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统中原之战,图说朱元璋北伐之战
朱元璋一统中原之战,图说朱元璋北伐之战常遇春剧照遇春对曰:“今南方已定,兵力有余,直捣元都,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可挺竿而胜也。都城既克,乘胜长驱,余皆建瓴而下矣。”自古南方政权想要北伐,必须经营好自己的两翼:山东和荆襄。山东可以屏蔽江淮地区,荆襄可以屏蔽长江上游。可以说,中国历代北伐取得最好战果的王朝无疑都是从两翼着手,如恒温北伐、岳飞北伐、刘裕北伐。朱元璋采取的战略也不例外。在会议之初,朱元璋抛砖引玉,首先分析了天下大势:自元失其政,生民涂炭,予与诸公仗义而起,冀有奠安生民者出,岂意大难不解,为众所附,遂平陈友谅,灭张士诚,闽、广之地,将以次而定。尚念中原扰攘,山东则有王宣父子,反侧不常;河南则有王保保,上疑下叛;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与王保保互相嫌隙。元之将亡,其机在此。今欲命诸公北伐,计将何如?”诸将听罢,多主张直取大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言“本淮右布衣”。的确,若无元末农民起义,他只能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终老于家。可以说,朱元璋较其他起义首领是幸运的。早期,他本是濠州起义首领帐下的一名普通列兵,但天生的军事才华终于使他脱颖而出。瞄准群雄争霸的空档,朱元璋率所部悄然攻破江南第一重镇——集庆(南京)。也就是从攻占集庆开始,朱元璋才真正走上了帝王之路。乱世之时,黄金相对粮食而言一文不值,这也是朱元璋十分明白的一点。故而,当他倾心接纳的儒生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时,他当即表示赞同,这也为他后来南征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当然,朱元璋之所以能崛起,也与他拥有诸多擅长领兵的大将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当朱元璋确定用兵方略后,总会找到相应的大将去执行任务。另外,朱元璋的崛起也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他的北方盟友、黄河流域的刘福通正率领他的百万起义军与元朝最精锐的部队交战,而朱元璋的地盘正好位于刘福通的背后。故而,初期的朱元璋获得了一段非常宝贵的发展时间。
朱元璋崛起
1367年,这一年对朱元璋来说绝对是大好之年。这一年,他终于将长江以南的劲敌陈友谅的所有地盘全部消化。顺带着,朱元璋还攻灭了身后的张士诚。此时,他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南最重要的地区。下一步,除了派兵继续南下福建等地收服零星的小军阀外,“驱除鞑虏”、“恢复汉家衣冠”就摆上了眼前。为此,朱元璋专门召开了军事会议,与诸将认真研究了北伐的胜算和具体细节。彼时,元末军事素养最高的奇人察罕帖木尔已被刺杀,群龙无首的元军大将彼此不服,宛如一盘散沙。其中,元朝最依仗的大将王保保正在因朝廷委任的头衔问题和割据关中的元将李思齐大搞龌龊,他们都是手握精锐部队的猛将,其兵争直到徐达攻破大都还未停止,这无疑给了朱元璋绝好的进兵机会,这也是朱元璋主张立刻北伐的契机所在。
北伐战事波及区域
自古南方政权想要北伐,必须经营好自己的两翼:山东和荆襄。山东可以屏蔽江淮地区,荆襄可以屏蔽长江上游。可以说,中国历代北伐取得最好战果的王朝无疑都是从两翼着手,如恒温北伐、岳飞北伐、刘裕北伐。朱元璋采取的战略也不例外。在会议之初,朱元璋抛砖引玉,首先分析了天下大势:
自元失其政,生民涂炭,予与诸公仗义而起,冀有奠安生民者出,岂意大难不解,为众所附,遂平陈友谅,灭张士诚,闽、广之地,将以次而定。尚念中原扰攘,山东则有王宣父子,反侧不常;河南则有王保保,上疑下叛;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与王保保互相嫌隙。元之将亡,其机在此。今欲命诸公北伐,计将何如?”
诸将听罢,多主张直取大都。
遇春对曰:“今南方已定,兵力有余,直捣元都,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可挺竿而胜也。都城既克,乘胜长驱,余皆建瓴而下矣。”
常遇春剧照
但朱元璋想得十分周到细致,他明白元朝虽已日暮途穷,却仍是百足之虫,不可小觑。结合中国古来已有的战例,他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战略。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如卿言,悬师深入,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剧照
前文已述,朱元璋在北伐前就已控制了长江以南。而元朝在经历刘福通起义的冲击后武备不振,他所依仗的统兵将领如割据山西的王保保、拥兵关中的李思齐等不仅无视元顺帝号令,还公开进行火拼。虽然如此,朱元璋也要考虑到元军将领在面临亡国之时会不会突然团结一致。所以,朱元璋主张循序渐进,先进攻山东,控制黄河以南。一则可以避免刺激正在火并的王保保和李思齐,二者也可以利用大运河连通江南的优势便捷地获取后方供应。攻占山东之后,为了防止北伐大军进攻元大都时遭到关中元兵的突然冲击,朱元璋考虑到应该在攻克山东后,利用黄河与运河连通的水运优势发兵西进,将潼关牢牢地控制住,堵死关中元兵东进之路,最大程度地保护北伐大军的侧翼安全。如此,不仅元大都赖以获取物资的大运河被截断,连最基本的战略反击也会无从部署。部署已定,朱元璋选择了徐达作为北伐主帅,而他自己则坐镇应天(元时称集庆)。
朱元璋北伐方略
按照已定方略,25万大军自淮北开始北上。攻克山东之战从宏观角度来说属于大迂回战术,北伐军主力部队在徐达的率领下先沿运河而上攻克济南,截断了河北元军和山东元军的联系。同时,另外一路偏师自临沂从背后猛攻元军在山东的核心重镇益都(今青州)。两路夹击之下,山东之地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被攻占。拿下山东,给了朱元璋极大的信心。于是,1368年朱元璋终于在应天称帝。朱元璋称帝次月,明军从山东济宁出发,溯黄河西进攻打汴梁。为分散元军注意力,朱元璋额外派遣了一支部队由襄阳北上策应。汴梁元军见大势已去,随即作鸟兽散。四月底,连续攻克洛阳等地的明军顺利攻占潼关。如此,北伐战事就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攻打元大都。为此,朱元璋特地赶到汴梁,慰劳前线将士之余,再次集合诸将推敲下一阶段的具体行动。
明军北伐路线图
会上,朱元璋再次分析了战局。他认为从总体上来看,顺利拿下山东和河南的明军已经震惊了元朝统治者。沉湎酒色的元顺帝在惶恐之余,已经派人安抚依旧在关中火拼的王保保和李思齐,欲命他们率兵勤王,但二者长期的矛盾不会在短时间化解,此为一利;明军方面,无论从后勤还是军事部署都已准备妥当。同时,朱元璋派遣的南下支队任务完成的很出色,方国珍、陈友定之辈全部俯首,应天城已无后顾之忧,此为二利。于是,朱元璋立即指示徐达迅速发兵北上。七月下旬,明军和元朝拼凑的最后一支河北主力决战于通州城下,元军大败溃散。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仓皇逃亡上都开平(今多伦)。到此,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北伐之战结束。
参考资料:《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太祖本纪》、《明通鉴》、《中国历代战争史》 、《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