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哈利波特各个人物形象,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哈利波特主要人物形象

哈利波特各个人物形象,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哈利波特主要人物形象撒旦是西方神话中最经典的魔怪形象。《旧约》中 撒旦还是“上帝使者中的一员”[4] 到了《新约》 撒旦发生叛变 成为“上帝和世人的死对头 万恶之源 万恶之首。”[4]《哈利波特》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撒旦形象——伏地魔 他在主要人物表中被定义为“杀死哈利父母的‘恶魔头’” 代表黑暗、邪恶、诱惑和毁灭的力量。荣格的原型理论用“阴影”描述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 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 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3]文学作品中的“阴影”原型多以魔怪形象呈现 他们在人世间是独裁者。超自然的援助与一系列的考验。哈利在霍格沃兹学习的七年里 每一年都面对不同的考验。当他陷入迷茫时 总有人为他提供帮助 他也从一个腼腆、自卑的男孩成长为率领魔法界巫师为自由、和平和权力而战斗的领袖。哈利得到的帮助主要来自母亲莉

杨绮婷

哈利波特各个人物形象,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哈利波特主要人物形象(1)

从古希腊古罗马到21世纪 神话传奇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弗莱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 他认为 “文学产生于神话” 一切文学都是在“由人类的希望、欲求和忧虑构成的‘神话世界’中写成的;其原因就是‘文学是神话性思维习惯的继续’。”[1]古老神话中许多原型代代相传 经久不衰 《哈利波特》用新瓶装旧酒 主要人物个性鲜明 反映了亘古存在的神话原型。

一、哈利波特——英雄原型

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追溯了世界各地神话中的英雄故事 总结出神话中英雄的历险之旅遵循“启程——启蒙——归来”的规律。细读《哈利波特》七部曲 主角哈利波特的成长历程基本符合坎贝尔揭示的英雄成长模式。

(一) 英雄的童年:

不平凡的出身与长期的默默无闻。在希腊神话中 每位英雄都拥有显赫的出身 被赋予非凡力量。J.K.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同样不凡 他从出生起就是魔法界的传奇 是唯一一位逃过伏地魔杀戮咒的人。

坎贝尔说:“命中注定的孩子不得不面对长期的默默无闻。这是一段极度危险、失意或饱受耻辱的时期。”[2]尚未揭晓身世之谜前 哈利波特只是个寄人篱下的普通小男孩 受尽姨夫一家的白眼和欺凌。尽管哈利童年时期与魔法世界隔绝 他还是表现出巫师的潜质:他能从地面跳到烟囱顶躲避表哥和其帮凶的追打 可以用蛇佬腔与大蟒蛇对话。哈利11岁生日那天从海格口中知悉自己的身世 在长期默默无闻之后 他回归魔法世界 开启全新生活。

(二) 英雄的历险:

超自然的援助与一系列的考验。哈利在霍格沃兹学习的七年里 每一年都面对不同的考验。当他陷入迷茫时 总有人为他提供帮助 他也从一个腼腆、自卑的男孩成长为率领魔法界巫师为自由、和平和权力而战斗的领袖。哈利得到的帮助主要来自母亲莉莉和校长邓布利多。莉莉临死前将爱融入哈利的血液中 让伏地魔无法触碰和伤害哈利。当哈利长大独自面对力量强大的伏地魔时 母爱多次在危急关头拯救他。邓布利多也多次或明或暗帮助哈利 适时为哈利解答疑惑 鼓励他一直前行。

《哈利波特》前三部中哈利“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与伏地魔的对决中依靠过人的勇气取得上风。第四部后 伏地魔恢复肉身和强大的魔法能力 双方正面交锋的次数逐渐增加。哈利的意志和能力得到极大的磨炼与提高 在火焰杯决赛现场和魔法部面对伏地魔毫无畏惧。到了第七部 哈利和朋友一边躲避伏地魔的追杀 一边四处搜寻和销毁魂器 在霍格沃茨终极之战中杀死了伏地魔。

