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设创新之都: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深圳建设创新之都: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将“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园”作为2035年的城市愿景,前者反映城市特质和高点定位,后者体现对广大市民的人文关怀。确定深圳的城市性质为“卓越的国家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制定三个阶段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五个方面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提出2035年的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常住人口1900万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230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05平方公里以内。一是先行示范,明确战略目标定位。按照这一宏伟蓝图,规划对2035年的深圳城市版图进行了展望:规划明确,将“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园”作为2035年的城市愿景,制定了2025年、2035年、2050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以及2035年的城市发展规模。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目标定位、区域
来源:读特
2021年6月11日上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公示媒体通气会。会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强介绍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意义,总体规划编制项目负责人、总规划师邹兵宣讲了规划的重点内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处处长李永红介绍了公示工作安排。
本次总体规划是深圳经济特区40年以来第四版法定的总体规划,也是国家规划体制改革后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是面向2035年长远发展、统筹全市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深圳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的所有活动的法定依据。
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为着眼点,深圳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将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的奋斗目标。
按照这一宏伟蓝图,规划对2035年的深圳城市版图进行了展望:
规划明确,将“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园”作为2035年的城市愿景,制定了2025年、2035年、2050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以及2035年的城市发展规模。
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目标定位、区域协同、空间格局、生态结构、民生服务、创新发展、陆海统筹、风貌文化、支撑体系、规划实施等十个方面:
一是先行示范,明确战略目标定位。
将“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园”作为2035年的城市愿景,前者反映城市特质和高点定位,后者体现对广大市民的人文关怀。确定深圳的城市性质为“卓越的国家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制定三个阶段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五个方面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提出2035年的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常住人口1900万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230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05平方公里以内。
二是区域协同,打造湾区核心引擎。
从三个层次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第一个层次是共建粤港澳世界级一流湾区,包括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化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挥“一核一带一区”主引擎作用。第二层次是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构建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都市区、河源都市区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深圳都市圈空间格局,加强都市圈科技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全面合作,创新都市圈区域合作模式。第三层次是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统筹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深入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区域合作新模式。
三是空间统筹,奠定美丽深圳格局。
坚守基本生态控制线,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城市开发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延续历版总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新格局。
四是生态优先,创可持续发展先锋。
立足区域生态安全,充分发挥生态绿地和水系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撑作用,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总体格局。大力推进森林入城、碧水串城和耕地融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山体、水体、海洋、森林等各类生态要素修复,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五是以人为本,树立民生幸福标杆。
聚焦“民生七有”发展目标,通过“增总量、优布局、调结构、提品质”的策略提供更高品质的居住空间,规划新增各类住房200万套以上,公共住房比例不低于新增住房总套数的60%。提供更有温度的公共服务,构建包括托、幼、小、初、高及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教育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兼具深圳特色和国际化水平的标志性文体设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和全国重要医疗中心,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构建更为友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公园体系建设,建设国际一流“公园城市”和“会呼吸的城市”,到
2035年,全市建成公园1500个以上,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
六是创新驱动,建高质量发展高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深圳国家高新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等形成“1 7 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坚持国土空间立体开发利用,划定密度分区,鼓励城市空间复合利用,积极盘活存量空间,推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到2035年,全市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为主的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不少于170平方公里,完成有机更新不少于150平方公里。
七是统筹陆海,助推海洋中心城市。
拓展蓝色战略空间,实施东西部海域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海洋空间格局,并构建城海交融的“一带、三区、多单元”海岸带空间结构。严格保护利用海洋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加强陆域与海湾、海岸的公共空间连接,丰富亲海乐海的生活体验。
八是风貌塑造,彰显现代城市魅力。
强化自然与城市有机交融的风貌特色,构建“一脊一带十八廊”魅力生态骨架,形成“超级湾区都会、活力宜居城区、诗意山海小镇”的多维城市意象,构建“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全域漫游空间网络,营造多彩城市公共空间。全景展现深圳历史与当代人文特质、城市发展记忆和特色风貌,打造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的“现代文化名城”。
九是强化支撑,构建通达韧性城市。
持续提升交通枢纽能级,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和湾区交通网络,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交体系。2035年深圳机场旅客运送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建成地铁1000公里以上。构建现代化市政设施体系,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保证城市运行韧性安全,城市运转聪明智慧。
十是注重实施,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构建由市、区两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种类型构成的“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规划逐级传导落实。加快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规划动态评估调整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据悉,《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时间为2021年6月11日-2021年7月10日,共30天。社会各界可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查阅,并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邮寄信件反馈意见建议。
从6月25日开始,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在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和10个区,开展线下公示活动;于7月10日在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举办一场公众论坛,邀请城市规划相关行业人员和社会公众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公示结束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还将报请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和国务院审批,力争最快在2021年9月正式通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