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汉字的演变:有趣的汉字之雄
趣味语文汉字的演变:有趣的汉字之雄隹——甲骨文既然“雄”和鸟有关,那么肯定就有表意部分,为“隹”。这个字前面我们聊过,意思是“短尾鸟的总称”,从甲骨文明显可以看出画的就是一只鸟,所以雀、雁、隼等字都有这个部件,当然我们今天很少单独用这个字。厷有两个读音,一为hóng,通“宏”,一为gōng。甲骨文是在“手”的弯曲的部分加了一个“圈”,这里和“右”下侧的“口”明显不同,是“肱”的本字。热衷于健身的朋友对这个字肯定不陌生,因为要训练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但学者们却纠结于这个字到底是“大臂”还是“小臂”。《说文》中解释为“臂上也”,意思是大臂,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画“圈”的地方明显是在肘弯前部,所以是小臂。厷——甲骨文及说文小篆“厷”在古代就是“雄”的意思,不过后来又专门造字,在“雄”中表声。
雄,在《说文》中的释义为“鸟父也”,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小鸟之父”,从隹(zhuī)厷声。
雄——说文解字
雄字最初见于战国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左边应该是和鸟有关,右边是“厷”,用于表音。
雄——战国文字
厷有两个读音,一为hóng,通“宏”,一为gōng。甲骨文是在“手”的弯曲的部分加了一个“圈”,这里和“右”下侧的“口”明显不同,是“肱”的本字。热衷于健身的朋友对这个字肯定不陌生,因为要训练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但学者们却纠结于这个字到底是“大臂”还是“小臂”。《说文》中解释为“臂上也”,意思是大臂,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画“圈”的地方明显是在肘弯前部,所以是小臂。
厷——甲骨文及说文小篆
“厷”在古代就是“雄”的意思,不过后来又专门造字,在“雄”中表声。
既然“雄”和鸟有关,那么肯定就有表意部分,为“隹”。这个字前面我们聊过,意思是“短尾鸟的总称”,从甲骨文明显可以看出画的就是一只鸟,所以雀、雁、隼等字都有这个部件,当然我们今天很少单独用这个字。
隹——甲骨文
关于金文写法,选取了西周时期比较有特色的两种,第一种看上去鸟的形象比较丰满,翅膀、羽毛、尾巴等清晰可见,仿佛正站在枝头远眺:
隹——金文
第二种则出现了“一竖”和“四横”的写法,后期基本按此演变,形成了小篆。
隹——金文
隹——说文小篆
既然和“鸟”有关,那自然会想到“鸟”字。“鸟”在甲骨文中的画法有很多种,我也勉强画了一个。其实我觉得名词是最好学的,画出来什么就是什么,而且古人对动物的特征把握地相当准确,几笔就能勾勒出生动的形象,比如前面说过的“鹿”。
鸟——甲骨文
“隹”和“鸟”最初是一个字,后来分化,在“鸟”字的诸多写法中,有的和“隹”无关,有的则从鸟从隹。
“鸟”的金文也有多种写法,但一看到这一款我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真的是好看,高昂的头,整齐的羽毛,看上去就精神抖擞。
鸟——金文
篆文的“鸟”字还是能看出有头部、羽毛的形状。
鸟——说文小篆
那么“隹”和“鸟”又有什么区别呢?查了下资料,无非也就是有区别和没区别两种结论。
有区别的观点认为:
一是,“隹”表示短尾鸟,“鸟”表示长尾鸟,但是孔雀又作何解释呢?所以大家认为这一论点站不住脚,因为其实看不出来尾巴的长短;
二是,“鸟”字旁表示大羽类,“隹”字旁表示“短羽类”,并且给“鸟”下了一个生物学方面的定义,但是我觉得没有专业知识的话,大部分人可能还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大羽类”;
第三种观点我个人认为比较容易接受,二者区别为是不是擅长飞。“隹”也是一种鸟类,从字形来看像鸟俯视的样子,是一种擅长飞并且还要捕食的鸟,比如鹰、隼等。
而认为没有区别的观点则认为这两个字就是一个字。我个人并不认同这一说法。首先,前文已经说过,本来二者为同一个字,后来分化;其次,古人遣词造句非常讲究,而且造字/词有“经济性”原则,即一个字/词就要表示一种意思,如果意思完全一致,就不会再使用了,或借为他用,所以我个人认为古人还是意识到二者的区别,想要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但究竟为何,前述各种观点都有大量的论据佐证,在此不再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