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一族最底层的真实生活:北漂16年回忆之六
北漂一族最底层的真实生活:北漂16年回忆之六2005、2006这两年就这样和自家的模仿者同台竞技,客人咨询的时候我们就给客人多强调几遍:千万别走错了,我们是哪个门,别一个门是别的部门;但即便是这样,客人还是会经常走错,直接就去那边报名了,因为他们的线路几乎就是我们的线路,价格还比我们便宜。我真的是被动了,好在我2002年底我就注册了一个自已的商标,我在打广告的时候就把自已的品牌打得更突出、更显眼,老总还找我谈话,说你为什么要把你的品牌打的那么大?我说你看现在客人看同样的报纸广告、同样的社名、同样的线路,我不稍加区分,客人怎么识别我们呢?但是老总和办公室主任心里很清楚,我这个部门是实打实地在给他们做品牌宣传,增加他们的无形资产。因此对我照顾有加,逢人便夸我做得好、有魄力。我的工作人员偶尔跟总部财务发生一点不愉快,他们都积极替我说话,并没有给我添过业务上的麻烦。大约2004年底,在我持续以这家社做广告4年,并成功打造出北京中老年第一品牌
2004年初同第二个合伙人散伙,他去了北京另一家老字号旅行社,我还留在原来挂靠的那家旅行社名下的部门。正式开始了单枪匹马的创业历程,当时我的二弟还在公司,三弟回了老家。
主要业务有3块:长线游、短途周边游、电子商务旅行(网上订酒店、机票)。
做得最好的还是中老年人长线组团游,无论名气、组团人数都已经是北京第1名。我挂靠的那家社是原来一个国家部委的下属企业,我们在广告上还会打上那个部委的名称。广告平均每周至少2期,旺季的时候6、7期,公司的老总也是原部委领导的秘书。看我们打那么多广告,把他的旅行社正式推向广大公众,笑得合不拢嘴。在我去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对外做过广告,只是做一些内部的集团老客户。
当时因为生意好,经常要去总部(就在楼上)财务开发票、入支票、对帐和提现,租的房子也是总部提供的;总部下面的工作人员有时候就不给好脸色。为了做事方便,中秋、端午还得买些礼物给办公室和财务部门送过去,也得给老总准备一份。
但是老总和办公室主任心里很清楚,我这个部门是实打实地在给他们做品牌宣传,增加他们的无形资产。因此对我照顾有加,逢人便夸我做得好、有魄力。我的工作人员偶尔跟总部财务发生一点不愉快,他们都积极替我说话,并没有给我添过业务上的麻烦。
大约2004年底,在我持续以这家社做广告4年,并成功打造出北京中老年第一品牌之后,杀出一个陈咬金,他也来这家社挂靠了一个部门(当然这家社下面有很多部门)。可这个部门大不一样:他也在同样的广告版面打出同样的社名,而且把我的产品原样搬过去,价格比我这边的还低,更不可招架的是:他办公室跟我挨着,而且客人要来报名,还必须先经过他的门口。此时客人看到同样的社名、同样的线路,就根本分不清哪是哪儿了,已经来报过名的老客户都弄糊涂了,更别说那些只看过我们广告的潜在客户了。
这一招实在太狠,我就去找总部老总商量,说那个部门怎么能这样干,但是那个承包的人很聪明,他让总部告诉我,他和总部是合作关系,那个部门算是总部自已的部门。我也没有时间去调查。
我真的是被动了,好在我2002年底我就注册了一个自已的商标,我在打广告的时候就把自已的品牌打得更突出、更显眼,老总还找我谈话,说你为什么要把你的品牌打的那么大?我说你看现在客人看同样的报纸广告、同样的社名、同样的线路,我不稍加区分,客人怎么识别我们呢?
2005、2006这两年就这样和自家的模仿者同台竞技,客人咨询的时候我们就给客人多强调几遍:千万别走错了,我们是哪个门,别一个门是别的部门;但即便是这样,客人还是会经常走错,直接就去那边报名了,因为他们的线路几乎就是我们的线路,价格还比我们便宜。
为了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陈咬金”,我们只能不断求变,而且做更多的广告。我们总体上仍然占绝对优势:我们在产品创新上下更多功夫,提供电话咨询时也尽可能老老实实,给客人真实而清晰的感受,不搞一锤子买卖。而那边则有点急功近利,只图客人来报名,投诉率也很高。
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一旦政策开放私人可以注册旅行社,我就去第一时间注册、第一时间离开这棵大树。
2004年-2006年之间,我招聘过10多名员工,有少部分至今还在留在公司;当时电子商务部门就有5名员工,主要提供酒店预订和机票预订,但由于携程、艺龙等大型商务网站拥抱资本,把我们挤出市场,2008年电子商务部门就彻底关闭了。
周边游也很出色,夏天一周多则10来个团,少也有5、6个团,周末几户全员出动去带团,北京周边的黄花城、灵山、雾灵山、百花山等都快成为我们的家了。所有线路都是我自己研发的。但随着自驾游的兴起,2006年之后,周边参团的人数大幅度减少,2008年我们也彻底关闭了周边游。
2006年真的开放了对私人注册旅行社,我就毅然决然地凑齐了20万质量保证金,第一时间注册了一家自已的旅行社。
但当时市面上的旅行社基本都是老字号或国字号,我这个私人的旅行社牌子拿出去谁信呢?同事和合作伙伴们几乎百分百都劝我,不要出去,就这样挂靠着,大树底下好乘凉。
到底该不该出去?出去了又怎么和芸芸众多的老字号们抗衡?怎样拿一个没有听说过的、私人的旅行社去招揽顾客?有兴趣的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