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书名:大卫之星二、绘本信息 一、内容简介一对犹太夫妇登上开往死亡集中营的列车开始,这对夫妇知道自己逃不过死亡的命运,只希望他们刚刚降生的小女儿艾瑞卡能够活下去,于是他们在奔赴死亡的途中将女儿抛出车外……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394号

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大卫之星》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一、内容简介

一对犹太夫妇登上开往死亡集中营的列车开始,这对夫妇知道自己逃不过死亡的命运,只希望他们刚刚降生的小女儿艾瑞卡能够活下去,于是他们在奔赴死亡的途中将女儿抛出车外……

二、绘本信息

书名:大卫之星

文:[美]鲁丝·范德齐

图:[意]罗伯特·英诺森提

译者:杨玲玲 彭懿

适读年龄:4岁以上(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选题策划:漂流虫绘本馆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3月

三、绘本导读

【封面】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1)

解析:

在封面那足有3毫米厚的硬板纸中,镂空挖出了一个很大的五角星,正好与环衬中的黄色,形成一个闪亮的五角星。这样既突显了五角星,又与封面的真实感和灰白色形成一个对比,有呼之欲出的凝重感。

那枚硕大的黄色五角星,坚定地穿透封面硬壳,将写着“禁区”的木栅栏和铁丝网炸得粉碎,这是正义的象征征,也是生命的象征。

这颗星就是大卫之星,在德国纳粹时期,曾用大卫之星来分辨和隔离犹太人,并强迫集中营中所有的犹太人都佩戴这个标志。

大卫之星是犹太人的骄傲和自信所在,即便是在死亡的气氛中,犹太人依然有坚定的信仰,这是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民族的希望。即便生命即将逝去,民族的自豪感和希望犹在。

但《大卫之星》一书封面使用了五角星而不是大卫之星的六角星,而引起广泛的质疑。

为此,明天出版社与《大卫之星》英文版的美国出版人,就该书封面使用五角星的问题进行的对话。

明天出版方认为:在封面上选择使用了五角星,是因为在该书的第20页上提到它代表了“天上的星星”,它代表了埃丽卡,她在第24页有一句话:“我这颗星依旧闪亮。”在地球上,犹太人被隔离成若干群体,被赋予一些符号,受到了面容歧视。但是在天上,所有人都是相同的,标签消失了,我们都成了同样的东西——都是闪亮的星星。

为此,中方出版方认为封面使用五角星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意义,而作者和插图画家也是这样考虑的。五角星和六角星的争执就此平息了。

大卫之星为什么是在二战时期是黄色的?

在西方文化中,yellow往往有忧郁、病态、令人讨厌、胆小、警告的象征意义,例如a yellow streak(生性怯懦),据《圣经》记载,犹大是耶稣的门徒之一,也是出卖耶稣的人,他就身穿黄色的衣服,因此后人认为黄色有背叛、嫉妒等象征意义。

二战时期将大卫星标成黄色,也有代表犹太人出卖耶稣的罪人的含义在里面。

【环衬】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2)

解析:

《大卫之星》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故事本身讲述的很平淡,没有剧烈的戏剧冲突,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唯有讲述者语速平缓的娓娓道来,而吸引着我们沉浸到故事当中的是故事的悬念。

人类历史长河中,记载着很多的杀戮与战争,千百年来以血洗血,发生着以仇恨唤起更大的仇恨的愚行。在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相继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其战火燃遍全球,而其造成了多少人的死难,造成了多少人的流离失所,造成了多少物质和精神的创伤,那是根本无法用语言能够形容的。

战争中,除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以外,更是交织着宗教之间、意识形态之间、党派之间、族群之间的各种冲突,其惨烈程度甚至要比世界大战更为血腥。

《大卫之星》讲述的二战期间犹太人被德国纳粹杀戮的一幕,通过一个小生命的重生来讲述这场种族间战争的硝烟。

环衬的黄色代表着希望与活力,这也是本书重要的提示,父母在明知没有生还的可能,心中还存着一丝希望,把孩子从窗口中扔了出去。

【扉页】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3)

解析:

扉页采用图文分列的格局,这在绘本作品中并不多见。左面整幅图案,一列火车冒着浓烟驶过铁路桥,驶入雾气弥漫的远方,仿佛驶入了灰暗的记忆深处……

三辆马车从迷雾中驶出进入视野中, 一进一出是一种巧合,还是代表两个时代的变迁呢!

