点与作战使用

俄罗斯t-62最新改进型:T-62的技术特点与作战使用T-62坦克虽然是T-54/55坦克的发展型号,在设计上没有脱离后者的窠臼,但相对于后者其技术工艺发生了一些变化。苏联长期以来认为镍金属能有效地提高装甲钢的淬透性和韧性(包括低温韧性在内),是装甲钢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装甲钢中的用量有时高达6%。由于镍的来源不足,苏联一直想方法将性能相当的低镍钢应用于坦克工业中。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T-62的生产成为了苏联坦克技术工艺改革的试验对象。事实上,T-62是唯一大量采用90P铸造装甲钢的战后苏联坦克。90P钢主要用于炮塔,系苏联为了节约镍而设计的钢种,用以代替含镍高的74P钢。此钢虽然在基本性能方面达到了74P的水平,但工艺性能不好,未见到在大规模生产的武器装备上使用,T-62是唯一的例外。技术工艺的变化在2A20 115毫米滑膛坦克炮装备T-62坦克之前,苏联坦克装备的火炮全部是半路出家的“移植”版本。比如,T-34-85的85毫米坦克炮是由8

[节选自2017年12月A期杂志]

T-62是一个在设计上缺乏新意的作品,因而招致了业界的普遍批评,但同时这又是一个对早期设计进行了技术再充填的成功成果,因而获得了苏联军方的肯定。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战后苏联中型坦克的代表性作品,剖析T-62的技术特点便不失其现实性意义。

俄罗斯t-62最新改进型:T-62的技术特点与作战使用(1)

2A20 115毫米滑膛炮的意义

2A20 115毫米滑膛坦克炮是T-62技术上的最大亮点,并决定了日后苏联坦克的整体技术走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因2A20的缘故,T-62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辆装备滑膛坦克炮的量产型坦克,并因此载入史册,但2A20之于T-62乃至整个苏联坦克工业界的意义却并不止如此——这是第一种专门设计的苏联坦克炮。

在2A20 115毫米滑膛坦克炮装备T-62坦克之前,苏联坦克装备的火炮全部是半路出家的“移植”版本。比如,T-34-85的85毫米坦克炮是由85毫米加农炮改装而来,SU-100/T-44/54/55的100毫米坦克炮由100毫米舰炮发展而来,122毫米加榴炮几经演变成IS-2/3/T-10系列的122毫米坦克炮。在坦克内部空间十分狭小的条件下,要将这些用于其他目的的火炮装在坦克上,至少在结构上要做一番改造。必须严格控制火炮伸入炮塔内的长度和后坐距离。一般坦克炮的后坐长度还不及同口径地面炮的一半,同时,炮尾后切面超出回转中心的量值也均不大于200毫米。要在成倍缩短的后坐距离上消耗掉火炮后坐能量,后坐阻力的增长自然十分严重。因此,坦克炮都按照固定炮的短形后坐阻力曲线设计驻退机,尽量使最大后坐阻力趋向平均阻力,使之不至于过分增长。另外,火炮伸入炮塔内的尺寸小,对长身管火炮起落部分平衡问题尤为突出。对此,如果坦克炮也像地面炮那样增设平衡机,靠不同射角时弹性元件的回复力矩补偿重力不平衡力矩,当坦克在行进间或短停射击时,车辆的振动和余振势必使补偿力矩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周期性变化,时而与火炮起落部分重力不平衡力矩抵消,时而反使不平衡力矩得以加强。因而不仅不可能真正起到平衡机的作用,更将对火炮射击精度带来不良影响。所以,要求在坦克结构设计中认真采取措施,实现起落部分自重平衡。显然,在T-62坦克之前,苏联坦克普遍采用移植设计的坦克炮,对坦克整体设计掣肘颇大,实际上对综合性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俄罗斯t-62最新改进型:T-62的技术特点与作战使用(2)

从T-62坦克开始,苏联专为坦克设计了2A20 115毫米滑膛坦克炮,该炮以反坦克为主要任务。为对付敌方坦克,充分发挥坦克主用弹——长杆式脱壳穿甲弹的穿甲威力,不惜牺牲榴弹的射程和精度,在坦克上首次采用了低伸弹道滑膛炮。该炮出现在T-62坦克上的意义,不仅仅是滑膛坦克炮相对于线膛坦克炮的诸多优点得到了认同,更反映出苏联坦克技术特点的一种根本性转变,即火炮、弹药虽然是构成坦克三大性能之首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它又是坦克全局中的一个局部,在保证火力主要指标的前提下,其结构设计应严格服从和适应总体要求。如T-62 2A20火炮的两段圆柱形身管和摇架方案,就是从压低火线高、缩小装炮口尺寸角度出发的;又如反后坐装置下置布置,是从降低炮塔头部高度,缩小炮塔迎弹正面角度出发的……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减轻坦克全重、改善炮塔线型和提高防护能力的总目标。尽管这些并没有使坦克形成独立的设计理论,但产品上却摆脱了只是从其他现成的火炮中选型、改装的局面。

俄罗斯t-62最新改进型:T-62的技术特点与作战使用(3)

