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儿女们单亲家庭(我的家庭回忆录)
我和我的儿女们单亲家庭(我的家庭回忆录)七八十年代,雨伞还没像今天这样普遍,平常百姓逢下雨或骄阳一般使用竹斗篷(也就是箬笠),而母亲家乡的手工竹制品远近闻名。母亲便从小就学编制竹斗篷、撮箕和凉席,每逢赶集就跟着同村的人背着几十顶斗篷去几公里外的集市上去买。那会交通还不发达,道路还是泥土地,母亲一行人只能早早起床,在家吃两个刚烧的大红薯,再带两个当午饭,靠步行,一路唱着歌、摆龙门阵来打发时间。母亲告诉我那会儿一顶斗篷能卖个四五毛钱,这样的单价在当时还算不错,来买的一般是买不油纸伞的普通老百姓,要么是来统一进货的店家。父亲年轻时是个木匠,为了能拿出我们的学费,不论酷暑严冬,农忙时和母亲在地里忙活种瓜种豆、除草锄地,农闲时接活给人盖木房子,建猪圈。遇到哥哥姐姐暑假寒假,父亲会出门修石桥、铺马路。父亲跟了一位包工头秦老板十多年,在工地上很卖命,结识了许多和他有着相似经历和相同目标的朋友。秦叔叔了解父亲在工地上这么拼命都是为了家里妻儿老少
贰
回首父母饱经风雨的“那些年”
(接昨日)
在农村,大部分家长都坚信孩子们念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这一真理,在我们那能把中学念完的,大体都是家庭相对富裕些的,经济不宽裕的也最多让家里的男孩读个小学或者顶多初中毕业。听父亲说他二年级都没念完,现在会写的只有自己的名字和几个简单的汉字,像大小上下这种。母亲娘家在同县另一个镇,家里共五姊妹,一个大哥,她排老二,便是大姐,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五姊妹中就母亲没念过书,据母亲回忆是因为外婆告诉她在家放牛,外婆就给她买花衣裳。就这样母亲在家洗衣做饭,种地放牛,其他四姊妹上学,母亲确有遗憾却从未埋怨过外公外婆。看着母亲这般懂事勤快,外公外婆后来常常自责。
因此,吃了一辈子苦的父母,自己没什么文化,不希望孩子的人生再和自己一样,重复自己的生活,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稳定的薪水,只能在农村种地养猪,或者去工地、进厂,拿那微薄的薪水。
那些年,家庭负担重,一家人生活需要花钱,种地、养猪养牛也需要花钱,姊妹四个上学需要花钱,家庭重担便落在了父母二人身上。而那点收入,根本难以应付这些开销。父母使劲种菜养猪,不让全家人天天只能粗茶淡饭。保证了温饱,但却不舍得给自己添件新衣服。尽管如此节俭,日子还是常常过得紧巴巴的。
凡是我们兄弟姐妹四人上学所需的花销,父母即使砸锅卖铁,拉下脸面向村里人借个遍,也要凑够凑足。
父亲年轻时是个木匠,为了能拿出我们的学费,不论酷暑严冬,农忙时和母亲在地里忙活种瓜种豆、除草锄地,农闲时接活给人盖木房子,建猪圈。遇到哥哥姐姐暑假寒假,父亲会出门修石桥、铺马路。父亲跟了一位包工头秦老板十多年,在工地上很卖命,结识了许多和他有着相似经历和相同目标的朋友。秦叔叔了解父亲在工地上这么拼命都是为了家里妻儿老少,很佩服父亲做事认真和干练,经常夸父亲干活一点不含糊,做事麻溜利索。也因此很信任父亲,只要有新活了一定会先找我父亲,每当父亲想预支工资时,秦叔叔也从不犹豫。
七八十年代,雨伞还没像今天这样普遍,平常百姓逢下雨或骄阳一般使用竹斗篷(也就是箬笠),而母亲家乡的手工竹制品远近闻名。母亲便从小就学编制竹斗篷、撮箕和凉席,每逢赶集就跟着同村的人背着几十顶斗篷去几公里外的集市上去买。那会交通还不发达,道路还是泥土地,母亲一行人只能早早起床,在家吃两个刚烧的大红薯,再带两个当午饭,靠步行,一路唱着歌、摆龙门阵来打发时间。母亲告诉我那会儿一顶斗篷能卖个四五毛钱,这样的单价在当时还算不错,来买的一般是买不油纸伞的普通老百姓,要么是来统一进货的店家。
蓝天白云☁和茁壮成长的玉米
(持续更新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