从第二页开始,这列火车将出现在每一页上。这显然是创作者精心选择的独特的讲述方式:一段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

整个画面只有暗淡的灰色,画面上几乎全是直线条,画家用写实笔法纤毫毕现地画出硬邦邦的、横七竖八交错在一起的钢架、铁轨,两条长长的、闪着寒光的铁轨象枪管一样笔直地插向远方。

这幅画就像一出戏剧的前奏曲,故事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第1画面】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4)

原文:

作者的话:

199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周年的时候,我遇到了故事中的这位妇女。我和丈夫坐在德国罗腾堡的路边,望着清扫的人群,他们正在收拾从市政厅屋顶上落下来的碎瓦片。前一天的晚上,这个漂亮的中世纪乡村刮了一阵旋风,把瓦砾刮得到处都是。站在附近的一位年长的生意人告诉我们,风暴造成的破坏,和最后一次盟军进攻时造成的破坏一样大。

这位生意人回去照看他的商店了,坐在我们边上的一位女士自我介绍说,她叫埃丽卡。她问我们是不是在旅行。当我告诉她我们曾在耶路撒冷学习了两个星期时,她带着渴望的语气说,她一直都想去耶路撒冷看看,只是付不起旅行的费用。

我注意到她戴的金项链上挂着一颗大卫之星,于是我说,我们在以色列的时候,曾经开车去过奥地利,参观过茅斯奥集中营。埃丽卡对我说,她有一次已经走到达豪集中营的门口,却不忍心走进去。

接着,她对我讲起了她的故事……

解析:

第一页文字中就写着:1995年风暴对城市“造成的破坏,和最后一次盟军进攻时造成的破坏一样大”。这一页的文本是所有悲伤回忆的引子,暴风雨过后的广场虽然阳光灿烂但却一片狼藉,地上遍布着碎瓦砾以及被暴风雨蹂躏过的鲜花,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主人公。主人公虽然生活平静安宁,但是内心却无法抚平过往的伤痕,广场上的情景正是她甚至是所有犹太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同时也暗示着战争受害者们心头无法驱散的忧伤。

绘本大都是文字比较少的,即便文字多,也是字配图。而这本书正文第一页却是整幅的文字,似乎是作者要求我们闭起眼睛,听一个并不愉快的故事。

两个成年女性偶然在街头相遇,其中一个人讲起了自己悲惨的童年……

开始的画面是彩色的,表示时间是现在,一个温暖的时代。然后用倒叙的手法讲述过去的历史,画面全部是暗灰的颜色,那是一段黑暗又沉重的历史。故事的最后,画面又回到彩色,又回到现在。整个故事通过画面的颜色变化,来表示时间是在现在和过去之间闪回。

画面从色调上属于红黄蓝三色的弱对比色调,以大面积不同纯度的黄为主导,以赭红的屋顶、以粉黄的建筑立面及受光的地面、以浅蓝色的天空划分出三大色域,同时在大面积的黄色区域又有蓝色的起重机车及小面积的蓝色衣服与上面的蓝色天空相呼应,同时赭红色屋顶上也点缀了小面积的蓝色。

黄色暗示着希望与光明,同时也暗示着痛苦,而蓝色则带有消极的味道。画面通过降低明度以及不同色域面积的分配暗示了一种忧伤以及压抑的痛苦,同时也暗示着悲伤的回忆以及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从未消散。

在画面远景位置的建筑物走廊下,有一辆婴儿车被廊柱遮住了五分之四,非常隐蔽,但是作者将前景的两个人物与中景位置的一对母女,以及推婴儿车的夫妻连成了一个三角形,形成一种连带的关系。这对母女和推婴儿车的夫妻也是一种隐喻与暗示,我们普通的家庭生活。主人公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这是主人公内心渴望的外化,这样的构图来暗示主人公那无尽的遗憾与想象。

【第2画面】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5)

原文:

从1933年到1945年,有六百万犹太人失去了生命。许多人被枪杀,许多人被饿死,还有许多人是在焚烧炉里被烧死,或者在毒气室被毒死。可是,我活了下来。

我出生在1944年的某一天,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不知道自己出生时的名字,我不知道自己出生在哪一座城市,哪一个乡村,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兄弟姐妹。

我只知道当时我只有几个月大,我是大屠杀的幸存者。我常常想象我的家庭生活,我们一起共度的最后几个星期。我想象我的父亲母亲所拥有的一切都被剥夺,他们被迫离开家门,迁移到犹太人聚居区。

后来,也许是我们接到了离开犹太人聚居区的命令。我的父母肯定是急迫地想要离开城里这个被铁丝网围起来的地方,这座被迫来到的城市—逃离伤寒、过度拥挤、肮脏和饥饿。可是接下来,他们知道要去哪里吗?他们是不是听说要去一个更好的地方定居?要去一个有食物和工作的地方?他们听到过死亡集中营的传闻吗?

