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邑」,有明确边界的居住地,甲骨文、金文写法相同,上面是囗,表示城郭,夏、商城郭大多为方形,下面是跪坐的人,《释名·释州国》:「邑,人聚会之称也」。《说文解字》:「邑,国也」,古代邑可以指国,段玉裁说:「《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这是客气话,因为邑比较小。在小篆中,下面的人变成「卪」,中间有一竖,用法同「节」字。真书写法跟从小篆,注意下面不是「巴」,而是「卪」。但隶书下面写法没有一竖,这也是「卩」,字义也同「节」字。草书当然跟隶书,省一竖,上面的「囗」用一横替代,连带下面半个口,组成曲钩势,然后写一个外略势或鸟雏势就完成草化。邑至今很多地方村名为「屯」,「屯」有聚集之义,如屯兵、屯粮,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村庄。但这不是本义,《说文》取《易经》的说法:「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指植物穿出地面艰难生长,音Zhun1。隶书把小篆的曲线拉直,两横加个外略势。真书就不一样,是照小

L7-28 草书释读22

2.2 小区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

许多居所聚集于某个区域,就形成一个小区。小区中人与人交往,产生了社交。举例来说,如陕西临潼新石器时代姜寨一期遗址,这里大约有五十多幢房子,人口约一百多,这就是一个小区。后来的汉字,有哪些字来称呼这样的小区呢?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

至今很多地方村名为「屯」,「屯」有聚集之义,如屯兵、屯粮,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村庄。但这不是本义,《说文》取《易经》的说法:「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指植物穿出地面艰难生长,音Zhun1。隶书把小篆的曲线拉直,两横加个外略势。真书就不一样,是照小篆隶定的。草书写单独的「屯」字,是照隶书写的,先写奋笔势,然后加乙脚异势三种之一,外略势、虿尾势、鸟雏势任选一种都可以。12课讲过「顿首」的「顿」,左边的「屯」是用倒笔势写的,这是「屯」当作偏旁和其他部件结合时的常用写法。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

「落」是最小的小区单位,意义是停留、归处,《广雅》:「落,凥也」,《汉书·仇览传》李贤注:「今人谓院为落也」,一家一户,称为庐落、院落,大的有村落、部落。「落」的草书很简单,西汉《神鸟傅》就出现了这个字,这是章草,清楚点如宋克所书,四个笔势。今草写最后的「各」,取势和章草不同,章草取飞带势加羊角势,今草常取向背势加奋笔势。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4)

「邑」,有明确边界的居住地,甲骨文、金文写法相同,上面是囗,表示城郭,夏、商城郭大多为方形,下面是跪坐的人,《释名·释州国》:「邑,人聚会之称也」。《说文解字》:「邑,国也」,古代邑可以指国,段玉裁说:「《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这是客气话,因为邑比较小。在小篆中,下面的人变成「卪」,中间有一竖,用法同「节」字。真书写法跟从小篆,注意下面不是「巴」,而是「卪」。但隶书下面写法没有一竖,这也是「卩」,字义也同「节」字。草书当然跟隶书,省一竖,上面的「囗」用一横替代,连带下面半个口,组成曲钩势,然后写一个外略势或鸟雏势就完成草化。

相近字:邑,色,危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5)

有三个字很相近:邑,色,危。「邑」取曲钩势、外略势,用乙脚异势其他两种也可以。「色」字头上本来是向背势,现在多写一次就是贯鱼势,你把它看作竖笔势也可以,二者很相似,最后加虿尾势。智永最后多加一点,以和「邑」字区分。「危」上面取竖笔势两开,然后取铁围化势。这三个相近字,如果记住取势,就不会搞错。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6)

村落的「村」是一个后起字,原来写为「邨」。《说文解字》说这是「地名。从邑,屯声」,小篆左边是「屯」,右旁是「邑」,后来成为邑耳旁。段玉裁注:邨「本音豚。屯聚之意也」,徐铉等曰:「今俗作『村』,非是」,不认可「村」这个俗字。《万岁通天帖》王荟《郭桂阳帖》有「邨」字,左边的「屯」跟顿首的「顿」左边写法一样,右旁取邑耳势,两曲一竖,不写一竖用一点也可以。我们知道,草书中「寸」可以取节耳势,比邑耳势少一折,如果把「邨」草字楷化,很容易误会成木字边一个「寸」,结果成为俗字「村」,无怪乎徐铉不承认这个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7)

