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中方言词汇特点:文雅的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词汇特点:文雅的关中方言三 再来看“避事(关中话读如pi si)”(有时简称“避”,读如pi)这个词,原意是避开某事 不要参与这件事或躲避之意,现在演变成了骂人的话,近于“滚开”、“滚”的意思。其实这个词语原本很文雅,《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相如常称疾避事”;唐 李端 《长安书事寄卢纶》诗:“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宋书·蔡兴宗传》:“时义恭 録尚书事,受遗辅政,阿衡幼主,而引身避事,政归近习。”,清 杨潮观 《偷桃捉住东方朔》:“偏你神仙,避世偷闲,避事偷懒。”,这些,没有一个含有骂人的贬义。 二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中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关中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是上自达官贵人、文人士大夫,下至黎民黔首,普通老百姓都在使用的标准话、普通话。历经三几千年长时期的使用,一些词语的语义发生嬗变在所难免。例如,“莳(shi)弄”一词,“莳,从草时声”(《说

关中方言词汇特点:文雅的关中方言(1)

前时写了一篇《关中方言正字》,文中提到“关中方言博大精深,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周秦汉唐时被称为“雅言”。为什么曾经是“雅言”的关中方言现在有人认为“太俗,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了呢?,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原本就很文雅的词语一经普遍使用,变得大众化以后,就有人以为“俗”了;二是因为经过长时期的使用,语义发生了嬗变;三是在将“口头语”的方言用于文字表达时,常常因用错了字而将原本很高雅的意思变得有些“俗”。下面我们来就此进行探讨。

记得不久前看多董桥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文绉绉的广东话》,里面提到“白话文说'什么时候’,广东话说'几时’。这'几时’,当然也风花雪月古雅得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也是那么说的。”,其实,关中的老百姓也很少说“什么时候”这样正式的普通话,一般问时间时都说的是“几时”:你几时来?、你几时走?平常的很,非常大众化。当然,有问就有答,关中老百姓一般不说“去年”,而说“年时”,你以为“年时”就比普通话的“去年”俗气吗?宋人谢逸的词《江神子》里有“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元代卢挚《清平乐》一词中也写到“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关中人表示一件事情了结时很少说“完了”,一般说的是“毕了 bì le”,(“了”读 le 时,指的是子字无臂,表示断、绝断,结束),毕和了是一个意思,表示完结,结束。“六王毕,四海一”,1200多年前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这么说。普通话中说的“趁早”关中人一般不这么说,而是说“闻早”,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在一首词中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木兰花令·仙吕调》》), “须知浮世俄尔是,闻早回心莫等闲。”(《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 金人段成己 《行香子》词:“到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 元 白朴 《庆东原》曲:“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看看,都是“闻早”。还有,关中老百姓说到一个人身体不好、瘦弱疲惫时常常使用“尫羸”一词:“那人看着尫羸得很”,这个“尫羸”其实非常文雅,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里说“他弟子皆亲仆使之役,采薪耕田。唯余尫羸,不堪他劳”, 唐 杜甫在 《雨》诗中写到“穷荒益自卑,飘泊欲谁诉;尫羸愁应接,俄顷恐违迕”,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中有“世有尩羸而寿考,亦有盛壮而暴亡”(“尩羸”通“尫羸”)。看看,这些关中老百姓日常使用的被一些人认为很“俗”的口头语,其实“古雅得很”。那么,为什么这些本来很高雅的词语会让一些人觉得“俗气”了呢?这得从“俗”字说起。“俗”字从人从谷,先民多穴居山谷,形成习,因此俗的本义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后引申出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趣味不高等意思。这样,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与常人不同,不是下里巴人,而是阳春白雪,所以就把普通人常用的、习见的语言、行为等称之为“俗”了。

关中方言词汇特点:文雅的关中方言(2)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中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关中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是上自达官贵人、文人士大夫,下至黎民黔首,普通老百姓都在使用的标准话、普通话。历经三几千年长时期的使用,一些词语的语义发生嬗变在所难免。例如,“莳(shi)弄”一词,“莳,从草时声”(《说文》 ),“莳弄”本意为“移栽秧苗,莳花弄草”,多指栽种花草,愿意是很文雅的事情。如王夫之《小云山记》:“庐下莳杂花”;宋代诗人苏籀就作过一首莳弄兰花的诗《莳兰一首》:“湘累鞙佩南邦媚,天女襟期绝世芗。艺植便应弥九畹,孰知苓藿与詹糖”,文绉绉得很。关中人将“莳花弄草”简缩为“莳弄”,词意也大为扩展,指倒腾、修理、研究、把玩、琢磨等意思,甚至还有开玩笑、恶作剧的意思。例如:看见某人在那里琢磨、研究某一件事情,人们常常会问:“你可在那里莳弄啥哩?”,把经常爱折腾的人说成“那人爱胡莳弄。”;有时两个人开玩笑,旁边可能有人会说:“你再嫑信,那是莳弄你哩”。