解析:

在占满两页的跨页上,寒冷的冬天,犹太人排着长队,被全副武装的士兵押上了密不透风的火车,他们将被送往集中营。

整个画面都是灰暗的,只有灰色与白色两种色调,婴儿车和人们的包裹的颜色有少许明亮,明亮且干净的颜色代表着一种生机,灰色是毫无生气的浅灰色。

这个画面有两个细节很醒目:一个是高大封闭的货车车厢靠近顶部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通气孔,却钉着尖利的铁丝网。另一个是车厢旁边的白色婴儿车,恰好处在画面接近中心的位置,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相对纯净的白色婴儿车与周围环境形成一定对比,带来了某种悬念。

文字中说:我只知道当时我只有几个月大,我是大屠杀的幸存者。我只知道我父母和好几百个犹太人一起被赶到了火车站……在画面中,我们看到好几个幼童和大人一起被纳粹军人押上了列车,却没有看到故事的“我”——那个小小的身影。

这辆空空的白色婴儿车,被孤零零地丢弃在了站台上,在后面的画面中还会出现一次。它在痛彻地告诉我们,那个才几个月大的小女婴,已经和父母一起登上了这列开往死亡集中营的列车。

画面的前景是占据画面将近一半面积的缠着铁丝的木栅栏,这暗示着危险和失去自由, 渲染一种恐怖压抑的气氛的同时也起到分割画面的效果。

士兵的枪口指向了一个小小的安有铁丝网的窗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铁丝网上尖利的刺。直到我们看到那双努力伸出窗口将红色毯子包裹的婴儿抛出车厢的画面时,我们才明白图中出现的小窗及其上的铁丝网不是无的放矢的。

在整本书文字中,六角星都被用作文字段落的分隔符,然后在书的末尾用了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

【第3画面】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6)

原文:

他们和好几百个犹太人一起被赶到火车站时,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感受。他们被塞进装牛的货车里,只有站立的地方。听到车门关上的声音,他们惊慌了吗?

火车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但田园风光肯定已经感动不了恐惧的人们了。

解析:

犹太人被押送上火车,画面中没有画到人们的表情,只能看到下半身。从下半身的着装可以推测犹太人在去往集中营以前,生活应该是比较体面的。特别是那位抱着婴儿的妈妈,画家把她的腿部和高跟鞋画得很精致,以此凸显她对生活的热爱和物质上的丰富。

我们看到门口站着一个怀抱婴儿的妇女,那一定是主人公的妈妈了。她手中那个紧紧裹住婴儿的毛毯是一种枯槁的毫无生气的颜色,无疑是此时此刻母亲内心的写照,因为她看不见一点生的希望。虽然我们看不见她的脸,但可以想象,那一定是一张绝望的脸,她一定是预感到了这将是一趟死亡的旅程。看到车厢上巨大的十字交叉吗?是暗示着死亡吗?

我们在为那女婴担忧的同时,会想她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吗?她是怎样逃出这场劫难呢?还记得那扇小小的透气窗吗?

这本绘本与其它作品最大的区别是字多图少,整本书才十个画面,每一幅都非常有代表性,更包含了海量的信息。

这是一本直接讲述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惨痛历史的图画书,如此沉重的题材为何要在图画书中呈现?又应该如何呈现呢?

矛盾的标记是全书最大的悬念。封面中“大卫之星”的标题下面,明明是一颗镂空出杏黄色的五角星,可到了第一页的文图中,以及后面多次出现的都是一颗六芒星。看到了这个矛盾,就步入了作者精心布置的局,带着好奇心看完全文,一心想要解开这个谜。

大卫星,又称大卫盾,六芒星,是犹太教标识。在犹太教崇拜仪式中,大卫之盾象征上帝的保佑。以色列人把大卫之星放在国旗上,表示他们对复兴大卫王朝的盼望。

最后一个画面非常特别:纯白色的画面上,只有很短的一句话:“我这颗星星依旧闪亮。”下面是全书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五角星,一颗细微的只有4毫米大小的杏黄色五角星,与巨幅的空白相衬着。

我们只能这样说:大卫之星是六芒星,象征着信仰、民族和救赎;五角星象征着个体、生命和希望。

【第4画面】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7)

原文:

我们在火车上待了多少天?我父母挤在一起站了多少个小时?

