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必要练书法(连回个家都这么讲究)
有没有必要练书法(连回个家都这么讲究)孔乙己老先生研究“茴香豆”的“茴”有多少种写法,我觉得草字头的写法不至于他炫耀,估计他研究的就是下面“回”的部分。据我所知“回”有四种写法,回、囬、囘之外还有一个大口框里面一个目字的写法。许慎讲得很明了:“回”字就是运转。外面是一个大口框,里面像回旋运转的样子。“回”还有种写法,是“囘”像水旋转的样子。语言发展到今天,“回”在具有本义运转之外,又有了许多其他的含义,我们在读繁体书时一般还会见到“迴”、“囬”这样的字,一般在“回”字当巡回讲的时候用“迴”,回头、回信的时候用“囬”。春节假期结束了,人们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去。这两天的新闻报道最多的就是春运返程。我觉得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理解这么大规模的短期迁徙,其实是为了心中最神圣而最普通的事——“回家”!下面拆开这个词聊聊“回”、“家”两个字。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说文解字》)
本
堂
拆
字
春节假期结束了,人们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去。这两天的新闻报道最多的就是春运返程。我觉得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理解这么大规模的短期迁徙,其实是为了心中最神圣而最普通的事——“回家”!
下面拆开这个词聊聊“回”、“家”两个字。
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说文解字》)
许慎讲得很明了:“回”字就是运转。外面是一个大口框,里面像回旋运转的样子。“回”还有种写法,是“囘”像水旋转的样子。语言发展到今天,“回”在具有本义运转之外,又有了许多其他的含义,我们在读繁体书时一般还会见到“迴”、“囬”这样的字,一般在“回”字当巡回讲的时候用“迴”,回头、回信的时候用“囬”。
孔乙己老先生研究“茴香豆”的“茴”有多少种写法,我觉得草字头的写法不至于他炫耀,估计他研究的就是下面“回”的部分。据我所知“回”有四种写法,回、囬、囘之外还有一个大口框里面一个目字的写法。
当然历代书家笔下“回”有各式各样的写法。
篆书 | “回”
篆书中的“回”充分发挥了象回转形的造字本义,回转的一圈一圈犹如夏天点的蚊香。
当然,篆书里也有两个口套在一起的回。
汉简| “回”
汉简里的回外框书写成不规则形,里面成一个圆形,方圆平斜,变化可爱。
欧阳询笔下的回峭拔挺立。
赵孟頫的回牵丝映带清晰明了,整个字显得很坦然。
文征明——回
出自文征明的笔下的这个回,我是没看出他这个“回”怎么迂回绕出来的,是不是酒后写的这个字,找不到回家的路?
家:居也。从宀,豭省聲。(《说文解字》)
许慎说家就是居住的地方。这个解释很清晰明了。可是,后面“豭省聲”就是说“家”是形声字,省去了“豭”字中右边,留下了“豕”的部分。
到了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家”字下写了一大段文字:“凥也。凥各本作居。今正。凥,处也。处,止也。释宫。牖户之闲谓之扆。其内谓之家。引伸之天子诸侯曰国。大夫曰家。凡古曰家人者,犹今曰人家也。家人字见哀四年左传夏小正传及史记,汉书。家凥叠韵。从宀。豭省声。古牙切。古音在五部。按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巳。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凥也。引申叚借以为人之凥。字义之转移多如此。牢,牛之凥也。引伸为所以拘罪之𨻼牢。庸有异乎。豢豕之生子冣多。故人凥聚处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义。使引伸之义得冒据之。葢自古而然。许书之作也。尽正其失。而犹未免此。且曲为之说。是千虑之一失也。家篆当入豕部。”
这样多的文字注一个字在整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罕见,而且不难读懂,所以我整段复制过来。段老先生对《说文解字》多做注解,很少这样明确地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家”不是形声字,是会意字。本来指猪居住的地方,后来引申为人的居所。还给我们扩充了知识,在周代天子所有的叫天下、诸侯所有的叫国、大夫所有的叫家。
可是,后来发现的甲骨文中“家”字下面确是“豭”。段老先生讲的固然很有道理,我们还是跟随甲骨文去看个究竟。
甲骨文 | “家”
“家”在甲骨文中的样子像一个屋子的造型里面一头猪的样子,而且猪的下腹多出一笔指生殖器,确是公猪的造型。
“豭(jiā)”指的是公猪。难道是古人重雄轻雌?非要养着公猪的房子才叫家?难道古人重畜轻人?非要养猪的地方叫家?
我不懂得养殖,更不知道古人把野猪蓄养为家猪的过程,但我知道今天对猪的饲养主要用于肉用。为了上膘长肉公猪一般都会被骟,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会留下做种猪用于繁殖。
如果用这个道理来推测,我觉得有两种可能。一是古人家中养有种猪是富足的体现,所以把能饲养猪的居所称为“家”。二是群居在一个地方的人,共同拥有一头种猪用来交配,这些能共享财产的人肯定有着血缘关系,是一个家族,这就形成了“家”的概念。
或许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可能,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为了方便,在宀下加一个表意的构件,这个构件既能表意又能表音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所以选择了“豭”。
当然,今天家的含义有很多了,比如:“请位书法家抄段儒家经典挂酒家大堂”。这句话三个“家”的含义都不相同。
我们还是来看看历代书家笔下的“家”吧!
金文家中的小猪比较憨厚可爱。
细长竹简自由地书写,给了古人发挥的空间,既有身材颀长的猪,又有肥猪拱门。
《张迁碑》的家叫人看着就有安全感。
这家养的小猪很俏皮。
楷书的家非常难写宀和豕的重心配合考量着书写者的能力,有句俗话“写好灰、飞、家走遍天下有人夸。”
米芾家设计的真棒,疏密得当。
怀素在《自叙帖》第一句就要告诉人们“俺家是长沙滴”.
聊到这里,我还是不自觉地回到文章开头,离乡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时常闪出“回家”这个心结,我除了短暂的旅行之外,只有负笈北京时离开过天津,两地离得很近,北京各方面条件也好,可还是总喜欢往家跑。因为有种牵挂,回家坦然、自由、放松,可以享受亲情、爱情、友情的甜蜜。同时还有亲人的无限想念与牵挂时刻盼着你回家。在家中听喜欢的歌、读喜欢的书、喝可口的茶是多么舒服。
从有“家”字到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不可能家家都养猪了,但是我觉得“家”字下面的“豕”还是很有意义,今天“豕”代表的是生活气儿、家庭味儿。这家的味儿中就包含着什么大菜也比不了的“妈妈味儿”。挤在春运路上的人们不就是为了那餐带有仪式感的年夜饭吗!
本文作者
本堂
1987年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印社社员、现供职于天津市津南区文化馆。
点阅读原文,看往期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