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国子监谁干过,马希桂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谁干过,马希桂北京国子监元、明、清代的国子监,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使 学生获得较好学习成绩,都订有极严格的学规和制度。国子监的绳衍厅,是专管处罚学生的,派有皂隶专管行刑,各堂学生有不守学规,不尊师长的,便严加究治,初犯记过,再犯打篦五下,三犯十下,四犯开除、充军或充吏役,或“橔锁”跪于太学门前三五十日不等。国子监现存明代《五朝上谕碑》一通,就是五朝皇帝亲口“诏旨”,作为学规立于国子监的。 国子监的组织,和后来的学校相类似。职教诸官有:祭酒、司 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祭酒为最高领导人(有如今日校长),司业为副。在国子监读书的叫“监生”。明代监生都由各省选送,来源有四种,即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据 《明史·选举志》载:“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资曰例监。”清代入监学习的有生员和五贡(即步贡、恩贡、 拔贡、优贡和副贡)。此外还特别恩准所谓“圣裔”入学。辟雍是国子监的主要建筑之一,

在北京安定门内成贤街路北,有一座金碧辉煌、高大庄重的 古建筑,它就是有名上的国子监。

国子监谁干过,马希桂北京国子监(1)

国子监是根据“左庙右学”的封建礼制设计建造的。元代定 都北京后,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开始设立国子学(《元史·选举志》)。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创建孔庙,十年(1306 年)孔庙建成。同年,就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元史· 成宗 纪》)。明代建都南京后,在鸡鸣山下建国子监,元代国子监改为北平府学。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后,改北平府学为国子监,南京国子监改称南监。到了清代,废南监,北京国子监又成为清代政府兴办的国子学。

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中央政权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历朝各代都非常重视政府办学。现在孔庙的碑亭里,立有一块明正统九年《御制新建太学之碑》,内中就记有用孔孟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性,认为如能这样就能够“天地以位,万物以育”因而强调“学校之教于化民育才者不可一日以怠”。国子监中还保存一块清顺治元年(1644年)《御制晓示生员碑》,内中也明确提出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是“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因此把国子监所在的街命名为“成贤街”,大门称之为“集贤门”, 即取国子监是造就“贤人”,集“贤”于其中之意。元明清以来的 国子监,不仅是国内俊才荟萃之处,同时也接待着外国留学生,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扬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子监谁干过,马希桂北京国子监(2)

北京国子监占地百余亩,房舍数百间。国子监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立精巧别致的牌楼一座,横额上刻“国子监”二字。国子监大门为三开间,均朱漆彩绘,门额上高高悬挂“集贤门”三字竖匾。集贤门之北为“太学门”,其上竖额“太学”三字。太学门 内矗立一座高大、秀丽的砖石结构的琉璃坊,圆形券门三座,庑殿式坊顶,配以黄色琉璃瓦,四脊分列各种琉璃瓦走兽,走兽各个精工细作,形态生动,坊壁雕飞舞盘龙,雕工精致、体态威严。坊前后各有一副匾额,南面为“圜桥教泽”,北面为“学海节观”。整个建筑显得精美秀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坊后左右各有碑亭一座,碑皆用满汉文两面刻,一为“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一为“三老五更说”。坊北即为辟雍。

辟雍是国子监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整个建筑华美壮观,造型别致。辟雍是一座正方形殿宇,四角攒尖顶,重檐黄瓦,四面开门,外面周廊环绕。辟雍之外又被圆形水池围绕,是谓“圜水”。水池四周用洁白的双层汉白玉栏杆围护,栏杆花纹精雕细刻。圜水四面架起石桥,通向辟雍四门。池岸四面又有雕刻精美的四个喷水龙头,由太学门外东西井和六堂后檐外东西井暗沟分别引来的水,通过喷水龙头缓缓流入水池。

国子监谁干过,马希桂北京国子监(3)

辟雍是封建皇帝来国子监讲学的地方。每年在举行祭孔活动时,皇帝都要亲至国子监“视学”,即所谓“临雍”。“临雍”照例是与尊孔结合进行的。由皇帝带领官员和国子监师生,先到孔庙 祭祀先师孔老夫子,并特召“圣裔”来京祭祀,然后才到国子监 “视学”。视学时,皇帝就在“辟雍”向全体师生宣讲孔孟之道,以示对师生的关怀和对办学育才的重视。

辟雍北面是“彝伦堂”原为元代崇文阁旧址,是国子监藏书 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时始改现名。”辟雍“建成之前,皇帝的 “临雍大典,便在这里举行。堂东面有典簿厅,南面有绳衍厅,堂西面为典籍厅,稍南为博士厅,每厅都是三间。“辟雍”两侧有房三十三间,即所谓“六堂”。东为率性、诚心、崇志三堂,西为修道、正义、广业三堂。“彝伦堂”后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修建的敬一亭院,它清雅幽静,别成院落。敬一亭院外另有东西厢,为 祭酒和司业办公的所在地。

国子监的组织,和后来的学校相类似。职教诸官有:祭酒、司 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祭酒为最高领导人(有如今日校长),司业为副。在国子监读书的叫“监生”。明代监生都由各省选送,来源有四种,即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据 《明史·选举志》载:“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资曰例监。”清代入监学习的有生员和五贡(即步贡、恩贡、 拔贡、优贡和副贡)。此外还特别恩准所谓“圣裔”入学。

国子监谁干过,马希桂北京国子监(4)

元、明、清代的国子监,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使 学生获得较好学习成绩,都订有极严格的学规和制度。国子监的绳衍厅,是专管处罚学生的,派有皂隶专管行刑,各堂学生有不守学规,不尊师长的,便严加究治,初犯记过,再犯打篦五下,三犯十下,四犯开除、充军或充吏役,或“橔锁”跪于太学门前三五十日不等。国子监现存明代《五朝上谕碑》一通,就是五朝皇帝亲口“诏旨”,作为学规立于国子监的。

元、明、清三代国子监,既然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培养人才,那么课程的设置内容也就必然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安排的。历代的课程项目和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把孔孟之道列为主要课,却是始终一致的。《元史·选举志》载:“凡读书必先《孝经》《小 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清代乾隆时代,弘历令彭元瑞、和珅等镌刻十三经,刻石立于国子监 六堂内,作为学生的教材。

唐宋时期,封建政府虽然主要是通过科举选拔官吏,在但还不是做官的唯一途径。到元、明、清几代,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这样,入学读书就成了做官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阶梯。北京孔庙中,至今还保存着一百九十八块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据碑文记载,自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丙申科”至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止,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名进士。这些进士虽然并不是都由国子监培养出来的,但他们大多数还是通过中央或地方学校读书的途径,当了官,成了封建官僚政权机构的官吏。

国子监谁干过,马希桂北京国子监(5)

解放以后,经过历年修缮,国子监已焕然一新,这座古老的大学,不但得到妥善的保护,而且开辟成首都图书馆,成了首都人民重要的阅读场所。(选自《古都艺海撷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