车厢里拥挤不堪,充满了恶臭、哭声和恐惧。我想象我母亲紧紧地抱着我,保护我免受伤害。这时她肯定已经知道,她要去的,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解析:

两个连续的画面,几百个人被塞进了货车车厢里,士兵锁上了车门。

一个背对着的士兵背影,一节硬梆梆的车厢,满画面的灰色,之前排队的人群,站在挤满的车厢,都消失的无影无踪。那张被撕掉保留痕迹的纸片,代表统统被撕票了吗?背对着读者的士兵无以面对世纪的拷问。

战争可怕的让人丧失人性,书中的画面除了一张几个月孩童平静干净的脸孔外再没有一张正面的人脸,没有任何惊恐的面容,可那种无助、惊恐、绝望和悲痛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前后两个黑白页面是一个装运犹太人的过程,采用了顶部半页画面,下面是文字。相同的结构,相同的车厢,挤满的人群却不见了。

画面是活动的瞬间,文字从时间的宽度上,用主人公揣摩的话语,来解释他们可能遭遇到的困境:拥挤不堪,充满了恶臭,哭声和恐惧,他们在车上待了多少天?站了多少个小时?

这样的情景在美好的田园风光也感动不了内心恐惧的人们了。

【第5画面】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8)

原文:

我不知道她站在哪里。她站在车厢的中央吗?我父亲在她身边吗?他有没有对她说要表现得勇敢一点?他们商量该怎么办了吗?

他们什么时候做的决定?

我母亲有没有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她是不是挤过人群,来到车厢的边上?

她用一条温暖的毯子把我紧紧地裹起来的时候,小声叫我的名字了吗?她是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吻我的脸,说她爱我?她哭了吗?她祈祷了吗?

解析:

满载着犹太人的货车开向远方,小小的婴儿车孤零零地留在了站台上,似乎在眺望和呼唤着永别了的亲人。画面的视角很低,婴儿车正对着远去的列车,似乎在呼唤妈妈。近景粗大的寒光闪闪的铁轨与中景娇小无助的婴儿车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似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充塞着空间,似乎能听到灰蒙蒙的天空下摇曳着纤细的哭喊声。

整篇故事文字很多,主人公非常平静的语气娓娓道来,一句句的追问,却让读者感到心颤,“他们什么时候做的决定?我母亲有没有说对不起对不起?她是不是挤过人群,来到车厢边上?她用一条温暖的毯子把我紧紧裹起来的时候,小声叫我的名字了吗?她是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吻我的脸颊,说她爱我?她哭了吗?她祈祷了吗?……”

朝向画面右上角驶去的列车,在这幅插图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构图中的斜线分割,使画面成为多角的形状,具有不稳定的视觉感受,有较强的动感。图中由主体物和铁路桥构成的一条指向右上角的斜线以及仰视角的使用,列车就仿佛驶向天国的方向,暗示着悲伤的结局,也由此奠定了整本书压抑与不祥的气氛基调。

超写实的画面中,一切都是灰色的,只有那辆抛弃在站台上的婴儿车,是那么白,那么突兀,显示出她的主人的高贵、纯洁。即便如此,依然被战争的车轮碾碎。

【第6画面】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9)

原文:

当火车减速穿过一个村庄的时候,我母亲肯定抬头看着靠近车顶的那个窗口。她肯定和我父亲一起,用力扒开挡住窗口的铁丝网。她肯定把我举过头顶,朝向昏暗的光线。接下来发生的,是我唯一确切知道的一件事。

我母亲把我扔出了火车。

解析:

画面上,一个小小的粉色的襁褓像片落叶般飘离灰黄色的沉重车厢,窄小的车窗口伸出一双手。这是这撼人心魄的一掷!看到那个小窗户了吧?看到被扒开的铁丝网了吧?看到母亲的那双手了吧?

这真是生死一掷,小窗一边是死,一边是生。不然,被掷出车外的那个包裹着婴儿的毛毯怎么会变成了粉红色?那是一抹生命的亮色!

