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重点规划(增城区发布十四五)
增城重点规划(增城区发布十四五)集聚发展四大城市片区此外,增城将致力建设“岭南生态宜居美地”,主要彰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的精品城市品质,促进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促进山水人文和谐相融,全面融入大湾区优质生活圈。规划纲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在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基础上,推动增城发挥综合优势,更主动地在服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中谋划发展新态势,更主动地契合增城发展需要,明确“湾区中部智造新城”“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岭南生态宜居美地”三大功能定位。作为“湾区中部智造新城”,增城将主动承担广州制造业振兴使命,全面承接广深高端要素外溢,依托“广深研发、增城转化”融入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聚焦发展智能制造,聚集高技术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广州东部创新经济核心增长极。立足“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定位,增城将围绕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交通枢纽为牵引打造广深都市圈的大通道大平台,打造为广州东部产业转移、人才流动、资本集聚、信息交
6月22日,《广州市增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规划纲要分三大板块共13章48节,主要围绕市委赋予的做强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的重大使命,服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格局,强化国家级经开区带动、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带动“两区带动”,深化湾区中部智造新城、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岭南生态宜居美地“三个定位”,推进“四宜”精品城市建设,重点构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十个体系,为增城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了一幅新蓝图。
深化“两区带动”发展战略内涵
增城要在大变局中谋新局,强化国家级平台引领赋能,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为此,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了“两区带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内涵。其中,“国家级增城经开区带动战略”侧重以国家级增城经开区聚产业、促创新、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经开区“保位进位”为工作主线,以拓区扩容、政策覆盖为关键抓手,构建开发区和行政区融合一体、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支撑湾区中部智造新城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带动战略”侧重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融要素、促改革、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推动试验区改革创新为关键抓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明确三大功能定位
规划纲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在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基础上,推动增城发挥综合优势,更主动地在服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中谋划发展新态势,更主动地契合增城发展需要,明确“湾区中部智造新城”“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岭南生态宜居美地”三大功能定位。
作为“湾区中部智造新城”,增城将主动承担广州制造业振兴使命,全面承接广深高端要素外溢,依托“广深研发、增城转化”融入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聚焦发展智能制造,聚集高技术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广州东部创新经济核心增长极。
立足“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定位,增城将围绕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交通枢纽为牵引打造广深都市圈的大通道大平台,打造为广州东部产业转移、人才流动、资本集聚、信息交换、物流运输的主要节点和综合枢纽中心,提升增城在大湾区的城市能级。
此外,增城将致力建设“岭南生态宜居美地”,主要彰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的精品城市品质,促进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促进山水人文和谐相融,全面融入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集聚发展四大城市片区
规划纲要立足主体功能区建设,将“融入湾区、联结广深”区域联动发展理念,全部融入中南部一体化、北部生态化的空间发展策略,沿西向东、由南向北两条经济廊道,推动四大城市片区集聚发展,强化多组团支撑,引导资源集聚、空间优化、功能提升、产城融合。
南部以增城经开区核心区为引领,以新塘、永宁城市更新为重点,整合广州东部交通枢纽组团和东江新城组团联动建设,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和服务业高端化,打造广州都市圈智能制造新区;西部以广州科教城为龙头,整合中新科技园、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组团,规划建设大湾区科教新区,打造增城中西部崛起增长极;中部以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区为标杆,重点推进荔湖新城、增城南站、增江东岸建设,提升“一江两岸”城市风貌;北部以派潭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携手小楼、正果,融合发展智慧康养、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农业,高标准建设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
聚力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个体系
规划纲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注重以系统观念谋划新突破,分别在区域协同、协同创新、现代产业、乡村振兴、城区建设、改革开放、文旅体融合、生态文明、民生供给、社会治理等10个方面提出36个重大任务,并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以及对170项重点规划项目予以支撑。
其核心是聚力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个体系:一是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机遇,打造“融入湾区、联结广深”区域协同发展体系;二是聚焦“两大能力”提升,形成全方位协同创新体系;三是集聚优质品牌项目,构筑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创建城乡融合发展新体系;五是增强城区综合承载力,构造智慧高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六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经济体系;七是强化文旅赋能牵引,建设彰显城市品质的文化创新发展体系;八是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九是加大优质民生供给,健全普惠性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十是大力推进多方联动,健全“一核两网三治”的社会治理体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静 通讯员:姚玉函 谢锡权、增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通讯员:姚玉函 谢锡权、增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缪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