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呐喊鲁迅的经历:于绝望中寻求希望

呐喊鲁迅的经历:于绝望中寻求希望鲁镇的咸亨酒店,短衣帮靠柜台外站着喝酒,只有穿长衫的,才进酒店坐下要酒要菜慢慢喝,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所以孔乙己是个尴尬人,既不是短衣帮的,也不是长衫帮的,他是个穷得要饭的读书人。《孔乙己》:喊出旧时读书人的迂腐鲁迅为了拯救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害死的病人,去日本学医,想当医生救死扶伤。课间看影片时,看到一群中国人围观日军砍一个中国人时神情麻木,得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看客,所以要先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运动”的结论。所以鲁迅自此弃医从文。鲁迅开始了第一段创业,在日本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志,商量着出杂志,这样看,鲁迅是比陈独秀更早启动办杂志搞文艺运动的第一人,鲁迅办的杂志叫《新生》,一看这名称就明白,就是希望国民的思想焕发新生。但《新生》的团队出走,资本跑路,总的看来,缺少点天时地利人和,《新生》还没出

行文目的:

读鲁迅的文章,等于认识了全中国所有阶层的人,士农工商他都写了,个体写了,群体也写了,大部分是令人绝望的,在绝望中还是能看到希望的,鲁迅在当时用笔苦苦探索着出路,我们是前辈已为我们找到出路的后辈,我想鲁迅肯定不希望后人崇拜他,我们保持思想的独立,对事物有独立见解,不奴性,不麻木,不盲从,不迂腐,脊梁骨直直的,是对鲁迅先生最大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鲁迅的部分作品,我都快40岁了,依然看得似懂非懂,更不用说我那不到14岁的孩子。《呐喊》中的“端午节”、“白光”、“鸭的喜剧”这三篇我没看懂,看的懂讲的是什么故事,但看不明讲这些故事有何深意。狂日日记通篇批判吃人的礼教,是鲁迅的第一声呐喊,但明白鲁迅批判封建礼教,还得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不然仅仅知道鲁迅在批判吃人的礼教,究竟这吃人的礼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批判它,非得读近代史不可,要结合鸦片战争以来直到五四运动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体会这篇狂人日记喷的是什么,这里不展开。

鲁迅是个很坦诚的人,他为什么写《呐喊》,会先写一篇自序告诉你原因。而他这篇自序是相当有趣的,通过这篇自序,我们可以完整看到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

鲁迅为了拯救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害死的病人,去日本学医,想当医生救死扶伤。课间看影片时,看到一群中国人围观日军砍一个中国人时神情麻木,得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看客,所以要先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运动”的结论。所以鲁迅自此弃医从文。

鲁迅开始了第一段创业,在日本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志,商量着出杂志,这样看,鲁迅是比陈独秀更早启动办杂志搞文艺运动的第一人,鲁迅办的杂志叫《新生》,一看这名称就明白,就是希望国民的思想焕发新生。但《新生》的团队出走,资本跑路,总的看来,缺少点天时地利人和,《新生》还没出生就破灭了。这段创业经历对鲁迅的心理相当有影响。“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鲁迅的真实感受,他主张之后无得到任何反应的寂寞无聊,于是他不想主张了,并且意识到自己并非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所以说,鲁迅是非常坦诚的,他没做成就如实说没做成,绝不会找借口,而且非常有自知之明。这是我非常欣赏鲁迅的地方,不是由于他是大文豪就崇拜,就是这样真实的一个人,他有梦想,他也遇到挫折,他也会寂寞苦闷,他能承认自己不是英雄,很多时候和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心境是如此相似。陈独秀是一个振臂一呼就能应者云集的人,后来的毛泽东更加是。所以后者搞政治,鲁迅先生专注于他的文艺,一个人的战斗虽然寂寞,但也是战斗,当时不一定多少人看得懂,但后来人多少也有看得懂的。

鲁迅都打定主意寂寞的抄古碑了,这是钱玄同来打扰他的寂寞,让他做点文章,鲁迅于是想他们办的《新青年》,没人来赞同,也没人来反对,也许他们感到寂寞了。于是鲁迅与钱玄同出现了那场经典的对话,建议读者看原文,热播剧《觉醒年代》也复刻了这一名场面。鲁迅当时是绝望的,他认为在一间没窗的铁屋子里,与其叫醒几个较为清醒的人让其痛苦,不如一起闷死,钱玄同是积极的,他认为起来的一拨人,有可能毁坏这个闷死人的铁屋子。铁屋子比喻当时禁锢国人的封建礼教思想。从这里看,我倒是认为,钱玄同是第一个呐喊的人,他喊醒了鲁迅,于是鲁迅继续呐喊。