这种新局面的开拓,首先是由于坦克在地面诸武器中具有最高的战场生存力,活跃于第一线,是陆军最重要的突击力量,因而各国都相继大力发展坦克。与此同时,各国也将反坦克列为未来战争中诸兵种的共同任务。因为坦克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所以坦克与反坦克的对抗就成了当时战争环境下的一大特点,也是坦克技术的一大特点。谁要夺取装备上的优势,首先就必须在坦克与反坦克的对抗中赢得技术发展速度。战争,将坦克炮推到了这种对抗高峰之上,要求它的发展紧迫性比其他炮种更急。战争环境的变化,不容许坦克炮尾随其他炮种发展的局面再继续下去,这就是2A20专用坦克炮出现在T-62坦克上的意义所在。2A20在T-62坦克上的成功应用,向当时的苏联坦克设计局表明:借助其他炮种已有的技术储备发展一些新坦克炮产品,解决燃眉之急以后,必须专为坦克炮铺开一系列技术发展课题,这便造就了自2A20专用坦克炮出现后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技术工艺的变化

T-62坦克虽然是T-54/55坦克的发展型号,在设计上没有脱离后者的窠臼,但相对于后者其技术工艺发生了一些变化。苏联长期以来认为镍金属能有效地提高装甲钢的淬透性和韧性(包括低温韧性在内),是装甲钢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装甲钢中的用量有时高达6%。由于镍的来源不足,苏联一直想方法将性能相当的低镍钢应用于坦克工业中。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T-62的生产成为了苏联坦克技术工艺改革的试验对象。事实上,T-62是唯一大量采用90P铸造装甲钢的战后苏联坦克。90P钢主要用于炮塔,系苏联为了节约镍而设计的钢种,用以代替含镍高的74P钢。此钢虽然在基本性能方面达到了74P的水平,但工艺性能不好,未见到在大规模生产的武器装备上使用,T-62是唯一的例外。

或许是T-62坦克的技术工艺较之T-54/55有所区别。所以苏联坦克工业界对T-62坦克装甲钢质量检验采用了新标准。坦克装甲钢中弹时的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加入了各种工程因素以后,如不同类型的装甲钢、不同结构方式、不同的生产工艺及各种工艺偏差等,使情况更加复杂化,至今还不能找出一种令人满意地代替实弹射击来检验抗弹性能的办法。对一种装甲钢来讲,通常认为在逐渐提高应变速率后,脆性转变点亦随之逐渐升高,这是一种检验抗弹性能的定性方法。也正因为如此,苏联在T-62坦克的研制生产过程中,不但在研制阶段对其不同于T-54/55的装甲钢材料进行低温下的各种试验,而且在生产阶段采用四种传统的常温检验方法并随机抽验抗弹性能。

具体来说,在T-62的生产过程中,对其装甲件的例行检验主要包括钢的化学成分分析、各工序间的质量检验、硬度检验、断口检验。钢的化学成分分析是指,不论铸件或轧材,均取浇注中间样品进行分析。这样可以避免或检查出在浇注过程及大钢锭凝固过程中的成分偏析而造成成分偏离技术条件的现象。硬度检验是指所有装甲钢件在热处理后全部进行硬度检验。断口检验则是指铸件的断口试样要随铸件同时铸,并与铸件同时进行调质热处理。然后,从铸件上取下,切出缺口,在户外自然环境温度下,以落锤击断,从断口外观上评定铸件的冶金、铸造和热处理质量。通常只按断口上纤维百分比、拉边长度和杆状晶数量进行质量评定。

俄罗斯t-62最新改进型:T-62的技术特点与作战使用(4)

另外,在T-62的生产过程中,还重新制定了随机抽验抗弹性能的技术标准。根据技术条件规定,在正常生产的T-62装甲件中,由订货代表从规定日期或规定的批次中抽取铸造炮塔毛坯或装甲板靶板进行靶场试验。这是直接检验抗弹性能的方法。以改变发射药药量的办法获得不同弹速,对T-62装甲件进行射击。对抽检的装甲件,根据不同弹速和装甲的损伤状态,规定了4种抗弹性能评价标准:1、背面强度极限:装甲的背面与前面,在射击后无任何通孔或隙缝时的弹头最大冲击度。2、击穿极限:弹头击穿装甲后,能量消耗殆尽时的最大速度。3、检验极限:在此规定速度下,装甲不能产生前后贯穿的裂纹。4、安全损伤极限:装甲可以被击穿,但弹头、弹片及装甲本身无崩落,不会危及乘员及车内装备时的最大弹头速度。上述4种评价标准中最常用的是检验极限。如对装甲质量有怀疑时,观察是否会出现不允许的崩落、大裂纹等脆性损伤。当以小口径弹对T-62装甲件进行靶场试验时,可以采用固定弹头速度,改变靶板倾斜角度的办法进行抗弹性能试验。此时的评定标准为:1、背面强度极限角:装甲的背面与前面,在中弹后无任何通孔或隙缝时的钢板最小角度。2、击穿极限角:弹头击穿装甲后,能量消耗殆尽时的钢板最小角度。3、检验极限角:在此规定角度下,装甲不能出现前后贯穿的裂纹。4、安全损伤极限角:装甲可以被击穿,装甲本身不产生崩落,弹头与弹片亦不会危及乘员及车内装备时钢板的最小角度。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T-62坦克的生产过程中,按规定日期或生产批次,抽取装配完整的坦克、某一部件或某一大型零件进行实弹考核性射击。目的在于检验整体抗弹性能。可以选用各种口径的常规弹药、地雷、手榴弹等进行试验。例如,T-54A坦克技术条件规定,可以用100毫米、85毫米、57毫米、37毫米的四种口径火炮向整车不同部件射击近50发弹,以检视其整体结构抗弹性能。此类试验只供考核和鉴定,不作为验收试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