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空气对于航天器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阻力,你的速度越快,空气阻力就越大,减速越快过载就越大;二是与空气摩擦会产生热,同样也是速度越快发热量越大。空气阻力、发热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关系,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把速度降下来,同时避免船被烧毁,人还得活下来。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在距离地面100公里的高空尽管空气极其稀薄,但对于高速飞行的航天器来说它的作用已经不可忽视了。你可能注意到了,嫦娥五号去月球的时候,它的着陆器是直接降落在月面上的,不需要“打水漂”,也没法打,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另一个原因是,当嫦娥到达月球轨道时,它的速度已经很低了,月球的逃逸速度是2.38公里/秒,超过这个速度飞船就飞走了。但当嫦娥从月球回到地球就不一样,在地球的强大引力下嫦娥会一路加速,在到达地球时它的速度会接近11.2公里/秒(第二宇宙速度)。以这个速度闯入大气层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如果是载人飞船,大概率船毁人亡。返回

万众瞩目“打水漂”

嫦娥五号在亿万人的瞩目中返回地球,在落地之前,它会在大气层打个“水漂”。许多人产生疑问,为什么航天器不直接降落到地面,而偏要在大气层上面跳几下,如果不是“多此一举”,难道这背后有什么深意吗?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1)

嫦娥五号再入大气层的弹道

有好事者说,这是在验证“钱学森弹道”,为以后的军事斗争作技术准备;还有人说这是嫦娥五号做高空机动,防止有国家拦截我们从月球带回的宝贝。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打水漂”是嫦娥五号从月球返回时要验证的一项的基本技能,以后会经常用,并且这项技能也不是嫦娥第一个用,当初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就是碰巧打着水漂回到地球的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2)

阿波罗11号返回轨迹模拟图

为什么不直接降落?

你可能注意到了,嫦娥五号去月球的时候,它的着陆器是直接降落在月面上的,不需要“打水漂”,也没法打,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另一个原因是,当嫦娥到达月球轨道时,它的速度已经很低了,月球的逃逸速度是2.38公里/秒,超过这个速度飞船就飞走了。

但当嫦娥从月球回到地球就不一样,在地球的强大引力下嫦娥会一路加速,在到达地球时它的速度会接近11.2公里/秒(第二宇宙速度)。以这个速度闯入大气层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如果是载人飞船,大概率船毁人亡。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3)

返回角度不对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在距离地面100公里的高空尽管空气极其稀薄,但对于高速飞行的航天器来说它的作用已经不可忽视了。

空气对于航天器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阻力,你的速度越快,空气阻力就越大,减速越快过载就越大;二是与空气摩擦会产生热,同样也是速度越快发热量越大。空气阻力、发热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关系,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把速度降下来,同时避免船被烧毁,人还得活下来。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4)

神舟十号返回,王亚平出舱

如何才能做到安全地减速呢?

有人说用火箭反推呀,这是个好主意,到达月球时就有个“刹车”动作,又叫近月制动。但问题是回地球时速度太快,刹车需要消耗大量燃料,无论是嫦娥五号还是之前的阿波罗飞船,它都没有空间携带几百上千吨燃料和强大的发动机,它还是需要依靠大气层来减速。

科学家将飞船返回舱的底部做成一个圆球面的盾,上半部分向内收拢成为锥体或者钟的形状。底面是一种复杂的防热结构,同时覆盖了烧蚀材料。这些烧蚀材料在受热时会燃烧,同时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5)

阿波罗11号返回模拟图

阿波罗的好“运气”

在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前,美国先是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阿波罗4号和6号无人飞船高速返回模拟最坏的情况。其中阿波罗4号计划用长而且平直的弹道,这样不利于散热但比较平稳;6号则以一个比较陡的角度冲入大气层,它记录的过载超过了宇航员承受的极限。结果是阿波罗4号在大气层中产生了一次“弹跳”,最后变成了“二次进入”。

“二次进入”并不是美国人的发明,早在1963年11月,英国的两个科学家L.F. Crabtree和D.H. Peckham就提出用这种办法使航天器减速并且达到散热的效果,同时宇航员也能承受其过载。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6)

通过调整下降攻角完成大气层弹跳

从NASA后来公开的阿波罗飞行计划数据看,阿波罗4号的打水漂并非有意为之,并且阿波罗11号同样在大气层“Duang”那么一下也有运气的成分(它的飞行计划里也只有一个过载峰值)。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7)

阿波罗飞行计划中没有两次过载,因此没有设计弹跳

阿波罗11号着陆前,预定着陆区天气不好,休斯顿临时决定改变返回舱的下降攻角,让它落到更远一些的备降着陆区。结果宇航员出舱后告诉他们过载没预想的大,感觉良好。尽管1968年NASA将这种降落方法描述为“大气层中的跳跃”,但后来阿波罗飞船的飞行表明这只是个“意外”,因为除阿波罗17号有记录到两次加速度“波峰”外,其它飞船返回时并没有试图再主动“打水漂”。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8)

阿波罗4号下降轨迹以及记录的过载数据

NASA知道“打水漂”可以完美地解决减速与过载的矛盾,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去做呢?因为运气只可能有一次,航天飞行是一门科学,你没办法次次去赌运气,并且阿波罗11号的运气实在是太多了,天知道下一次会怎么样?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9)

阿波罗11号有太多的“好运气”

为什么嫦娥五号要做?

嫦娥五号返回器结构很简单,它的使命很单一,就是携带月壤返回地球。这东西是摔不坏的,也不怕什么过载,只要把防热做到位直接返回就好了,为什么中国科学家要“自找麻烦”选择“打水漂”呢?

答案只有一个:嫦娥除了要将月壤带回,还要验证载人登月的整个过程,包括安全返回技术。

美国是首个将“打水漂”付诸实践的国家,但直到2011年NASA才有人将其定义为“二次进入”,认为这是载人登月飞船最安全的返回方法。所有阿波罗报告中对大气返回过程都语焉不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了!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10)

对于航天器而言,地球的大气层极薄,入射角度要求极高

大气层没有明确的边界,我们将100公里高度定义为大气边缘,阿波罗4号和11号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弹跳,但如果你从整个地球的角度看大气层,它就实在是太薄了。“打水漂”对航天器的入射角度上下限要求极度严苛,航天器的攻角往上偏一点点飞船就“弹”飞到太空再也回不来,往下一点点就是在赌宇航员的命。在那个弹道计算机性能还不如今天计算器的年代,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硬闯,让宇航员去承受长时间高过载的煎熬。

总有人把“我们落后不止50年”挂在嘴边,他们看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付出。早在2014年,嫦娥五号的先导型号“嫦娥五号-t1”实验器就已经用“打水漂”的方式成功返回,我们有信心嫦娥五号也能准确落地,圆满收官。

嫦娥五号拍到阿波罗登月痕迹:嫦娥五号打水漂(11)

嫦娥五号-t1成功着陆

关于载人飞船是怎么返回的,请移步浏览我的文章 载人飞船返回舱是如何保持大头朝下不翻船的?

#科学燃计划#

#嫦娥五号 平安回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