《孔乙己》:喊出旧时读书人的迂腐

鲁镇的咸亨酒店,短衣帮靠柜台外站着喝酒,只有穿长衫的,才进酒店坐下要酒要菜慢慢喝,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所以孔乙己是个尴尬人,既不是短衣帮的,也不是长衫帮的,他是个穷得要饭的读书人。

孔乙己的形象如何呢?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长衫又脏又破,对人说话总是满嘴之乎者也。

哪里体现出他的迂腐呢?其一、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算是孔乙己式的狡辩;其二、旁人取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说些之乎者也的话自我安慰;其三、孔乙己被大人们用来取笑逗乐,只好跟小孩说话,要教小孩写字,回字有四种写法。回字有四种写法,还是有十种写法,咬文嚼字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呐喊鲁迅的经历:于绝望中寻求希望(1)

孔乙己是个可怜又可悲的人,他是之乎者也的受害者。从孔乙己来看,鲁迅是提倡白话文,反对之乎者也式的文言文,孔乙己是孔子的一个昵称,“上大人孔乙己”就是指孔子,这篇文章,鲁迅是写来反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迂腐。

孔乙己是有优点的,写的一手好字,喜欢亲近小孩。孔乙己要是生活在现代,他可能是一名不错的语文老师。

鲁迅把孔乙己的迂腐思想解剖出来给我们看,也告诉我们他的迂腐思想的来由,给之乎者也毒害的,所以后来的我们才抵制这种儒家式的迂腐。

《药》:喊出老百姓的愚昧无知和奴性

华小栓得了肺痨,华老栓三更半夜揣着钱去街头从砍头的刽子手那买回人血馒头,华大妈一早就把茶馆收拾干净,等华老栓到家,她外出摘一片老荷叶回来,把那人血馒头包在其中,放进灶头烤了给小栓吃。华老栓和华大妈是愚昧和迷信的,原来人血馒头是这样来的。小栓自然是好不了,华老栓人财两空。

人血馒头蘸的人血是谁的呢,被官府砍头的革命者,革命者劝牢头早饭,跟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革命理想,牢头阿义不懂,满脸横肉的刽子手康大叔不懂,茶馆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全都不懂,在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敢造反就是发疯了。鲁迅让大家看到一群老百姓的奴性,奴性的国民是站不起来的,是没有战斗力的。

呐喊鲁迅的经历:于绝望中寻求希望(2)

革命者被砍头了,小栓咳死了,两个小少年的坟头挨着,革命者的坟头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这里是小小的希望,革命者有同志,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但鲁迅在自序也说明了,这里是曲笔,他加上去的,有没有同志不知,鲁迅为了给人希望,先擅自加上一圈红白的花,不至于让秋瑾太寂寞。鲁迅是寂寞的,最能体会寂寞的滋味。

《阿Q正传》:阿Q们那跪着的人生,愧对人生天地间

阿Q是个无业游民,无出身、无家庭、无固定职业,不是未庄本村人,从别处流浪到未庄的。阿Q实际上是个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

呐喊鲁迅的经历:于绝望中寻求希望(3)

阿Q不像孔乙己那样有明确的样貌,阿Q面目是模糊的,只见头皮上有癞疮疤,后脑勺拖跟黄辫子。癞与“赖”同音,喻指阿Q是个无赖。阿Q集合了所有国人的劣根性:

  1. 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阿Q随便被什么闲人打了,自我安慰被儿子打了,心满意足的得胜了,闲人不乐意了,打他前,先揪着他的黄辫子,让他自认畜生,他自降一档,自称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阿Q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如此自轻自贱的人,十分得意,毕竟得了个“第一”。
  2. 欺软怕硬:阿Q被连他还不如的王胡打了,感到生平第一次屈辱,被带着假辫子的假洋鬼子(钱太爷大儿子)打了,感到生平第二次屈辱,阿Q对假辫子“深恶而痛绝之”,在阿Q眼里,辫子做了假,就没了做人的资格。阿Q在他看不起了王胡以及他最厌恶的假洋鬼子那受了屈辱,继而羞辱路过的小尼姑,摸她的头皮,拧她的脸颊,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猥亵,性骚扰。
  3. 又赌又偷:本性好赌,输多赢少,赢了也被偷走。阿Q为了生存也去偷,偷了东西回未庄卖掉。
  4. 爱凑热闹:凑吴妈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热闹,凑革命党被杀头的热闹, “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凑造反的热闹。造反?有趣,阿Q同去同去。
  5. 阿Q无处不在的奴性:

1) 条件反射般准备好给假洋鬼子打: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2) 跪着求吴妈睡觉:阿Q拧了小尼姑的脸,心里飘飘然起来,这飘飘然的精神,在礼教上是不应该有的,封建礼教是主张禁欲,压抑人性的,吴妈自顾自话,阿Q起了欲望,直接对吴妈跪了下来说”我和你困觉”。

