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有哪些红色故事?闽粤赣边区革命系列故事
赣南地区有哪些红色故事?闽粤赣边区革命系列故事“胡说!为什么迟迟不开门?刚才喊“牛吃菜’的是谁?说,牛在哪里吃菜?”陈宝瑛摇头,有气无力地回答:“我不知道。”随后,她跑进自己睡觉的房间蒙被装病。敌人嚎叫着,撞开大门,蜂拥而入。一个高个子敌军官,挥舞着手枪,背后跟着几个士兵,闯入陈宝瑛房间,掀开被子,逼问:“共产婆,起来,共军藏在哪里?”
闽粤赣边区革命系列故事
机智勇敢的宝瑛嫂1936年7月中旬,敌军李延年第三师大批人马进驻漳平永福,“驻剿”岩南漳边境我游击队。敌军开进山里,一座山一座山地梳篦。岩南漳中心县委和县军政委员会,再次迁上了宝山村。从此,陈宝瑛的家就成了岩南漳县委和县军政委员会办公地址。
一天,邓子恢正在陈宝瑛家主持开会。中午时分,游击队长廖成美,从龙岩来宝山汇报工作和领取经费。可能途中被敌人发觉,一支敌人武装队伍随后跟踪追来。廖成美跨进陈宝瑛家门还不到十分钟,村外暗哨即传来“牛吃菜啦”的喊叫声,这是宝山村报警暗号。陈宝瑛立刻闪出门外探望,发现敌人已从小溪对岸向着她的住家奔跑而来,她灵机一动,立即关上大门,打开后门,叫丈夫黄国堆带着正在屋里开会的同志,迅速撤离上山。她自己回头走入邓子恢、魏金水住的房间,睁眼一看,心里不禁一惊,床上堆着文件,桌上放着一袋光洋,墙角尚有一箱子弹!怎么办?
她急中生智,连忙把文件包起来,就地压在房间的尿桶底下,再把子弹和光洋藏入厕所的稻草灰堆里,她又迅速拿来扫帚把烟蒂扫尽,倒入灶膛。所有这些就在这么几分钟里收拾停当。
随后,她跑进自己睡觉的房间蒙被装病。
敌人嚎叫着,撞开大门,蜂拥而入。
一个高个子敌军官,挥舞着手枪,背后跟着几个士兵,闯入陈宝瑛房间,掀开被子,逼问:“共产婆,起来,共军藏在哪里?”
陈宝瑛摇头,有气无力地回答:“我不知道。”
“胡说!为什么迟迟不开门?刚才喊“牛吃菜’的是谁?说,牛在哪里吃菜?”
陈宝瑛被敌兵从床上拖起,拉到厅里。另有几个士兵在屋里搜查了一圈,也站到她跟前,恶狠狠地逼问:“打老远我们就看见有人从你家房子背后爬上后山,我们还看到爬上山的人,屁股后面飘着手枪红布条!他们都是什么人?”
陈宝瑛横下一条心,努力使自己镇静,脸不改色地回答:“我生病,好几天没出门了,外面的风声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不过,我猜想,可能是村上妇女,一看到你们进村,以为是土匪来抢劫,害怕了,就带着儿女逃上山去躲避。你们看到的红布条,会不会是背孩子的红包布呢?”
敌军官听了半信半疑,在屋里也没有找到什么破绽,又看天色不好,似乎要下暴雨,只得集合队伍匆匆地撤走了。
暴风雨说到就到,避到山上的八个人,聚集在两把雨伞下。雨伞很小,山顶风雨大,大家都淋了个透。直到暴风雨停后,黄国堆下山打探,见村中平安无事,才通知山上的人一起回村。
邓子恢一进门,就问:“宝瑛嫂,我们那些东西……”
“哪顾得这些东西,这次真的没有了,都给敌人搜到镇上去了!”陈宝瑛抢着答。
魏金水看陈宝瑛神态安祥,知道她机灵利索,哪会给敌人占了便宜,便也风趣地说:“侥幸的是敌人没有将你带走!那些东西呀,说你‘共产婆’,才是无可辩驳的铁证哪!”。
陈宝瑛知道大家饿扁了肚子,便笑着赶快把饭菜搬上桌子,催促说:“大家快吃吧,肚子闹革命啦!”同志们端起饭碗狼吞虎咽,唯独邓子恢蹲在一旁沉思。他对陈宝瑛夫妇深有感触地说:“革命是多么不容易呵!”
陈宝瑛听邓子恢说,这些子弹和银元,是红八团和岩南漳游击支队、在龙漳公路线上的新祠,用生命代价,从敌入军车上夺过来的!陈宝瑛听了,为自己能保护好同生命一样重要的游击队的物资,而感到无比自豪。
由于敌军对游击区频频搜剿,为了保护革命组织不受破坏,也为了保护宝山群众的利益与生命财产安全,邓子恢当即决定,将岩南漳中心县委与县军政委员会机关,搬到宝山村上头的乌石溪头草寮。
多数的同志随邓子恢走了,还有岩南漳县委书记兼县军政委员会主席魏金水和通信员,尚留在宝瑛家处理余留问题。
深夜,狡猾的敌人又倒了回来,包围了整个村庄,封堵了陈宝瑛家的前后门通道。由于敌军来得突然,致使魏金水无法突围。
正焦急之时,敌人已经撞开大门,冲进屋里,在这生死关头,陈宝瑛立刻摸黑带着魏金水走入大堂屋,让他爬上屋顶阁楼,从天窗逃上后山。她自己闪回身走入厨房,大声叫骂:“狗东西,还不快走开……”敌军听到厨房叫骂声,都向厨房走来。陈宝瑛当着敌军的面,气呼呼地骂:“看吧,你们打一枪,吓得我那只老狗撞坏了水缸!”陈宝瑛为了掩护革命同志,转移敌人的注意力,把家中唯一的一个水缸砸破了。
随着形势的发展,邓子恢根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部署离开了永福。临行前,为感谢黄国堆、陈宝瑛一家多年来的大力支援和无私帮助,专程来到黄国堆家,特地把穿过的棉衣送给黄国堆,把来往照明和办公用的马灯、手电、水壶等送给陈宝英做留念。
全国解放后的1953年冬,龙岩专署突然通知陈宝瑛夫妇到龙岩,原来是邓子恢从北京回来了。一起接见她的还有张鼎丞、刘亚楼、魏金水。他们一起回忆着当年那难以忘却的生死与共的情谊。福建省政府还特地授予陈宝瑛夫妇“革命接头户”的荣誉称号。 (杨易凌 整理)
(摘自《红色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