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由来,中华民国时期的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由来,中华民国时期的关中方言一临潼,1947年镜东陕西因为交通不便,文化衰落,故民间语言与各省相差极大。既非国语,也不是河南话,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笔者漫游陕西各地,与当地人民谈话时,虽不像广东话或福建话那样难懂,但初听起来,也够困难了。
1936年,也就是81年前,《申报》派驻陕西的记李镜东,在陕西各地考察后,发现关中地区的方言非常特殊,保留了很多独特的语词,还有很多富有智慧的农谚。
这位记者撰写了《秦音与农谚》,发表在1936年第1卷第13期《申报每周增刊》上。
今天读到这篇文章,发现了那逐渐消失的过去。
秦 音 与 农 谚
镜东
陕西因为交通不便,文化衰落,故民间语言与各省相差极大。既非国语,也不是河南话,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笔者漫游陕西各地,与当地人民谈话时,虽不像广东话或福建话那样难懂,但初听起来,也够困难了。
临潼,1947年
一
南郑(汉中)、城固、略阳、褒城等县的语言与四川话相仿,易于明了。关中二十余县,民间的语言,大概无甚出入,城市居民说话较易听懂,而农村中的土话,却难明白了。
三个小孩 1947年 临潼
比如:“阿得”——在哪里;“乌得”——在这里;“只得”——这里。
以及“知否”则曰“立则不立则”。
如此之类,固然难以了解,而许多字音的读法,那更难懂了。
如“水”读作fei,“入”读作wuh,“船”读作fan……..
我觉得关中人民对于舌齿之间的字音,大都读作唇音,这却不能不说是特异之点。是否有当,另质高明。
二
关中语音特异,而民间的称呼,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男孩通称为“娃”,女孩则称为“女娃”。
对老年人则称“老者”或“老汉”;
农村妇女称丈夫曰“外边人”;
读书人的妻子,叫丈夫曰“相公”。
宝鸡 1941年
父母呼儿媳曰“大姐”(看她在娘家排行,即呼为几姐);
妻称父曰“爹”,母曰“妈”;
妻称夫之兄曰“哥”,叫夫兄之妻曰“嫂嫂”;
兄呼弟妇曰“姐”,与父母唤儿媳同。
子称父曰“达”,称父之兄“大达”,父之弟曰“达达”或称“亲达”;
孙称祖父曰“爷”,祖母曰“婆”,称曾祖父曰“老爷”,曾祖母曰“月”;
弟弟称兄曰“各各”,大概是哥哥的别音。
关中农村 1914年
乞丐俗称“懒干手”;
普通对人称呼曰“掌柜的”;
而对大衫马褂之流,则必称“先生”;
农民均称“庄家”,富人则称“财东”。
杀人叫做“刘”(此字的本意,极其古老);
男女相爱曰“亟”;
美女曰“娥”(明白为啥《白鹿原》中有“田小娥”了吧);
美色曰“窕”(让人想到《诗经》第一首诗);
美好曰“美”。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兴平县城,1928年
三
关中土语,确难了解,而许多农谚,却极有深意。依笔者所知,略举数则如下:
“七十二行,庄家为王”,言各种职业,都不如农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黄河变迁不定;
临潼小店 1947年
“麦收八十三场雨”,指三月八月十月时常下雨,则麦子收成必丰;
“枣芽发,种棉花”“要收花,旱五八”,指五月八月天晴,棉花收成就好;
“花见花,四十八”,那是说棉花从开花到收获,要经过四十八天;
“迟一日,迟十日”指耕种需早;
宝鸡 1941年
“能教槐花落,不教槐花结了角”,按槐树在阳历三月开花,若天旱就会结实(角),而麦子在三月需要甘雨苏苗,否则麦子便要欠收了;
“地不冻,只管种”,言土地未冻之前,种麦子绝无妨碍;
“秋收不秋收,先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滴,庄家城里买大碗,买大碗吃捞饭”,就是说秋收好坏,需要看五月底是否下雨;若下雨,则农产物收获必丰,农民可买大碗来餐餐饱食了。
关中放羊老者 1947年
“一亩园,十亩田”,指一亩水田的收获,可比十亩旱地;
“月月不要初四雨,下了初四雨,一月晴九天”;
“早濛濛,下不下;晚濛濛,不得晴”;
“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重阳雷声发,倒一百八”;
都是指天时晴雨的农谚。
本文转自:终南山故事 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