再如“骚情”一词,原本指《离骚》所体现的情调,是很文雅的,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诗之十二中有“骚情谏疏到今称,娬媚何当属 魏徵” 。现在演变成为风骚、轻佻的意思,有自作多情、热情过分,讨好献媚、无事献殷勤之嫌。这个词用在男性身上一般为得瑟之意,用在女性身上则多指风骚、献媚之意。如“放着正事不干,你胡骚情啥呢?(意思是瞎折腾,胡闹,多指男性。)”;再如:“生怕看见 翠娥 骚情的样子,他心软,两声'妹子’三声'哥’,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

再来看“避事(关中话读如pi si)”(有时简称“避”,读如pi)这个词,原意是避开某事 不要参与这件事或躲避之意,现在演变成了骂人的话,近于“滚开”、“滚”的意思。其实这个词语原本很文雅,《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相如常称疾避事”;唐 李端 《长安书事寄卢纶》诗:“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宋书·蔡兴宗传》:“时义恭 録尚书事,受遗辅政,阿衡幼主,而引身避事,政归近习。”,清 杨潮观 《偷桃捉住东方朔》:“偏你神仙,避世偷闲,避事偷懒。”,这些,没有一个含有骂人的贬义。

关中方言词汇特点:文雅的关中方言(3)

由于胡乱用字导致原本很文雅的口头语在书面意思中显得很粗俗的现象现在非常普遍。譬如上文提到的“莳弄”好多人就写成“日(音shī)弄”,“骚情”写成“扫轻”,除过发音相近外,意思毫不沾边,而且显得粗俗。下面就关中方言中一些常用词语的用字谈一谈本人的看法,并愿与各位同好交流。

1. 奘(音zàng):关中人说谁脾气大常常说:“那个人脾气奘得很”,这个“奘”字雅得不得了,公元前的《揚子·方言》载:“秦晉間人大謂之奘”,玄奘和尚这个名字就代表他的学问高深博大。这个“奘”字后来延伸出态度不好、暴躁的意思,譬如说“你奘啥哩?你嫑奘嘛”。现在许多人把这个字写成“藏”甚至“脏”,其实是不懂得本意的。

2.蕞(sui):陕西人把“小”称为“蕞”。蕞个子、蕞娃.... 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 《左传》:“抑语曰:“蕞尔国”,我们说日本是“蕞尔小国”,本次。现在一些人把这个字写成“碎”,不通。

3. 讁撧(shǐ juě):音失绝。关中方言中把训斥人叫讁撧人,如“老张把小王美美讁撧了一顿”。先说这个“讁”字,《方言》:“讁(音shǐ) ,过也”,《小爾雅》注:(讁),責也。《詩·邶風》:“室人交徧讁我”,这句诗的意思是:家里人都来谴责我;再看这个“撧”字:《增汇》(出书约200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曰:“撧(音jue),谓当面使人为难或难堪”。这样看来,“讁撧”就是不留情面地训斥、谴责。也有人主张用“擿觖”二字,但擿音凡三:tī、zhì、zhāi而无shi音,且乃挑发之意。觖音jué 意思为不满意,《淮南子》:“觖,不满也”。故此,我以为不如“讁撧”贴切。这样看来,在关中话中,即使训斥人也文雅如斯!可惜的是,这两个字太古雅,不通俗,且笔画太繁琐,新华字典已不录,而今大多数人也就不知道这两个字,竟写成“日(音shī,关中话中没有ri这个音,日读er。)绝”或“日噘”,文雅不再,粗俗剧增。

4. 瞀乱(读如mu luan):瞀,一音 mào,指眼睛昏花;另音木 mù,关中方言瞀乱中读mù。见《埤雅》①:“瞀,莫卜切,音木。雀目夕昏,人有至夕昏不見物者,謂之雀瞀”。瞀乱一词关中人表示心绪烦乱,如:“你嫑唠叨咧,我这一会心里瞀乱得很”。这个词原本也很文雅,《文选·宋玉》:“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张铣注:“叹与相绝而不见,使中昏乱迷惑也。瞀,昏也。”;王维《宋进马哀词》:“忽思瘗兮城南,心瞀乱兮重昏。”。可能是这个“瞀”字难认难写吧,现在大多数人把这个词写成“目乱”或“木乱”,除音同外,毫无意境,粗俗,不妥。

