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萧红散文名篇欣赏:散文萧红小传

萧红散文名篇欣赏:散文萧红小传1942年1月21日,端木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以后的事实证明,在男女情事上一再犯错的萧红,又一次做出了错误选择。两人婚后不久,日军轰炸武汉,端木蕻良留下大腹便便的萧红,一人前往重庆。萧红历经磨难到达重庆, 1938年年底,萧红在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不久即夭亡。1940年,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香港沦陷,端木再次抛下萧红,独自逃亡。她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奠定了萧红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呼兰这个不起眼的北方小镇,也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上最闪亮的地方之一。对于萧红来说,鲁迅先生如同父亲一般的存在。不仅在文学上多次给予提携,还在她和肖军感情出现问题时送她东渡日本。然而,不到两年,鲁迅去世,加之萧

萧红散文名篇欣赏:散文萧红小传(1)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

萧红散文名篇欣赏:散文萧红小传(2)


​​​这是《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先生曾评价说:“萧红是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在松花江畔的那个夏天,他就像天神下凡一般,用一只小船,搁置在旅馆窗下,再系上一根绳子,将萧红从旅馆救出,这一幕,简直像极了电影里的桥段。可怜萧军带着萧红住旅馆却铺盖都租不起。有情饮水饱,两人每天蘸着盐吃上一块面包,勉强果腹。在这样的条件下,萧红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她和未婚夫汪恩甲的孩子,是个漂亮的女孩。孩子出生后,萧红不喂奶也不照顾,直至来人抱走也不曾看过一眼。

萧红在萧军的鼓励下,开始进行文学创作,陆续出版了小说《弃儿》《跋涉》。这段被萧红称为“没有青春只有贫困”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萧红创作的黄金时代。

萧红散文名篇欣赏:散文萧红小传(3)

1933年10月,萧红和萧军离开青岛抵达上海。鲁迅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不久,萧红力透纸背的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 赢得了像茅盾、郑振铎、巴金这样的重量级人物的称赞。当时在文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不幸的是,随着文学创作的初步成功和经济生活的初步改善,萧红与萧军反而走到决裂边缘。毫无疑问,萧红是最爱萧军的,是他给了萧红生存下去的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萧军身体力行,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养活产后在家待业的萧红。然而这段蜜月在两年后不可避免地结束了。萧红对萧军的感情很复杂,有爱,有感恩,有依恋,有痛苦,萧红把萧军当做生命中的最大依靠。可是自负傲慢的萧军却感情粗疏、性格暴躁 而且有着严重的大男子主义和用情不专的士大夫习气。她的寂寞与懦弱、优柔寡断、百依百顺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使得萧红一忍再忍,委曲求全。萧军此时和一个名叫陈涓的女子明铺暗盖,萧红和萧军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萧军经常拳脚相向。在萧红的身体和心灵深处遍布着难以医治的创伤。最终,两人还是在1938年4月初公开分手,一场爱情悲剧就此收场。

萧红散文名篇欣赏:散文萧红小传(4)


对于萧红来说,鲁迅先生如同父亲一般的存在。不仅在文学上多次给予提携,还在她和肖军感情出现问题时送她东渡日本。然而,不到两年,鲁迅去世,加之萧军为了彻底结束和另一位女性的不伦之恋,遂督促萧红从日本赶回。萧红从日本回国不到半年时间,中日战争爆发。

1938年2月,萧红、萧军和端木蕻良等人到达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在临汾任教期间,与端木产生感情。

萧红散文名篇欣赏:散文萧红小传(5)


伤痕累累的萧红,在分手时又怀着萧军的孩子。端木似乎也比较体贴,能给她踏实感,这让疲惫的萧红有想尘埃落定生活的想法了,1938年4月,主持婚礼的胡风提议新人谈恋爱经过,萧红讲了一段话:“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这种状况的人,还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却做了牺牲,就这一点我就感到十分满足了。”

以后的事实证明,在男女情事上一再犯错的萧红,又一次做出了错误选择。两人婚后不久,日军轰炸武汉,端木蕻良留下大腹便便的萧红,一人前往重庆。萧红历经磨难到达重庆, 1938年年底,萧红在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不久即夭亡。1940年,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香港沦陷,端木再次抛下萧红,独自逃亡。她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奠定了萧红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呼兰这个不起眼的北方小镇,也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上最闪亮的地方之一。

1942年1月21日,端木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精神渐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萧红散文名篇欣赏:散文萧红小传(6)


萧红的一生,拼了命的想要抓住爱,然而事与愿违,始终没有一份爱可以长久地陪伴在身旁,生活在冰冷无爱的世界,一生中追寻爱,却屡屡遇人不淑。她投奔汪恩甲,爱上萧军,仰慕鲁迅,嫁给端木蕻良,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安全感的寻找,她期望有一个强大的男人可以依靠。才华并不能慰藉一个人的孤独,相反,才华越高,越无法通过才华治愈创伤。萧红的写作是在放大痛楚,如同友人评价她的那样,一个人怎么会把贫穷与饥饿写得如此真切?才华于一个女人并无太大用处,萧红是依附于萧军的,她指望他去做家庭教师,带来一份收入,可以去人声嘈杂的餐馆吃一顿饱饭。他加了一份猪头肉,又在她渴望的眼神鼓励下,添了一份带汤的丸子,有了丸子,就又有了别样的欲望。萧军说,“猪头肉要配酒啊”,她赶紧说,“我陪你喝、我陪你喝",她比萧军更需要这肉和酒,需要现实生活里这些能带来热量的东西,她冷了太久,从精神到身体都需要温暖。因此,就算被虐待,她也从未放弃对萧军的依附,在最绝望的时候,她还认为,只要她发一封电报,萧军一定会回来接她。当萧军无法为她提供庇佑的时候,她选择了离开。和爱情相比,拥有安定的生活,有个可以安静写作的地方,对她而言更重要。在与端木蕻良的婚礼上,她含泪说,自己只想过平常百姓的生活,这种生活,萧军无法给她。

大诗人聂绀弩回忆起萧红说,他仍清楚地记得,萧红近似喃喃自语的话中有这么一段:“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萧红散文名篇欣赏:散文萧红小传(7)


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 萧红在追求爱情、追求自由、她只想做自己、却又永远做不好自己。在每一段感情的起初,萧红似乎都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资本,得以依傍一个男人。她所依赖的爱人、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还是她所敬重的鲁迅,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她永远的救星。所谓的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原因全在于此。悲剧的根源,也许是在那个男权社会里,男人的大男子主义与玩弄女性的心态。而且他们是懦弱而自私的。萧红她要自由平等,可又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最终导致了幻想的破灭!

萧红散文名篇欣赏:散文萧红小传(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