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学者谈山川异域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学者谈山川异域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和尚坐像和佛龛,佛龛内部是东山魁夷创作的《瑞光》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捐赠事件之后,上海博物馆也在东山魁夷的画作上写上这句话进行了发挥,称“这是彼时鉴真法师克服万难,决心东渡日本的重要缘由,也是今日打动我们的患难真情。”鉴真说:“昔闻南岳惠思禅师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聚生。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橐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今我同法来中,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鉴真说完以后,他的徒弟都表示了犹豫,一个叫祥彦的僧人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鉴真这时表现出了决心,他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于是有了鉴真带着二十多僧的浩荡的东渡之旅。2019年12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

最近在中国举国之力抗疫之时,一批从邻国日本捐赠而来的物资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这批大字标注“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支援湖北高校物资”的纸箱上也写了一小行很有意蕴的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学者谈山川异域(1)

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纸箱近日在微博上成为热搜,图片来自微博

《唐大和上东征传》对这段史故有详细记载:即唐天宝元年(742)时,鉴真在扬州大明寺为众来僧讲律,日本的和尚荣叡、普照师到大明寺说:“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今锺此运,愿和上东游兴化。”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学者谈山川异域(2)

《东征传绘卷》(唐招提寺藏)第一卷第五段叙文中,也有这样一首偈子(图片来自展览图录)

鉴真说:“昔闻南岳惠思禅师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聚生。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橐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今我同法来中,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

鉴真说完以后,他的徒弟都表示了犹豫,一个叫祥彦的僧人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鉴真这时表现出了决心,他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于是有了鉴真带着二十多僧的浩荡的东渡之旅。

2019年12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中也展出描绘鉴真弘扬佛法、壮烈人生的《东征传绘卷》。安放鉴真和尚坐龛的正房,四周被被画上了《扬州熏风》,这是鉴真最熟悉的故乡风景,擅用色彩的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特意使用了中国的水墨描绘扬州风貌。鉴真最后东渡日本时已经失明,他其实看不到日本的风景,但他登岸后能感受到山顶的风、海边的涛声,东山魁夷用这种朦胧而幽远的手法,来表现鉴真到日本后所感觉到的气息。

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捐赠事件之后,上海博物馆也在东山魁夷的画作上写上这句话进行了发挥,称“这是彼时鉴真法师克服万难,决心东渡日本的重要缘由,也是今日打动我们的患难真情。”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学者谈山川异域(3)

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和尚坐像和佛龛,佛龛内部是东山魁夷创作的《瑞光》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邓小军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谈及:由鉴真称道的日本国长屋王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可见长屋王此偈对于鉴真起心发愿东渡日本弘法,起了甚深的感动、莫大的作用。偈,就是诗,佛教的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言日本、中国,虽然山川国土,是不同的国家,可是清风明月,我们两国人民同戴一天。下文“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诗言寄语中国各位佛子,共同缔结未来的美好因缘。

“现在,当中国人民遭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瘟疫之害,日本送来了珍贵的医疗物资,在包装标签下缘书写着:‘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八个汉字,不仅凝聚着自长屋王、鉴真以来中日两国人民的千年情谊,而且以歇后语修辞法,表达了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寄语中国人民,共结来缘,也就是日本人民希望与中国人民友好下去的当下的美好愿望。”邓小军教授谈及。

鉴真东渡或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鼓舞

鉴真和尚(688—763)从天宝二年至十二年(743—753),十年之间,六次东渡,历尽艰险,终于抵达日本,创唐大招提寺于日本首都平成京(今奈良),弘扬佛法,并成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师王磊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道鉴真东渡的时间节点及重要意义:日本僧人荣叡、普照随遣唐使一起入唐,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能够为日本僧人传戒的律师。当时佛教虽然已经从百济传入日本将近两百年,但是日本的僧人一直未能如法受戒,也就是说当时日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僧人。最终他们找到了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历尽艰辛,东渡日本。鉴真到日本后,在东大寺设立戒坛,为日本僧人授具足戒和菩萨戒,是佛教戒律正式传入日本的开始,此后日本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僧人。从这个意义上,鉴真是佛教传入日本的关键人物,对日本佛教有极重要的意义。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学者谈山川异域(4)

《唐大和上东征传》

“同时,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的记载,鉴真在东渡日本时,还带去了大量的佛教文献及其他文献资料,为当时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他带到日本的佛教文献中,很多是当时唐代僧人的注疏,这些注疏目前很多在中国已经亡佚,但在日本仍有写本流传,这些仅存于日本的写本文献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唐代的佛教也有极重要意义。”

王磊谈道,鉴真东渡的缘由或许也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的鼓励有关:“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几句话,是鉴真所说。荣叡和普照希望鉴真东渡,鉴真在答覆时,先说圣德太子和天台南岳慧思的密切关係,再引长屋王之故事,都旨在说明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佛教之间的密切联系。虽然当时唐与日本隔海相望,但文化上并不隔阂,中国是日本的佛法兴隆有缘之国,因此对于荣叡和普照的邀请,他欣然同意。长屋王生活的年代稍早于鉴真,鉴真当时提及这个故事,则长屋王的千领袈裟当已经舍与唐土僧人,可知当时中国和日本的来往已经非常密切,鉴真引此故事表达愿意东渡日本的意愿,亦正好呼应了长屋王所许之愿。”

日本学者小野胜年是较早关注鉴真东渡的日本学者,他在分析鉴真此行的原因时有以下四种推测,这也是被日本学界广为推崇的:第一,鉴真被日本留学僧荣叡和普照的游说所感动,又因后辈道璿已先应邀赴日而深受鼓舞。此外,荣叡背后有政界权贵舍人亲王和佛教长老元兴寺隆尊的支持,也令鉴真对赴日传教满怀期待。其次,日本著名政治家圣德太子不遗余力地在日本兴隆佛法,并努力推动实现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这也很打动鉴真。对鉴真来说,当时的日本乃律宗尚未普及之地,具有传戒授律的巨大空间。当时遣唐使以及留学僧也介绍了日本各地造寺建塔安置《金光明经》及京师造卢舍那大佛等圣武天皇的政治活动和宗教政策消息。最后,当时中国国内的情势,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将要发生巨变,即安史之乱的前夜。

中国的部分学者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些可以作为鉴真东渡的催化剂,但是并不构成其主要动机,如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谈及:“如果细致研读鉴真的传记,就会发现鉴真非但没有丝毫绝望情绪,而且还处处散发出盛唐时期人们所特有的大唐气度。鉴真也谈及:“大师无常,洎二百年。而今大唐国家道俗总大兴隆,圣人言语,未曾相违。”对中国彼时的道运及文化充满自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屡被化用,已成佳话

回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偈子本身,邓小军教授认为其与唐代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北宋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境,均表达了虽然远隔天涯,却相互知己、心心相连的美好愿望。“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日本长屋王袈裟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则表达了日中两国人民,虽然山川异域,可是清风明月,同戴一天,共结来缘的美好愿望,可说是更上一层楼矣。”邓小军教授谈及。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意境也屡被化用,唐代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写道:“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便是同样的诗境。

在明清的一些诗中,这句话也被直接使用,成为中日在交流中、尤其是佛教交流沟通中屡被引用的经典,如清末近现代初诗人巨赞的赠日本僧人的两首诗:“风月同天法运长,闲邪存正耀辉光。年高九秩心犹壮,过海东来遗德芳。”“风月同天法运长,圆融真谷境生光。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