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冯文土木雕工艺大师:探索木头里的乾坤世界

冯文土木雕工艺大师:探索木头里的乾坤世界在吴尧辉的创作中,不难发现贯穿始终是写实的传统。正是写实的传统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题材,也使他在此基础上师古不泥,走出了一条独属自己的新路子。在全面学习西方雕塑艺术和人体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他将西方油画和雕塑艺术对光影透视关系的强调完美地植入传统技艺,准确把握和全面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同时注重细节,把乐清黄杨木雕艺术特点发挥极致。记者最初接触吴尧辉的作品是在2010年杭州的一次展览上,黄杨木雕作品《出水芙蓉》,刻画了窈窕女子肌肤如凝脂、面容静和地站在荷花之中,身侧是含苞待放的花苞,倾着花枝,仿佛想沾黏少女的美丽。或是看惯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再看利用现代的雕塑创作的女子,手法优雅顺畅,将女性的魅力充分释放出来。作品展出后,让人念念不忘。从不期而遇的初始,到乐清的多次交集,讨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木雕两字。浙江鸿鑫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的厂房里,艺术总监吴尧辉和工人们正在埋头“耕耘”。手起刀落,只见吴尧

古往今来,但凡才华横溢、事业有成者无不源于对自己所爱事业的追求,付上最痴情最迷恋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与源源不断的热忱。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情感与追求相融一起,就如吴冠中在自传《我负丹青》中所言:“爱上了美术并与之结了婚,身家性命都属美术之家了。”是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尧辉正是如此。

冯文土木雕工艺大师:探索木头里的乾坤世界(1)

16岁开始跟黄信侠老师学习美术,19岁师从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金顺,其间还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的悉心栽培。作为温州木雕界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尧辉近40年来,与木为伴,与刀为友,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不懈地追求极致,并将古典主义与写实主义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把热枕化作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用心用情雕琢着乐清木雕文化的博大精深。

所谓伊人,宛现黄杨木上

初秋的乐清,燥热难耐。

浙江鸿鑫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的厂房里,艺术总监吴尧辉和工人们正在埋头“耕耘”。手起刀落,只见吴尧辉的帽子和衣服上满是木屑,汗水流下脸颊,却全神贯注于手中的作品。说起黄杨木雕,55岁的吴尧辉不仅成了“话唠”,连眼角漾开的皱纹里都是满满的温柔。

冯文土木雕工艺大师:探索木头里的乾坤世界(2)

《柳巷飘香》

走进二楼的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黄杨木雕,在岁月的流转中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如中国古代文人敦厚、典雅的气质,静静讲述着黄杨木雕文化的魅力。

记者最初接触吴尧辉的作品是在2010年杭州的一次展览上,黄杨木雕作品《出水芙蓉》,刻画了窈窕女子肌肤如凝脂、面容静和地站在荷花之中,身侧是含苞待放的花苞,倾着花枝,仿佛想沾黏少女的美丽。或是看惯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再看利用现代的雕塑创作的女子,手法优雅顺畅,将女性的魅力充分释放出来。作品展出后,让人念念不忘。从不期而遇的初始,到乐清的多次交集,讨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木雕两字。

在吴尧辉的创作中,不难发现贯穿始终是写实的传统。正是写实的传统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题材,也使他在此基础上师古不泥,走出了一条独属自己的新路子。在全面学习西方雕塑艺术和人体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他将西方油画和雕塑艺术对光影透视关系的强调完美地植入传统技艺,准确把握和全面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同时注重细节,把乐清黄杨木雕艺术特点发挥极致。

“艺术当随时代”,传统的木雕是以神话人物、风俗故事为题材,吴尧辉不愿拘泥于传统,他选择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趣的题材和雕塑结构风格,但雕刻的线条满溢着东方韵味。

从《春满天》《清音》《捣练女》《赏乐》《舞者》《初次登台》《思》,吴尧辉雕塑中的女性形象就像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女性图谱,或天真烂漫,或母性慈爱,或冰清玉洁。

2013年,吴尧辉设计创作了一套以东方女性美为主题的“国韵”系列,《春光明媚》《春和景明》《花好月圆》《风姿绰约》《国色天姿》《鸟语花香》《杏花春雨》《如花似玉》 八位女性,体态优雅,风华正茂。她们有的撑伞迎春雨,有的翩行观风景,有的坐椅思往事,有的倚窗寄乡情,有的执扇觅诗句,有的抚轮凝憧憬。