那今后遇到「村」,究竟是写「村」还是「邨」呢?王铎是写「村」的,木旁一个寸,「寸」还加了一点。韩道亨《草诀百韵歌》也是写「村」的,没有加点,王世镗也差不多,这两位写的看起来好像「书」字。我希望各位用晋人写法,俗写的「村」很容易误会。

「方」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比较简单的,有学者认为是刀字加一横,第二种是在一横两头各加一小竖,第三种更在头顶处加一小横。很显然,第三种是繁写,第一种是简写,字义往往在繁写中,可能是以刀划界。殷人称国为方,《尚书》中国称「方夏」,四方称「方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8)

国」,甲骨文有土方、鬼方、苦方、马方等等,其实就是一些氏族部落。小篆写法在第一、第二两种之间,一横左边有竖。秦简上的写法,跟第一种金文相同,取「方」字简写。汉隶把「刀」断为两截,「刀」写在一横下面,一横上面的刀头,断下来作一点,现在正楷字也是这样。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9)

「方」的草书,若要追到源头,它跟金文写法一样,这把「刀」是不断的。今草、章草都相同,智永写得比较方,孙过庭比较圆。二级课程34课我讲到戈法,以及形形式式的戈法化势,「方」也是戈法化势之一,只是把「戈」字中间的倚戈势反转方向,向左写而已。在王羲之《十七帖》中有一个「方」,他是移动「戈」一撇,略向左边。

相近字:方和才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0)

草书「方」看起来很像「才」字,「才」字草书怎么写呢?「才」字草书也是戈法化势,只是本来「戈」字的一撇,写成横或捺,改了方向。

相近字:方和等

和「方」相近的还有「等」字,「等」字笔画不少,草化时,上面的竹字头和土字形全部用一点替代,下面的「寸」保留,但一点改为一策,等于写提手旁。这样就得出了章草和今草的「等」字,也是戈法化势。和草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1)

书「方」不同的是,「方」保留戈字的一撇,仅仅移了位,而「等」把戈字的一撇,改为向上的一策。我小时候,南货店还是用旧式账簿,毛笔记账,每做一笔生意,就会记「龙眼一斤、红枣一斤等」,「等」字使用频率很高,所以经常用草书写。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2)

刚才说,「方」就是「国」,「国」就是「方」。金文圆圈表示一块地方,戈表示守卫。更清楚点,这地方四周画出四条线,表示疆域、领域,「方」繁体也有四条线,似乎是划分,而「国」是守卫,拿着戈守卫边界,显示当时有了疆域的概念,这就是「国」字的本义。「国」也有简写,少写两笔,成了「或」,这时「或」应当读「域」,甲骨文「或」就是「国」。这一来有点搞,后来繁化,「或」加了土字旁,创造「域」字,而「国」字也繁化,外面加了一个圈,金文中也有只加半个圈的,当时写法并非很严格。这样一来,把「或」、「域」和「国」分开为三个字了。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3)

要写草书的「国」,关键是会写草书的「或」。第一步解散隶法,不是照文字结构来解散,而是依照草书使转的方便,也就是根据笔势要求来分。这个字可以分为两部分,我在二级课程34课中讲过,戈法经常借出笔画,但只要留下倚戈势还是称戈法。下面一个口、一横,还有借来的戈字一撇,「口」用两点,和撇组成三点一横,群鹊倒笔势,或「口」只用一点,和那一撇组成两点一横上字形竖笔势。实际写起来,戈法右上角那一点也可以拆出来,留到最后才写,这样就是三个笔势。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4)