3) 阿Q被抓到警察局,看到当官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长衫人物吆喝他:站着说!不要跪!” 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4) 阿Q意淫造反,却没造过反,即使死到临头也不吱一声。阿Q是一介顺民。鲁迅用了三个人生天地间来突出他的听天由命,不知反抗。

“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

“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阿Q是一个人吗,不不不,阿Q是一个群体,是中国最广大的底层社会群体。王癞胡、小D、未庄的闲人们、喝彩的人们,全都有阿Q的影子。阿Q们就是被用来充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阿Q在阿Q们的喝彩中被枪毙,阿Q们觉得枪毙没砍头过瘾。麻木的人群目光如狼,吃掉人的灵魂。

鲁迅把国民的劣根性聚合起来塑造了阿Q,阿Q们不站起来,是没希望的。

上面都是鲁迅笔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令人压抑绝望的国民劣根性,好在,还有有令人喘过气来的希望所在。

一件小事:希望藏在人力车夫的热心肠下

这件小事是鲁迅先生的内省,他坦诚自己增长了“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的坏脾气。这件事很小,鲁迅在一个北风刮得正猛的大冬天,好不容易雇上一辆人力车,快到终点的时候车把碰到一个横穿马路的老女人,老女人倒在了地上,车夫停了下来,鲁迅催车夫继续走,车夫毫不理会,去把老女人扶起来,走向了巡警所。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让鲁迅觉得羞愧,鲁迅当时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与车夫的热心负责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鲁迅说: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亚,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富有同情心的人力车夫,让看惯了国民麻木不仁的鲁迅心生希望,国民还有救!

故乡:希望藏在宏儿与水生的一气里

鲁迅深冬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一句话道出看见故乡破败景象的悲凉心情。见到了发小闰土,昔日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少年闰土,已经脸色灰黄,皱纹深陷,脸上混杂着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最终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等级尊卑思想已然烙在闰土心中,把昔日的好哥们闰土与迅哥儿隔了一层厚障壁。

呐喊鲁迅的经历:于绝望中寻求希望(4)

小时候的鲁迅与闰土是平等的,闰土会支起大竹匾捕鸟,到海边捡贝壳,管瓜地捉猹……鲁迅很是崇拜闰土,“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过去的鲁迅和闰土的日子都是快活的,现在他们的日子都是苦的。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下,苦得像个木偶人,闰土苦在身,鲁迅苦在心。

未来会怎样呢?闰土把希望寄托在烧香拜佛上,鲁迅把希望寄托在后辈上。宏儿和水生是平等无隔阂的,他们既不要像闰土那样麻木的活着,也不要像鲁迅那样辛苦辗转的活着,他们应该拥有新生活。怀着对故乡的眷恋,鲁迅探索着年轻一辈的未来,虽然还看不出这个未来。但鲁迅是满怀希望的,主要大家都来探索新生活。正如鲁迅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呐喊鲁迅的经历:于绝望中寻求希望(5)

社戏:希望藏在乡下少年打包票的活力与自信中

看鲁迅的《社戏》,心情是轻松愉悦的。鲁迅的外婆家,叫平桥村,是个极偏僻的临河小村庄,全村不到三十户人家,这里大人小孩都干活,种田,打鱼。鲁迅来了,成了全村的客人,小孩得空带鲁迅去钓虾、放牛,这里没有“犯上”的规矩,自由自在,是鲁迅眼中的乐土。

鲁迅写社戏之前,欲扬先抑描了一大段在北京看京剧的难受经历,然后从书中看到关于中国戏的评价“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胀,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于是,引出了鲁迅年少在外婆家和小伙伴们夜里撑船去赵庄看戏的经历。

由于没有预定船只,开戏那天鲁迅去不成,他的朋友都去了,回来高高兴兴的讲戏,只有鲁迅不开口。聪明的双喜提议开八叔的航船带鲁迅同去,还自信的给大人承诺没安全问题,他大声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多豪气自信的少年啊。

呐喊鲁迅的经历:于绝望中寻求希望(6)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写意的夜景,如诗歌般令人沉醉。

戏本身说不上精彩,咿咿呀呀的唱着,偶尔打斗起来大伙们才有精神,晚上打斗的少,唱的多,到最后一个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全船人都打起呵欠来,打道回府。路上偷豆煮熟吃,阿发提议偷他家的,聪明的双喜建议也偷点六一公公的,免得阿发被他娘骂。六一公公得知自己的豆被偷,不但不恼,还夸迅哥儿是读过书的人识货,高兴的给鲁迅母亲送豆。

这景、这人、这有趣的经历、这浓浓的乡情,都是鲁迅极怀念的,可谓精神家园所在。

景是美的,人是好的,情是真的,希望是有的。

往期推荐

从南京玄奘寺供奉战犯这事,回顾日本侵华史,日本一直伺机而动

《红星照耀中国》所体现的革命乐观精神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