5.“蓍(shī)龟”、“蓍龟陶诞(shǐɡǔitǎo tān)”、“胡蓍龟”“蓍龟倒棒槌”与“白日(同前,读如shī)鬼”。这几个词语是关中人挂在口头上的常用语。看似相近,其实用起来是有区别的。蓍龟(shi gui):精心推测,揣摩、研究、实施等繁杂的事务的代名词,《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史记·龟策传》:“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关中人常说:“那是个能人,三蓍龟两蓍龟把这给弄对了。”;蓍龟前加一个“胡”字,意思就变了,成了办事不认真、不诚实,敷衍塞责甚至胡编乱造了,“蓍龟倒棒槌”和“胡蓍龟”意思差不多。蓍指蓍草,龟指龟甲,二者都是占卜用物。蓍草又细又长,占卜时拿在手中,倒来倒去,几经分组,最后得出结果。而棒锤又粗又短,怎能代替蓍草,因此比喻胡来;“蓍龟陶诞”和上述两个意思基本相同。陶诞(音tǎotān),蓍龟陶诞,本指占卜过程的作假行为。郝懿行曰:'陶,古读谣,陶诞如谣诞。谓好毁谤夸诞也。’”,《荀子·荣辱》:“陶诞突盗,愓悍憍暴”。

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个文气十足的词语用于书面表达时常常被人写成“胡日鬼”呢?据我分析,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人们不了解上述提到的这个词语的来源,只是听到读音,就写成“日鬼”(前面提到日字在陕西话中常常读如失shī)或“失鬼”,实则毫无道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受到《辞源》的影响。1915年《辞源》中有“白日鬼”条,其解释是:“大白天明目张胆地“窃骗之徒”,称之为白日鬼。”,并列举《游览志余》:“宋时的临安,奸劫繁盛。有以伪易真者,至以纸为衣,以铜铅为银,以土木为香药,变换如神。谓之白日鬼。”、《刘跂暇日记》:“宋时指贼人为白日鬼。彼中人见诞谩者,亦曰白日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白日鬼”意思大抵是“白日见鬼”,和我们关中方言中的“胡蓍龟”根本不是一个意思。

此外,还曾有人提到“shi gui”这两个字应该是“饰诡”,理由是“诡,变也”(《说文解字》),“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饰”即“掩饰”,“饰诡”当然就成了掩饰诡变或诡计的意思。愚以为此说实在牵强,难以令人信服。

关中方言词汇特点:文雅的关中方言(4)

6.

这个字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见过,但只要是关中人肯定都听过或者还经常说,这个字音奴nou,二声,关中话中指不干净、脏的思:“看你脸 成啥咧,紧赶洗去”。《康熙字典》解释: 垢黑也。不洁净谓之。该字从黑从辱,脏到垢圿(gou jia)发黑,让人看不起,也就太脏了。国学大师章太炎很欣赏这个字,并且论断,“辱”古音为nou

这里又引出垢圿(音gou jia)二字,垢圿指身上的污垢。许多人将此二字写作垢甲,甲乃别字。《集韵》标明:“垢,音苟。圿,音戛(jiá),积垢也。”、《新修增补大藏经》:“一者头发长。二者爪长。三者衣裳垢圿。四者不知时宜。五者多有所论。”、《广雅·释言》:“圿,垢也。”《山海經》云:“錢來之山多洗石。《註》曰:石可以去垢圿”。原来,这些听起来很土的话其实也古雅非常,绝无俗气。

7. 軷(音bá )做。关中方言中表示难受,上不去下不来的感觉,没办法时的着急心理。如“这活不好做,把我軷做扎咧”。 軷音bá ,《傳》曰:草行曰跋。水行曰涉。山行曰軷。跋涉山川,言其难也。今人不知此字,不明其意,写作“把作”,不通。

8. 让人。“让”在此读如“瓤ráng”,陕西话里指指责、取笑、讥笑人的意思。让,《說文》:相責,讓也。《小爾雅》曰:詰責以辭謂之讓。《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史記·張耳陈餘傳》:“張耳責讓陈馀以不肎救趙”:張耳大怒,“怨陈馀,使张黡、陈泽往让陈馀曰:'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茍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现在一般人只知道“让”有相让、礼让、退让、谦让的意思,而忘却了它还有诘责之义。因此,很多人把这个词写成“瓤”,意思不通。还有人写成“嚷”,其实,“嚷”仅有吵闹和喊叫的意思。

9.梏。梏音gù ,是古代拘在罪人两手的刑具,《说文》曰:“梏 手械也”。《易·蒙》:“在足曰桎 在手曰梏”, 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引申为约束、束缚、压制之意。如:这个条文简直是对人性的桎梏。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一:“虽然, 华人之被桎梏虽极酷烈,而其天生之性灵,深沉之智力,到底不可磨灭”。这个很文雅的词语现在在关中方言中使用得非常普遍,如:“这娃简直把我梏住了”、“我不愿意干了,你还非梏住我不成?”。但是,虽然口头语中经常使用,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往往写成“固”字,意味全失。