被扔出火车外的小婴儿,也是全书最紧张的时刻。

我的眼泪顿时冲出了眼眶,这就是这本小小的绘本给我的深深感动。

图中由那双手与被抛出的婴儿以及路人与切断草地的小路形成一个三角形,婴儿下方的小路指向了路人与村庄, 暗示着主人公会被路人救起, 隐喻着生的希望。

故事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当时的她很小,只有几个月大,其实她并不知道她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一切,但她是幸运的,是那场大屠杀的幸存者,她跟随着父亲母亲上了开往集中营的货车,她猜测着当时的情景,她的父亲母亲,还有车上那些拥挤的、绝望的人们。货车在前行到一个拐弯处时,她的父亲母亲是怎样的舍不得的她,又是怎样的毅然决然的扒开通气窗口的铁丝网,把她从车厢上边的通气窗口扔了出去,这全力一掷,是母亲为她争取的最后一丝生的希望。而她也并没有让她的父亲母亲失望,她活了下来了,一位好心的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收养了她,她就这样健康的长大了。

年轻的妈妈意识到他们正在赴死的路上,知道他们已经无法逃脱,但是孩子还有逃离的希望。于是她把孩子奋力往外一掷。整个画面是阴暗的灰色,但婴儿却是粉粉嫩嫩的颜色,充满了生命的希望。

当母亲做出这样的抉择时,内心该是多么痛苦啊。她一定知道这么做的危险性,知道女儿可能会被活活摔死,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生的可能,她也会这么做。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人类得以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伟大力量。

【第7画面】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10)

原文:

火车正好经过一个路口,她把我从车里扔到一小片草地上。站在那里等待火车通过的人,看到我从货车上被扔了下来。母亲在赴死的路上,把生命扔给了我。

站在附近的人把我抱起来,交给一位喜欢我的妇女。她冒着生命危险收养了我。她估算了我的年龄,定下了我的生日。她说我的名字应该叫埃丽卡。她给了我一个家。她给我吃的,给我穿的,送我上学。她对我非常好。

解析:

“母亲在赴死的道路上,把生命扔给了我。”可惜中文版没有把这句话印在封面上,要不一定会感动得好多人泪光闪闪。

精心设计的细节,在死亡中孕育希望,这些希望的信息通过一个个细节传递给读者。

全文出现的人物,都是背面、侧面,全部没有正面。只有一处例外:婴儿抛出列车后躺在草地上仰面朝天,列车在这里打了个弯,似乎是整列火车中面向死亡而去的“星星”,向这一颗活下来的小星星致敬。

这本奇特的书,作者通过文字、图画,已经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同时,还通过各种细节描述了另一个故事:只要信仰在,希望就会在,只要有一颗小星星幸存下来,就会“我的家族再次生根壮大”。

当列车路过村庄减速时, 婴儿被抛出车厢落在草地上获得了生的希望。因此区别于之前的极度压抑,在这两幅图中使用了大面积的灰橄榄绿为主调,以粉蓝银灰作为辅色,衬托出作为对比色存在的视觉中心——包裹着粉红色小毯子的婴儿。虽然色度极低的暗示着死亡的列车依旧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但是整个画面中绿色色度最强的部分即占据画面几乎一半面积的草地则暗示着生命和希望。

【第8画面】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11)

原文:

我二十一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好男人。他抹去了我心中时时涌起的悲伤,他知道我渴望拥有一个家庭。我们一共有三个孩子,现在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我自己。

我曾听说,我们犹太人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在1933年到1945年之间,有六百万颗这样的星星陨落了。每一颗星星就是我们其中的一个犹太人,他们的生命遭到了野蛮的摧残,他们的家族四分五裂。

今天,我的家族再次生根壮大。

解析:

火车开往集中营,画面中的建筑物是以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为原型的,远处的建筑与伸向前景的铁轨构成了T形构图,在德语里死亡这个单词就是以T字母开头的TOD,插画师使用这种构图来暗示毁灭与死亡。