「或」如果在「国」字中间,通常省略右上角这一点,我找有谁写「国」加一点的,只有怀素、宋克等很少几个。智永墨迹本的「国」字,「口」字用转,不大清楚,在他关中本上「口」用两点,加上戈法的撇就是三点,墨迹本用转,关中本用使,二者都是三点一横,群鹊倒笔势。所以智永的取势是,外框铁围势,然后戈法,第三群鹊倒笔势。邓文原外框用钩裹化势,然后戈法,「口」用一横,和下面的横组成奋笔势,留下戈法那一撇和最后的横组成瞑人势。宋克,前两势和邓文原一样,「口」用一点,加上戈法一撇和下面一横组成上字形竖笔势,最后加一侧点。元明人取势远不及晋唐,经常显得破碎。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5)

「邦」字,甲骨文「邦」就是在田界上种树,以为疆界。「丰」意思是草木茂盛,这里指树,金文「邦」由「丰」、下面的「土」、右旁的「邑」组成。小篆左「丰」右「邑」,这就是「邦」。隶书「邦」有两种写法,一种左边写「丰」,另一种写为「羊」,其实就是隶定和隶变之不同。草书写起来,「丰」当「手」字写,取钩裹势加奋笔势,「邑」取邑耳势,裹束在一起就是「邦」。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6)

上面讲的屯、落、邑、邨、方、国、邦,都是指人群居之地。院落、村落、部落、方国,面积越来越大,似乎小区也扩大了,但实际上个人社交的范围是有限制的,地大人多,就会分成很多小小区,古代更是如此。

2.3祭祀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7)

古代小区有没有中心呢?有。无论是上古的部落,还是一般的村庄,往往有一个广场,广场上有祭坛,或竖立神主、图腾。小区开会议事也在这地方,所以有「社会」这个词产生。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8)

有关祭祀的字都在「示」部,「示」照《说文》的解释:「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照这解释,「示」上面的「二」其实是「上」,表示上天,古文还简化为一横,也是表示天。天下面的三根垂笔,表示日月星,古文用曲线表现。整个意思就是祭祀上天,上天以日月星垂象。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解释不是本义,是衍申义,因为甲骨文的「示」颇为不同,至今解释未能统一。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19)

单独写一个「示」字已经讲过多次,这是舞鹤势。当作偏旁时,除了取舞鹤势外,还有两种写法,即省略最后一点,今草中较多,可称为舞鹤化势。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0)

所谓「社」,「示」字旁一个「土」,祭祀土地神主,引申义很多,如《周礼》:「二十五家为一社。」以前也提到过,因为「土」和「士」两个字相近,古人经常写完了「土」字还要加一点,皇象的「社」最后就是这样的,这种识别的点可以不计入笔势。王羲之写「土」、孙过庭写「士」,经常把笔势移位的轨迹都写出来,增加曲线,这样一来,原本只有直线的字,显得很优美。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1)

「社」是祭土地神,而「神」指天之神,本来只写作「申」,「申」是雷电之状,天神最有威力的,就是雷电。后来繁化加了「示」旁,成为「神」。小篆右旁「申」是从金文发展而来的,隶书把上下电光变为左右放置,逐渐左右打通写,这当然是为了书写方便,形成现在的「神」字。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5节(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22)

「神」的草书写法,示字旁有繁简三种,刚才讲过了。右旁「申」规矩写法,如皇象,先取铁围势,然后中间一个十字势。但孙过庭写铁围势就是兜一个圈,第九课我讲过这情况,用一笔圈还是铁围化势。所以孙过庭「神」字取了舞鹤势、铁围化势和十字势。

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本节要点:

· 小区:屯落邑邨方国邦。

· 祭祀:示社神。

· 相近字:邑色危,方才,方等。

复习思考:

· 一横之下加三点是群鹊势,反过来三点之下加一横是群鹊倒笔势。

· 照此道理,一折一转是曲钩势,反过来一转一折应该是曲钩倒笔势,草书中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例子?

试用草书写下面词语〔扩号内不必写〕:

·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王维﹞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

· 木落归本,水流归末。﹝风角﹞

·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桃花扇﹞

· 一言而兴邦。﹝论语﹞

·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

·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

· 囤积居奇。人人自危。神采飞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