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受邀赴美访问,邓小平受邀赴美访问
邓小平受邀赴美访问,邓小平受邀赴美访问这次的欢迎晚宴,是布热津斯基几个月前在中国,双方就约定好的。邓小平安顿好后,稍事休息,当天晚上,便受邀前往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家中,参加他举办的家宴。而当时中美建交也不过才27天,邓小平这一决定,也表明了对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视。尽管出行中遭遇了些许波折,但经历一天一夜的波折后,邓小平还是于第二天凌晨4点半抵达了美国。此刻的美国华盛顿,正是大雪纷飞。
前言图|1979年1月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阳台上
1979年1月28日凌晨,一行车队驶出中南海,走向首都机场。
原本这一天是大年初一,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一天本来是不出门的,但就在这样一个全国人民都欢乐的日子里面,邓小平却做出了一个决定:
正式出访美国。
而当时中美建交也不过才27天,邓小平这一决定,也表明了对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视。
尽管出行中遭遇了些许波折,但经历一天一夜的波折后,邓小平还是于第二天凌晨4点半抵达了美国。
此刻的美国华盛顿,正是大雪纷飞。
邓小平安顿好后,稍事休息,当天晚上,便受邀前往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家中,参加他举办的家宴。
这次的欢迎晚宴,是布热津斯基几个月前在中国,双方就约定好的。
“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干干脆脆就三条”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破冰的开始。
尽管中美之间的关系保持着稳步的发展,可一直到1979年1月,双方才正式建交。
为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邓小平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1977年8月,美国总统卡特便派国务卿万斯到中国,邓小平于8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南门接见厅会见了万斯。
万斯向邓小平表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的要求后,邓小平则是不留余地的表示:
“要使中美关系正常化,干干脆脆就是三条:废约、撤军、断交”;为了照顾现实,我们还可以允许保持美台间非官方的民间往来;至于台湾同中国统一问题,那是中国的内政,还是让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我们中国人是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请美国朋友不必为此替我们担忧。“
尽管万斯这次与邓小平会面,双方没有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达成协议,却也让美国更好的了解了中国的立场。
图|1978年5月21日,邓小平与布热津斯基在人民大会堂会面
就在万斯离开还不到一年,1978年5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就来到中国。
有不少的记载说明,布热津斯基这次访华,是秘密访华,但布热津斯基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坦言:
“首先,这不是一次秘密的访问。所有的出访活动都是公开的。我到中国是公开被接待的,我在北京机场受到中国外交部部长的迎接。我和邓小平进行了会谈,跟他共进了一次私人晚宴。这些都不是秘密的。在这次出访中,唯一秘密的是,我向邓小平转达了卡特总统的意愿,郑重地表示美国政府愿意跟中国进行建交谈判。”
这也是布热津斯基第一次见到邓小平。
5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南门接待厅,接见了布热津斯基。
一见面邓小平便热情地对他说:
“一定很累了吧。”
“我的劲头很足呢!”
布热津斯基就坐后,告诉邓小平,他在来之前就阅读了很多他与美国主要政治家和参议员的谈话记录。
“美国朋友我见得不少。”邓小平说道:
“中国问题不难了解,你从过去的谈话记录中可以了解我们的看法、观点、主张,直截了当。毛主席是军人,周总理是军人,我自己也是军人。”
“军人说话就是痛快。”
布热津斯基由衷地赞叹了一句,并接着说道:
“我们美国人也是以说话痛快出名的,希望你们不会觉得美国人不容易理解。”
图|邓小平
双方的话题很快就转移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议题上面,之前布热津斯基与中国外交部长会见时,刻意略过了这个话题,这次与邓小平见面才拿出来,布热津斯基告诉邓小平:
“卡特总统要我带话给你,美国已经下了决心,我们不仅准备同你们讨论国际形势以及同你们采取并行不悖的行动,以促进达到同一目标,消除统一危险,同时也准备同你们几级讨论美中双方的关系问题。”
邓小平听着布热津斯基说话,不急不缓,他直接告诉布热津斯基:
“问题还是下不了决心,只要卡特总统下决心,我看问题是好解决的。”
隔了半晌,邓小平又问:
“你认为怎么样才能实现关系正常化?”