(三) 英雄的归来:

生活的自由。完成战斗后 英雄带着从中获得的智慧与力量重返现实世界。在体验了满足灵魂的快感后 他必须接受现实的平淡 同时 他也收获生活的自由和人类的拥护。大战结束几年后 哈利和罗恩的妹妹金妮结婚并生下三个孩子 享受家庭的温暖 “伤疤已经十九年没有疼过了 一切太平”。而关于“大难不死的男孩”如何成长 如何凭借爱与勇气战胜黑暗邪恶势力的故事将会流芳百世。

二、伏地魔——撒旦原型

荣格的原型理论用“阴影”描述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 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 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3]文学作品中的“阴影”原型多以魔怪形象呈现 他们在人世间是独裁者。

撒旦是西方神话中最经典的魔怪形象。《旧约》中 撒旦还是“上帝使者中的一员”[4] 到了《新约》 撒旦发生叛变 成为“上帝和世人的死对头 万恶之源 万恶之首。”[4]《哈利波特》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撒旦形象——伏地魔 他在主要人物表中被定义为“杀死哈利父母的‘恶魔头’” 代表黑暗、邪恶、诱惑和毁灭的力量。

(一) 名字和形象。

伏地魔的本名是汤姆·马沃罗·里德尔 (Tom Marvolo Riddle) “汤姆”和“马沃罗”分别取自父亲和母亲祖父的名字。他非常憎恶本名 成名后颠倒其字母顺序 改名为伏地魔 (“我是伏地魔”的英文是“I am Lord Voldemort”) 。《约伯记》中耶和华问撒旦:“你从哪里来?”撒旦回答说:“我从地上走来走去 往返而来。”[6]《路加福音》中 耶稣说:“我曾看见撒旦从天上坠落 像闪电一样。”[6]《哈利波特》中文版译者将“Voldemort”翻译为“伏地魔” 从名字上暗示他是撒旦原型。

撒旦在《旧约》中以一条古蛇的形象出现 他诱哄亚当夏娃吃下禁果 诱惑耶稣违背神的旨意。伏地魔首次登场展示了像蛇一样的外表 “那张脸的颜色像粉笔一样死白 红通通的眼睛放出光来 下面是两道像蛇一般细长的鼻孔”。伏地魔是萨拉查·斯莱特林的后代 斯莱特林学院院徽正是一条蛇。他还会蛇佬腔 擅长摄神取念的魔法 煽动一群巫师成为食死徒追随他。

(二) 走向堕落。

撒旦本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 曾有“明亮之子”和“早晨之子”之称。后来他因骄傲自大妄想与神同等触怒上帝 被放逐地狱后堕落为恶魔之首。伏地魔的“黑化”之路与撒旦的堕落十分相似。

伏地魔上学期间外表出众 头脑聪明 获誉众多 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然而他背地里野心勃勃 瞒着老师们研究邪恶的黑魔法 心狠手辣 利用蛇怪袭击在校的非纯血学生 把海格赶出学校 谋杀祖父母和父亲。

在霍格沃兹的最后一个学年 伏地魔得知保持长生不老 灵魂永远不灭的绝佳办法:制作魂器。要制作魂器 必须先谋杀他人 然后分裂自己的灵魂 并将灵魂的一部分藏入某个物品中 这样人即使身体遭受袭击或摧毁也不会死。人的灵魂理应完整无缺 将其分裂是违反自然的极度邪恶行为。有过多次杀人经验的伏地魔摸索出门道 毕业前用自己的日记成功制作出第一个魂器 走上作恶之路。

(三) 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力。

《哈利波特》的故事情节可简单归纳为魔法界正义一方与邪恶一方的夺权战争 伏地魔就像撒旦觊觎上帝的统治权一样垂涎魔法界的控制权 他不惜一切铲除异己 企图实行强权统治。然而在高锥克山谷一战中 一直不可一世的伏地魔忽视了母爱的力量 他被自己施下的阿瓦达索命咒所伤 肉身和魔力烟消云散 只能逃往阿尔巴尼亚森林 十年后附身他人才重回巫师界。

