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竖版世界地图回答问题,跨界理学博士发明竖版世界地图
读竖版世界地图回答问题,跨界理学博士发明竖版世界地图1997年,郝晓光在南极中山站越冬考察。当时,在传统横版世界地图上,他发现南极洲被过分“放大”了,由此萌生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5年后,郝晓光发明了竖版世界地图,它以纬线分割世界,更清楚地表达了南北半球的关系,有效解决了横版地图的不足(本报曾作报道)。让人们得以换一个角度看世界,颠覆了人们的“世界观”,被称为世界地图史上的革命。提起郝晓光,不能不说他发明的竖版世界地图,与之相对应的,是使用了400多年的横版世界地图——以经线分割世界的地图。现年59岁的郝晓光,是理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第13次南极科考队中山站越冬队员,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数次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和“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讲坛”做讲座。发明竖版世界地图让人换一个视角看世界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郝晓光博士的办公室,就见门口挂着一幅一人多高的世界地图,不同的是,它是竖着印制的。靠墙的纸箱内,也放着一大摞这样的竖
郝晓光印制的诗配照台历
郝晓光在讲解竖版世界地图
作为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发明了竖版世界地图,让人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他还多次自费奔赴藏南,填补了藏南地名的空白。
另一方面,近30年来他一直以研究哲学为乐,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首创者;还沉迷于“诗配照”,勤勉创作130多幅作品;又曾去南极越冬,骑行川藏线,55岁时还游过长约30公里的琼州海峡……
现年59岁的郝晓光,是理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第13次南极科考队中山站越冬队员,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数次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和“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讲坛”做讲座。
发明竖版世界地图让人换一个视角看世界
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郝晓光博士的办公室,就见门口挂着一幅一人多高的世界地图,不同的是,它是竖着印制的。靠墙的纸箱内,也放着一大摞这样的竖版世界地图。“常有客人要,我就放一摞在门口了。”郝晓光博士说,仅去年该地图就再版了4次。
提起郝晓光,不能不说他发明的竖版世界地图,与之相对应的,是使用了400多年的横版世界地图——以经线分割世界的地图。
1997年,郝晓光在南极中山站越冬考察。当时,在传统横版世界地图上,他发现南极洲被过分“放大”了,由此萌生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5年后,郝晓光发明了竖版世界地图,它以纬线分割世界,更清楚地表达了南北半球的关系,有效解决了横版地图的不足(本报曾作报道)。让人们得以换一个角度看世界,颠覆了人们的“世界观”,被称为世界地图史上的革命。
由于受多种因素所限,竖版世界地图直到2013年底才正式公开出版发行。2014年春节,戏言“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郝晓光带着新出版的竖版地图,从广州骑自行车出发,将其送给了横版世界地图的诞生地肇庆市。据说,400多年前,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在肇庆绘制出首幅中文版世界地图。
如今,这套竖版世界地图在航海、航空、科考、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据了解,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开设北京直飞纽约的北极航线时,因为途经北冰洋的航线在传统世界地图上无法准确标注,有关部门采用了竖版世界地图发现,北冰洋成为连接亚、欧、北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空路径。据测算,经太平洋航线是1.9万公里,而经北冰洋航线仅1.1万公里。
先后多次自驾入藏填补地图上的地名空白
翻开郝晓光的简历,得知1977年在乡村知青点上,他考进同济大学测绘专业,后来在中国科学院取得理学博士学位。
近年来,郝晓光有关我国藏南地名补白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去年4月,他在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作相关报告时,听众回报以如雷的掌声。
事情发端于10年前。当时,他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读到一篇名为《中国地图上的空白》的文章。该文写道,“看一下中国出版的西藏自治区地图,您会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大片奇怪的空白区,那上面竟没有地名。”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郝晓光,作为一名测量方面的专家,他决心填补这块空白。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他连续多次自驾入藏,深入藏南考察勘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