我们可以观察前后两幅画的季节背景。有小婴儿的那副画里,春雪消融,长出了茵茵绿草,而这一幅里却是白雪皑皑的深冬,完全是死一般的沉寂,是全书最压抑、色彩最单调的一页。刚才还是积雪融化、春草萌芽的早春景象,而这里却是白雪皑皑的寒冬,画面上只有黑背两种冷色,满载着生命的列车驶入集中营黑洞洞的大门,如同驶入了坟墓。画家正是运用这样的构图和色彩呈现着“死亡”,并与前页和后页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绘本中冷色调画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满目近乎黑白的单色,色彩瞬间抽离,时空从那个阳光的上午转到了似乎没有任何生命气息的久远过往,这里没有阳光,只有铅灰色的天空,暗示着危险的到来。这种色调渲染暗示着悲伤、恐惧和绝望的感情,不断压抑着读者的情绪。

这篇雪景图与其他几幅图画相比较,变化在于原本大的暗色块的面积在这幅图中开始收缩,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白,但是灰白色雪地中又露出暗色的轨道,既是作为色彩上的呼应,又是暗示着战争的罪恶、过往的历史永远不会被掩埋。同时这幅图中作者将色度压得极低,这微弱的色度透出绝望、压抑以及非人性的心理感受,铅灰色的天空和大面积无光的雪地暗示战争的冷酷无情,通过铁道和灰褐色车厢的透视将视觉引向远处被铁丝网和建筑封闭着的不为人知的空间,暗示着列车上主人公的同胞亲人们生死未卜前途渺茫, 整个画面一片死寂。

【第9画面】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12)

原文:我这颗星依旧闪亮。

解析:

最后一个画面又是一个占满两页的大画面,画面是温暖明亮的初秋,一派祥和安宁的乡村家庭生活场景。一个小女孩站在小桥上扶栏远眺,在她眺望的远方,有一列长长的火车仍然是货车!正在隆隆地驶过。

这个背对着我们的小女孩究竟是谁?是故事的主人公、那个被母亲从死亡列车上扔出来得以幸存的婴儿吗?还是那个婴儿长大以后所生的子孙?画家依然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个衣着鲜艳的小女孩眺望着远方,仿佛在追忆逝去的亲人,又似在思考生命的意义。

十幅画面(加扉页),选取了整个故事中最具“讲述性”的十个瞬间,呈现了一个令人倏然泪下的故事。死亡列车已经驶出了视线,可是那段惨痛历史的轮毂仍在我们心上碾压、震荡。

绘本最后一张插图,插画师将它设计成跨页彩图,而正文第一张的彩页则是单页。所以为了区别于表现阴霾灾难终于过去的只用了单页,以此来隐喻当悲痛回忆涌起时无法被阳光温暖的心情。同时最后一页还呼应着正文第二页, 二者是绘本中仅有的两张跨页,是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开端,恐怖的、气氛笼罩着画面,插画师为渲染这种气氛用了跨页这种大画幅。同样的,在绘本最后战争结束时再次使用了跨页。以此利用相呼应的两个相同画幅来暗示情绪气氛的变化与对比。

在绘本中,每一幅图画的大小、位置都是围绕着故事主题与情感的传达进行过精心设计的。通过绘本的插图安排,可以看到绘本大的画幅设计规律是先由单页文字、单页插图(第一页)交替出现,暗含着一种克制的情绪。然后随着故事的第一个紧张点的出现,画面变成一张跨页(第二页),以此来暗示二战时期对于犹太人来说无处不在的恐怖气氛。接着为了延续并且渲染这种气氛,在一个跨页上出现了两张上半页插图(第三、四页),下半页文字的样式,再慢慢变回单页文字与单页插图的交替节奏,最后以一张彩图跨页收尾。整个阅读节奏简单明了带着冷峻的味道。

全书的画面,以单幅图出现的居多,全幅的跨页只有两处:一是押送上车的站台,二是小女孩在旷野中眺望。前者是黑白色的,后者是彩色的。前者是死,后者是生。作者通过这样的布局,暗示我们,希望在,生命就在。这一点,从封面也能得到印证:超大的黄色五角星,从灰色的画面中破壳而出。

【封&底】

大卫之星完整绘本故事,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歌(13)

解析:

封面和封底构成整幅图案,士兵们押送一群人上了闷罐子火车,像老相片一样的真实感和灰白色中间,透出镂空部位高对比度的杏黄色。

《大卫之星》的历史背景很沉重,是二战时期犹太人的苦难遭遇,虽然很难给孩子解释什么是战争,怎么理解那惨绝人寰的死亡集中营,但也不妨碍孩子去理解一本专门为儿童而作的人文历史绘本。