关中方言词汇特点:文雅的关中方言(5)

10.倯管。倯音sōng ,有二义,一曰“懒”,二曰“愚蠢”。《杨子方言》:“陇右人名懒曰倯。倯,罵也

”,“陇右”即我们陕西一带。“倯管”一词在关中方言中经常使用,意思是懒得管,不想管。但这个“倯”字却被人写成了“怂”字——“怂管”。查“怂”字,除过有惊惧的意思外,主要释义常和“恿”连用曰“怂恿”,乃鼓动别人去做某事。这样“怂管”

岂不成了鼓动别人赶快去管吗?意思恰好相反。由于不了解字义,这个“怂”字现在用得很滥。前一时看到一个关于陕西话的段子:

“不勤快叫懒怂,说不清叫然怂,教不会叫闷怂,小娃娃叫碎怂,不利索叫木怂,学不会叫瓷怂,人厉害叫增怂,人不好叫哈怂 ------”

看看,这个“怂”字在关中话中简直成了一个万能副词了。其实,关中方言中使用的“sōng ”这个音,用在不同场合、不同词语中是有区别的。譬如“懒sōng ”,当然应该用“懒倯”,因为倯”字本身就有懒的意思。其它,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使用的还是“”字。因为,带“sōng ”字的话大多有不尊重人、甚至骂人的意思,“倯”既然是“陇右人”的方言,又有“骂”的意思,则这个字是最合适的了。

不过,关中话中还有“sōng囊鬼”一词,这个“sōng”字其实是另外一个字

“s0ng”(这个字电脑打不出来,为了简便,后面几个用?代替)。据《汉典》,“?”音sónɡ,有二义:1.精液的俗称;2.讥笑人软弱无能。因此,“?囊鬼”、“?不顶”才能准确体现嘲笑人软弱无能的本意。此外,中国人骂人喜欢涉及生殖器,“?”有精液的意思,那么,关中人把坏人叫“瞎(读如ha)?”当是一句典型的国骂了。

现在再来看看上面那个“怂”字化段子,不光是“怂”用的不准确,其它许多字也错得一塌糊涂。正确的应该是:

不勤快叫懒倯;说不清叫粘(读如然rán)倯;教不会叫懵怂(懵音měng,指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关中话读如mèn,闷乃懵的转音。);小娃娃叫蕞倯;不利索叫暮倯(暮乃黄昏、衰老的意思,暮气沉沉。);学不会叫痴倯(关中话读如瓷cí,《说文》曰:痴,不慧也。字俗作痴。);人厉害叫狰倯(狰音 zhēng,陕西话读如增zeng。狰从犬,原是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山海經》:“章峨之山有獸焉,狀如赤豹,五尾一角,音如擊石,其名如猙。”很凶残。后泛指凶恶);人不好叫瞎(关中话不读xiā,读如hā哈)?。

从上述各例可以看出,方言用字的混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语言本意的文字表达。文字是承载语言的符号,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不是拼音文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语素的。譬如前面提到的把坏人叫“瞎?”,即使是不懂得关中方言的外地人看见了,他首先能根据这个“瞎”字判断出这肯定与坏有关,看到“痴倯”他就知道与笨有关。倘若你写成“哈怂”,他肯定不知所云,弄不好还会想到是不是嘻嘻哈哈地怂恿人去干某种事情;写成“瓷怂”,他就更莫名其妙了,瓷?这个敢碰吗?把“瞎”写成“哈”、把“暮”写成“木”、把“痴”写成“瓷”、把“蕞”写成“碎”------,这实际上是一种注音,把汉字变成了拼音文字。

陕西关中方言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领略到古时关中人的文雅与豪放。关中方言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诚如导演王全安所言:“方言是还原真实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果一个关中人出现在银幕上,一说普通话,就没有脾气没有个性,只有说到“额”的时候才觉得人物活起来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要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保护方言既是对故土的热爱,也是文化兴国的一个方面。如何保护并发扬光大关中方言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关中后人的责任与义务,希望敝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关心爱护关中方言的所有同仁都能加入到规范方言用字,保护关中方言典雅愿意的行列中来。

注①:《埤雅》,训诂书。宋代陆佃(1042~1102)作。凡20卷,专门解释名物,以为《尔雅》的补充,所以称为《埤雅》。埤pí 增加。

不倦斋主 2016.12.26

关中方言词汇特点:文雅的关中方言(6)

关中方言词汇特点:文雅的关中方言(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