布热津斯基仔细思索了片刻后,随即给出了一个长篇的答案:
“我们无意间人为拖延下去……在双方关系中,我们所依据的仍然是上海公报,仍然是一个中国的原则,至于台湾问题如何解决,那是你们的事情。”
……
“美国接受中国的三条,并再次肯定美国上届政府向你们所讲的五点,我愿意把我到北京后所讲过的几次的那句话再重复一遍,在这些问题上,美国已经下定决心了。”
布热津斯基向邓小平提议,从下个月开始双方就关系正常化的问题,进行高度保密的谈判,邓小平敏锐地嗅到了这一点,并愉快的接受了这个建议。
“我想这个问题就这样定了,我们期待着卡特总统下定决心的那一天。”
布热津斯基来访不久以后,中美两国于7月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
图|1977年卡特与布热津斯基在中国驻美联络处
经过半年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1978年12月26日晚,中美两国共同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对于这次与邓小平的会面,布热津斯基印象十分深刻,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别看邓小平身材矮小,胆识可大呢,他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他生气勃勃,机智老练,思想敏捷,谈笑风生,气派很大,开门见山。一席话使我懂得了他在政治生涯中屡经浮沉而不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的胸怀和魄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真正够得上是一位老谋深算、可以放心与之打交道的政治家……“
晚上吃饭的时候,邓小平不停的给布热津斯基夹菜,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宴席上邓小平表示,自己担任领导职务只剩下3年的时间,布热津斯基知道,这是在暗示他,要加紧推动中美关系的进程。
对邓小平提出建交后访美的要求,布热津斯基表示了同意,并且还提出:“我希望能在华盛顿自己的家里设宴答谢他。”
邓小平听后,愉快地答应下来。
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儿1979年1月29日凌晨,邓小平抵达美国,刚下飞机安顿好才2个小时,邓小平便赶往布热津斯基家中参加晚宴。
布热津斯基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这一次的家庭宴会。
邓小平的车刚刚停在门口时,布热津斯基就发现,自家起居室的烟道堵塞了,屋子里飘满了烟味儿,这时客人已经上门,布热津斯基只好硬着头皮到门口迎接,他的妻子和孩子忙手忙脚的在屋里处理烟道的问题,他们打开了起居室的窗户,搬来几台风扇,以便将屋子里的烟味儿快速散掉,并关闭起居室的门。
尽管邓小平似乎是发现了屋子里的异样,但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反而与主人谈笑风生,这让布热津斯基十分感激。
图|1979年邓小平赴美参加布热津斯基举行的家宴(上面有邓小平签名以及日期)
由于这是布热津斯基准备的家宴,并不是正式的宴会,因此吃的是传统的美国菜,为了招待客人,布热津斯基取出了一瓶原来苏联驻美国大使赠给他的一瓶伏特加酒,高兴的对邓小平说:
“我用勃列日涅夫所喜欢的佳酿向他敬酒。”
邓小平听了也哈哈大笑。
布热津斯基的几个孩子轮流当服务员端菜,宾主之间其乐融融。
尽管双方相处得十分愉快,但不可避免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还是会有些许的碰撞,邓小平与布热津斯基在宴席上,也不可能完全回避这个问题。
晚宴一开始,双方觥筹交错间,布热津斯基当众发表了一个“高论”:
“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所有其他国家。”
尽管布热津斯基自己或许以为,这句话很幽默,但老实说,这一论调谈不上有多么友好,尤其是事关民族尊严的问题。
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大家似乎都想看看邓小平如何回应。
不过邓小平的反应却很快,他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轻轻松松地就揭过了这个话题: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
这句话立时便获得了在座客人的一致掌声。
图|1979年2月2日,邓小平在休斯敦观看马术表演,挥手向观众致意
说话间,大家开始畅聊美食话题,谈到中国美食时,邓小平饶有兴致地说起了老家四川的美味:
“中国地大物博食品菜肴丰富多样,在每个人的心中,家乡菜自然是最美味的。”
“作为四川人觉得回锅肉是自己非常喜爱的一道食物。回锅肉利用川菜当中独有的川香辣椒引爆味蕾,令肥瘦相间的回锅肉香而不腻,色泽鲜明。”
尽管这是一次私人宴会,可邓小平对回锅肉的论调,立即引起了全美的关注,一时之间在美的华人餐馆,回锅肉这道菜开始供不应求,形成了一股中国热。
布热津斯基后来又谈到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上,饶有兴趣地对邓小平说:
“卡特总统由于决定和中国关系正常化,他在国内已碰到一些政治上的困难。你在政治上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吧?”
邓小平呵呵一笑,随即幽默地回答道:
“是呀,我也遇到困难,台湾省也有人反对嘛!”
