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国学经典弟子规小故事,国学详谈弟子规14

国学经典弟子规小故事,国学详谈弟子规14这样一种时间跨度长、礼节繁琐的葬礼,可谓是所有习俗礼节当中最为隆重的。古时候甚至还有更为详细且固定的丧葬安排,如百日祭的时候,子女要节哀,停止哭泣;小祥即死后一年的周年祭,大祥则是两周年的祭奠,这两个周年祭,子孙都要隆重祭奠;而到了三周年祭奠就正式宣告守孝的结束。举行丧礼的时候,会给逝世的先人准备好棺材寿衣,摆列好美酒佳肴来祭奠。子女匍匐在地,哭泣不已,满脸哀戚送灵柩上山。每年春天、秋季的时候,定时举行祭祀,以表哀思之情。先辈在世的时候,对他们尊敬爱戴;先辈逝世之后,对他们虔诚哀戚敬奉。作为一名孝子,孝敬自己亲人的事宜就做完了。古代丧葬有守丧三年的说法,它要求子女在先人故去以后的三年里,恪守节俭朴素,甚至禁欲的生活作风,坚决杜绝酒色财气的奢侈生活以悼念先人。这种风俗的本意是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不会因父母生命的消逝而消失,最终落脚点也还是放在孝顺之情上。《中庸》中说:“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接着上篇来讲,到了我们《弟子规》第二章入则孝的最后部分。孝就是对父母要孝敬,中华民族自古就把孝作为道德的根本和核心,看作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那父母过世后,作为子女如何继续坚守孝道,今天就来讲讲,面对亲人离去你该做什么,丧礼如何对待。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国学经典弟子规小故事,国学详谈弟子规14(1)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父母过世,要按照古代礼法制度守三年丧礼,要时常思念父母悲伤地哭泣,同时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戒绝酒肉声色的奢靡生活。”

在古代,丧葬礼节被认为是很重大的习俗。所谓“生前显贵,身后显荣”,就是说看一个人一生成不成功就看他的葬礼办得风不风光,如果风光那就说明子女孝顺,人生完美落幕。反之,则不然。所以,丧葬之礼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弟子规》对儿女在治丧守孝上应该如何孝敬父母提出具体的要求。

古代丧葬有守丧三年的说法,它要求子女在先人故去以后的三年里,恪守节俭朴素,甚至禁欲的生活作风,坚决杜绝酒色财气的奢侈生活以悼念先人。这种风俗的本意是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不会因父母生命的消逝而消失,最终落脚点也还是放在孝顺之情上。

《中庸》中说:“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意思是古代礼制中的守丧三年,即便是天子也要遵循,且在给父母办丧礼这件事上,不存在贵贱之说,都是竭尽隆重地让自己父母安乐长眠。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只是如今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了。

根据《孝经·丧亲章》的记载,以前的丧葬大礼,孝顺的人会从办葬礼开始就哭个不停,直至葬礼结束。在三年守孝期间,子女对自己的容颜外表顾不上,言辞也是朴素无华的,衣服穿得华丽会心有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会开心,吃到肥美的肉食也不觉得可口,这些都是因为先人故去而产生的哀戚之情。父母死去后第三日才开始吃饭,但不允许杀生,同时即使先人逝世也不能因为如此而失掉常性,这才是圣明君主的为政之道,等过了三年,便宣告守孝结束。

举行丧礼的时候,会给逝世的先人准备好棺材寿衣,摆列好美酒佳肴来祭奠。子女匍匐在地,哭泣不已,满脸哀戚送灵柩上山。每年春天、秋季的时候,定时举行祭祀,以表哀思之情。先辈在世的时候,对他们尊敬爱戴;先辈逝世之后,对他们虔诚哀戚敬奉。作为一名孝子,孝敬自己亲人的事宜就做完了。

这样一种时间跨度长、礼节繁琐的葬礼,可谓是所有习俗礼节当中最为隆重的。古时候甚至还有更为详细且固定的丧葬安排,如百日祭的时候,子女要节哀,停止哭泣;小祥即死后一年的周年祭,大祥则是两周年的祭奠,这两个周年祭,子孙都要隆重祭奠;而到了三周年祭奠就正式宣告守孝的结束。

古人之所以把守孝的时间定为三年,是因为他们觉得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同样是用三年的哺乳期。三年的哺乳期过后,孩子就能自己开始行走。因此,守孝三年也有报答这三年的哺乳之恩的意思。

在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一书中,曾两次提到苏东坡因双亲故去,辞去朝廷的委任,回家服孝三年的事迹。第一次发生在1057年,苏东坡考取进士后不久,母亲因病去世,东坡回家守孝三年;三年后苏东坡举家迁往京都,后又出任朝廷地方官。第二次发生在1066年,苏东坡参加科举考试后入第三等,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父亲病故,东坡“丁忧”扶丧归故里,服孝三年,期满后仍就职原来授予的官衔。

古代在吴郡还有个叫陆襄的人,他的父亲被人杀害,陆襄便一直穿着素衣,吃着粗茶淡饭为父亲守孝。就连吃饭时,看到被刀切成片的生姜也会不忍心吃,因为自己父亲就是死于刀匕。所以,他此后所吃的菜肴都是用手掐摘的。还有一位叫姚子笃的人,因为自己的母亲是被大火烧死的,所以终生不吃烤肉。另有一个叫熊康的孝子,他父亲的一位仆人将他父亲灌醉后将其杀害,所以他坚决不喝酒。

这些孝子的故事虽然看起来有些过于夸张,但这些事情的表象背后都是为人子女者的朴素孝心。至少,在他们看到那些物件时,他们会想起自己的先人并报以沉痛的哀思,这其实也正是生者至诚至性的“孝”。

现代也有守孝的说法,但是一般不会太久,差不多最多是一年,要知道孝道也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孝敬,尊敬,即便自己的亲人离世,但是只要你能够幸福,才会是他们最大的慰藉。这是最平凡的一天,你却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人,思念不会在那一刻喷涌而出,而是一个回忆直接决堤。在那之后的每一天,你看见他们曾经用过的碗筷,看见他们的衣物,想到曾经与他们一起摘菜说笑的场景,那一刻,如果思念有声音,一定震耳欲聋!

国学经典弟子规小故事,国学详谈弟子规14(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