故事讲的是一列开往死亡集中营的列车上,一对年轻的父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襁褓中的孩子从列车上扔出去,希望她能被好心人收养。最终结果还是美好的,小女孩在养母的抚育下活了下来,长大成人并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个故事是以成年的她的角度来回忆当初父母的经历,猜测父母当时的心境。

全书基本上只有一种灰白的色调,再现了犹太人被送往死亡集中营的整个过程,没有直接描绘人物惊恐的面孔,却让人无比悲痛和无助。

《大卫之星》是一本很有力量的绘本。阅读它,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和孩子一起对这本书进行拓展。

什么是大卫之星

大卫之星也叫六芒星、大卫盾、所罗门封印、犹太星等,是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标志。以色列建国后将大卫之星放在以色列国旗上,因此大卫之星也成为了以色列的象征。

大卫之星和以色列历史上3000年前的大卫王朝有着密切关系。大卫王当政时,国力强盛。他的名字在希伯来文中读成dvd,首尾字母都是D。到了距今2000年时,流行使用希腊文,希腊文的D字用大草写的时候就是一个三角形,所以DVD书写时候就变成了两个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以反方向覆盖,就变成了一个六角星,这就是大卫之星的起源。以色列人把大卫之星放在国旗上,正是表示他们对复兴大卫王朝的期盼。

另外书里还有一个细节。犹太人排着长队,被押送上火车的时候,他们每个人的胸口都佩戴着一枚大卫之星。

以色列国旗的含义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百11:8。白色旗面,上下各有一条蓝色宽带。白底蓝带及蓝色“大卫之星”的旗帜。蓝白两色是犹太教僧侣披肩(塔利特)的颜色,这道蓝色代表以色列的天空,白色代表洁净之心。“大卫之星”是西元前十世纪以色列王国大卫王在其盾牌上的标志,代表犹太教与以色列传统文化,代表上帝的保佑。

补充《大卫之星》的故事背景

和每一个以历史战争为背景而讲的故事一样,我们需要给孩子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相关的,纳粹德国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集中营是怎么回事,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孩子们就更容易理解,故事里那个年轻的妈妈为什么会把孩子抛出车外,也更能体会作者通过画面想要表达的感情。

带孩子去一次犹太难民纪念馆。

在上海虹口区有一座犹太难民纪念馆,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它很有历史意义,值得细细品味。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想将奥地利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他们如果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不然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他们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取得一张出国签证难若登天。这个时候,中国外交官何凤山顶住各方压力,向奥地利犹太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签发了数千份护照,为生活在恐怖中的犹太人提供了一个幸存的角落。取得签证的犹太难民,来到了东方避难天堂上海生活。纪念馆记录了这段历史,也记录了犹太人到上海后,和上海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

读完《大卫之星》,我们可以带孩子去一次犹太难民纪念馆。和小朋友一起找一找纪念馆里大卫之星的元素,再找一找犹太民族其他的文化符号和标志,如果他们感兴趣,再带他们一起了解一下犹太人民和中国人民的这段友谊吧。

二十世纪前叶,东亚便曾经饱受战乱的涂炭。在2006年,东亚的主要三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的绘本画家们便开始携起手来,开始策划一套《祈愿和平——中韩日三国共创绘本系列》。这个策划的契机来自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的2004年,这一套“和平绘本”第一辑一共5本。其中有中国作家姚红的《迷戏》和蔡皋的《火城一九三八》,有韩国作家李亿培的《/》,有日本作家滨田桂子的《和平是什么?》以及田岛征三的《你能听见我的声音吗?》。以上五本除《迷戏》外,都已断货了。

这个系列的作家们,以“真实地记录历史,分担过往的痛苦,走向和平的明天”为目的,表达了“希望孩子们在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里,互相帮助,彼此相爱地生活。”

四、作者信息

英诺森提,1940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斯附近的一个小镇,一生从未进入艺术学校,在十三岁时就离开学校至自家的钢铁铸造厂帮忙,但他天赋的艺术创作细胞仍强烈的呼唤他走上艺术这条路。直到他42岁时,才出版他多年完成的第一本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立刻技惊国际,创造绘本又一高峰。英诺桑提在国际间大放异彩、倍受推崇的创作,除了《铁丝网上的小花》,还包括《木偶奇遇记》、《小气财神》、《胡桃夹子》以及《大卫之星》等,并得到多项国际大奖。英诺桑提的作品永远经得起反复观赏。

备注:部分素材取自李爽、张康夫的《大卫之星》绘本的隐喻研究,特表感谢。

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