整个“国韵”系列的造型设计,都仿佛在叙述民国女人的生活故事,国韵十足,又体现江南女性的清新脱俗、恬静柔和之美感,体现出中国文化从容优雅的气度和东方艺术温柔敦厚的神韵。

“在我设计创作的一系列木雕作品中 女性形象的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 我力图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 把生活诠解释得更美丽一些,更生动一些。”吴尧辉说。

匠心独运,重现大唐盛世

古人有“上千年难长黄杨木”之叹,短短的几个字道出了黄杨木极为迟缓的生长特征。主杆直径10厘米的黄杨,树龄可达百年。因此黄杨木原材通常作为小型圆雕或者家具上的装饰,往往只能呈现较少的内容和含义。

冯文土木雕工艺大师:探索木头里的乾坤世界(3)

《舞者》

展厅里,15.6米高的《大唐盛世》系列作品最是吸引眼球,组雕作品以传统人物为基础,运用了圆雕、镂雕、透雕、浮雕、群雕、组雕等雕刻技法,借鉴敦煌石窟造像壁画,以及其它唐代的绘画元素,巧妙融入现代雕塑手法,突出黄杨木雕的温润质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是吴尧辉花了五年时间完成的佳作。

当代中国的繁荣兴盛,令吴尧辉联想到大唐的盛世时光。他选取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踏春》《蹴鞠》《爬杆》《马球》《市井》《茗战》《歌舞升平》等7组元素。每组变化之大,人物、动物、器物之多,让人叹为观止。所雕刻出来各类贵族官臣,形象富贵祥和,商贾小贩悠然自得,乐人舞姬尽情欢娱,佛教僧侣端庄肃穆,活泼孩童天真可爱,市井百姓熙然乐居。画面中近百人,人人身份地位衣饰不同,言谈举止情态迥异,但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极富动态美感,盛世气象不言而喻。

为了完美地将唐代文化发展时期的情景再现,吴尧辉参考了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张萱的《捣练图》等多幅唐代名画,并多方查阅文献资料,将大唐从宫廷到民间,不同阶层的风情面貌与生活之趣全景呈现。每个故事既能独立成画,又能统一成组,表现出大唐盛世繁荣富强之盛景。

黄杨木雕《大唐盛世》组雕之一《踏春》是根据杜甫名篇《丽人行》创作而成,描写春暖花开时节,杨氏姐妹游春的情景。一行体态娴雅,姿色优美,无不显示出丽人们身份的高贵。吴尧辉注重盛唐妇女丰腴体态、华丽服饰、精美头饰,马的造型也是吸取唐马肥身细脚的形象来雕刻,马鞍的装饰图案也能反映出大唐宫廷生活的奢靡,同时,也反映当时艺人制作工艺品的高超技艺。

马球运动始于我国汉代,兴盛于唐朝,深受皇家贵族的喜爱,也是当时军队习武特别是骑兵训练的重要手段。《马球》这组雕刻结合镂雕、透雕、拼雕等传统技法以线刻形、用刀写意的雕刻法则,并吸纳汉唐的造艺风格,展现出一组骑术精湛、英姿飒爽、运动敏捷的女子马球队。她们手持球杆、彩带飞舞、一张一合、阵列有序,场面欢快,此作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和视觉张力。

《马球》作品笔者之前曾看过几次,对作品印象深刻,但这次再看到该作品时,总觉得有些不同。看出笔者的疑虑,吴尧辉笑着说:“没错,女子挥杆这件作品是后来单独加上去的,夸张和富有冲击力的动态,更能体现艺术的美感。”

在对作品的打磨上,吴尧辉力求精益求精,用工匠之心,做工匠之事。

微观场景,诉说生活点滴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吴尧辉的艺术更甚。他始终坚信,生活是艺术最好的来源,他追随生活的脚步,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创作反映浓厚时代生活气息的题材。《城市老记忆》系列作品正是他沿着城市发展的足迹,努力搜索并以木雕形式呈现出城市老底子的味道。

冯文土木雕工艺大师:探索木头里的乾坤世界(4)