回归后 伏地魔一直寻找机会重夺魔法界统治权 与哈利的多次交锋中 伏地魔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犹如交战中的撒旦。在神话故事中 邪恶永远不能战胜正义 为非作歹者会得到报应。撒旦最后被投进硫磺火湖承受巨痛 伏地魔则众叛亲离 6个魂器被逐一销毁 最终他自己也被哈利杀死 永不复生。

三、邓布利多——智慧老人原型

在人类的潜意识中 年长者是智慧的化身 这是人在幼儿时期父母崇拜的延伸。人类对年长者有潜在的推崇心理 在神话故事中 年长者往往以“智慧老人”形象出现 他们全知全能 关键时候为身陷困境的英雄点拨迷津。《神曲》中 维吉尔出手相救危难中的但丁 并带他游历地狱和炼狱;《魔戒》中的甘道夫是正义一方最强大的魔法师 是魔戒能销毁的关键;《哈利波特》中德高望重的校长邓布利多也是这一原型的诠释者。

(一) 智慧与善良的象征。

荣格认为 “智慧老人”原型有两方面特质 “一方面代表知识、思想、洞见、智慧、聪颖 另一方面亦代表诸如善良、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8]阿不思·邓布利多是魔法界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巫师 霍格沃兹建校以来最伟大的校长 “伏地魔唯一害怕的人。”为阻止伏地魔称霸 邓布利多创建并组织凤凰社顽强对抗。作为校长 他选贤举能 不论出身 聘请狼人卢平担任黑魔法防御课的教师 让有巨人血统的海格讲授保护神奇生物课;他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与政府部门魔法部对抗 反对摄魂怪在校园游走吞噬快乐。邓布利多终身致力于保护麻瓜和弱势群体 为狼人、巨人和家养小精灵等群体争取权利 促进各种族平等和谐。

(二) 英雄的引路者。

神通广大的智慧老人是英雄冒险之旅的强大援助者 他们常常在英雄身陷困境时出现 为英雄提供精神指引和物质帮助。

在邓布利多漫长的一生中 亲情是缺席的——父母早逝 妹妹意外死亡 兄弟决裂。这位伟大的巫师甚少体会到亲情的温暖 哈利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邓布利多给予哈利特殊的关爱 他们的亲密远超校长与学生的关系。书中不乏二人畅聊谈心的情节 智慧老人不厌其烦地为迷茫的少年英雄揭开心中的疑惑。

当哈利怀疑自我的时候 邓布利多点明他和伏地魔最大的不同 使哈利能自信地当格兰芬多的学生。当哈利提及家人 邓布利多一方面为哈利能积极面对亲人永远离世的事实而欣慰 另一方面告诉哈利怀念死者并不可耻 人们爱过的人并不会真正离开。

智慧老人是“先知” 他洞悉英雄即将面临的倒霉困境和危险 会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供英雄上路。邓布利多足智多谋 在世时安排好一切 确保自己离去后哈利也能得到帮助。他把熄灯器、《游吟诗人比伯的故事》和含有复活石的金色飞贼作为遗物分别留给罗恩、赫敏和哈利 在寻找魂器和最后打败伏地魔上 这些东西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哈利波特》在全世界广受欢迎 不仅是因为它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满足了人们对魔法世界的向往 还在于它重现了植根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史诗 渗透英雄、撒旦和智慧老人等神话原型的指涉 唤起蛰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爱与勇敢 珍视朋友 直面死亡 这是《哈利波特》系列带给我们的宝贵人生经验。

参考文献

[1]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 袁宪军 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2]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M].黄珏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3]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5]施正康 朱贵平.圣经事典[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6] [7]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编.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 2010.

[8]荣格.荣格文集:原型与原型意象[M].高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