《春光明媚》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尧辉正走在路上,突然听到“砰砰砰”的声响,回头一看,一人一车,沿街敲打竹筒叫卖馄饨,儿时的画面与现实的场景形成强烈的碰撞。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记忆?不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写实,与之息息相关的场景,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柳巷飘香》《量身裁衣》《甜蜜童心》《一炮走红》《走街串巷》《千锤百炼》《品茶》《五月五》……吴尧辉以木雕的形式来记录传统手艺,通过精雕细琢,耐心打磨,以微观的场景的形式还原了老手艺的常态。从这些场景式的生活状态中,观者可以一目了然看出人们的生活,勾起他们的回忆。

馄饨是温州的名小吃,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味道,在温州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儿时的馄饨担,是竹制的,独富情趣:两脚一横梁,一脚一小灶,灶上一小锅,常烧柴或炭,灶里的火总在隐约燃着,锅里的水也总在冒着水泡。吴尧辉创作的《柳巷飘香》,精雕细琢人物百态,小到锅碗瓢盆,大到灶台碗柜,都清晰还原了那时、那景,犹如身处悠久繁华的柳巷,阵阵飘香笼罩了整个夜市。

“一件作品就是一个故事,品读作品,就是跟昨天的自己对话,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吴尧辉说,从老城到新城,如今的生活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快节奏的生活已成为主流。《城市老记忆》黄杨木雕组,保留了老手艺的岁月痕迹,每一个画面都能讲述一个故事,把最精髓的故事养分传播发扬到新生一代,让他们知道在老城市里有怎样的坚持到底和吃苦耐劳,让他们把这一份精神财富发挥到未来的成长过程中。

《城市老记忆》讲述的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时代发展的脉络一步步重现往昔的盛况,吴尧辉用双手与雕刀,在木质的纹理上刻画出属于整个民族与国家的记忆。

木雕艺术,表现文化内涵

纵观吴尧辉近40年的创作里程,他不断地寻找“变”,并且在变的过程中,不断夯实自己在写实创作中的多样性。

冯文土木雕工艺大师:探索木头里的乾坤世界(5)

《大唐盛世》之三《爬竿》

无论是他早期的作品《帝王系列》《中国武术系列》《动物世界系列》,还是以古画为题材的《大唐盛事系列》群雕的作品,或是《春、夏、秋、冬》系列、《国韵》系列、《城市老记忆》系列等,这些写实的作品,都展示了厚重的美学,极致的审美,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不管创作或是生活,吴尧辉都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近40年创作生涯,200多件作品,他曾获国家级省级特等奖、金奖50余次,并两次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其中木雕《走街串巷》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举》和《高山流水》被国家工艺美术馆收藏,《初次登台》被国家大剧院收藏,《清音》和《千锤百炼》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爬杆》被G20杭州峰会永久收藏。

吴尧辉在创作之余注重理论研究与对外交流。其创作体会与学术论文在《雕塑》《艺术教育》《神州杂志》《当代工艺》《民间美术》《浙江工艺美术》等刊物发表。他出版个人作品集《吴尧辉木雕艺术作品》《木里乾坤-吴尧辉木雕艺术精品集》,参与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浙江卷》。

“没有一件是满意的。”虽集诸多荣誉于一身,但吴尧辉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认为自己极致的作品还在未来,还能在自已不断的努力中诞生,“雕刻是遗憾的艺术,一刀下去,木头就少了一刀,当你重新审视的时候,已经没办法弥补了。”正是吴尧辉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他的创作不断有新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刻艺术风格。

吴尧辉曾三去罗浮宫,对里面的作品印象特别深刻,那里摆放着的大理石材质创作的作品,完善生动,连肌肤里的血管都看似流动着,富有极强的生命力。“每做一件作品都要有所创新,力求不重复,一定要做精致,极致。”吴尧辉说,一件符合时代的作品,要做到八个字:材美、工巧、气韵、时宜。

“艺术最终表现的不是刀法、技法这么简单,而是文化内涵。”吴尧辉说,“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创新,木雕就会失去生命力。创新很难,一句话根本说不清楚,艺术的创新不仅仅是学习雕刻的技巧,还要学习很多其他技能,比如绘画、塑型这样的手上功夫。当今工艺美术最缺乏的还是文化内涵。”正如他从艺至今养成的习惯,先有画稿,再有泥塑,最后才有作品。

在历史的长河里人是渺小的,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文化的流传总是潺湲有序地进行着。吴尧辉正是带着最炙热的情感,用手中的雕刀,以圆劲的雕与细润的刻,探索着木雕艺术中的精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