这次宴会令布热津斯基印象十分深刻,也等于说是挽救了他。
大约也就是一年前,美国副总统万斯抱怨,布热津斯基在公开场合的一些谈话影响了他发挥有效的作用,卡特总统一度降低了布热津斯基公开露面的情况,一直到后来中美建交谈判期间,布热津斯基才又被重新启用。
图|1979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卡特夫妇与邓小平、卓琳夫妇合影
在布热津斯基看来,邓小平访问美国,刚一下飞机就到他家赴宴,分明是赞扬他在中美关系当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无疑也给他和他的家人带来极大的荣耀。
布热津斯基十分感动,几天后,他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你想到这件事的时候,你就会感到惊奇。一个十亿人大国的领导人到达美国后仅两小时就到我家里赴晚宴!……我是说,这的确相当令人惊奇!”
在布热津斯基的回忆录中,对这次宴会还讲了这样一句话:
“邓小平的访问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儿。”
邓小平8天的访美行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离开后,美国刮起了一股“邓旋风”。
更为关键的是,邓小平与布热津斯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世界上我最佩服的两个人,邓小平就是其中之一”1981年7月,布热津斯基全家受邀到中国访问。
八十年代时期,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研究“长征”的浪潮,世界各国有不少的专家学者,都对长征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一次布热津斯基到中国,邓小平也对他的行程提出了意见。
“不如沿着长征的道路走走看看。”
布热津斯基也想为这次到中国的行程增添一点不一样的颜色,于是欣然答应了这个安排。
“我是沿着长征路线来朝圣的!”
图|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与卡特、尼克松交谈
尽管时隔多年,但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布热津斯基依旧对这一行程十分难忘,尤其是对大渡河天险的场景。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里的地理情况,非常高深的峡谷、下面水流湍急,而桥上只有铁索,靠木板连接着两端,而且对面还有人向过桥的人射击,所以情势是非常危急的。”
事后他在自己的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
“泸定桥一战在长征中意义巨大,如果红军在炮火前畏缩不前,随后的历史可能就不同了!”
一路上地理环境的险恶,令布热津斯基十分感慨,尤其是想到,当年红军参加长征的时候,正是中国经历最困难的战争年代,在条件如此艰辛的情况下,红军完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壮举,无疑是让人十分钦佩的。
这位知名的国际战略学家在重走了长征之路后发出了感慨:
“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回到北京以后,邓小平详细地询问了他重走长征路的经过,并对他讲了自己当年长征时经历的往事,布热津斯基听后十分感慨:
“长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邓小平)的领导能力、对毛泽东的忠诚,以及勇气、身体的耐力和对事业成功执着追求的一种考验。”
谈到邓小平时,布热津斯基还回忆起了一个影响比较深刻的事儿。
图|布热津斯基
1984年2月22日,布热津斯基再度受邀访华,这一次邓小平与他谈起了一个十分深刻的话题。那就是“一国两制”的构想。
布热津斯基再一次为邓小平所思所想所折服。在谈及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时,布热津斯基着重谈了两点:
一、邓小平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二、邓小平给中国国内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通过帮助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邓小平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往,使中国在吸引外资等领域获得了巨大利益。与此同时,邓小平明智地先从农村改革入手,进而谨慎地推进工业和城市经济改革,帮助中国实现了基于发挥个人创造力的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变革。”
布热津斯基晚年接受采访时,有记者曾问他,1978年、1981年的中国与如今中国的不同时,布热津斯基曾一度非常感慨:
“我感觉现在的中国和1978年的中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当年,每个人都穿着蓝色卡其布的大衣,每个人都骑着自行车,分不出男和女。如今,在中国街头能够看到举止优雅的、散发出魅力的中国女性。很多家庭开着崭新的小汽车,穿梭在宏伟的摩天大楼之间,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把很多地方连接起来。”
图|2004年1月9日布热津斯基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
当《国际先驱报》的记者问他:
“你认为邓小平为现代中国、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布热津斯基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邓小平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他是中国能有辉煌今天的一位历史性的设计师。他的历史性的作用有两个层面:一是他改变了中国,二是改变了中国的对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他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的积极一员。今天,中国不但将在东亚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将在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布热津斯基始终认为:
“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恐怕不会成为如今这样一个影响与日俱增的世界经济大国。”
图|布热津斯基
时至今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岛花园大道725号,由洛克菲勒创建的亚洲协会总部,在经常举办活动的亚洲协会莉拉·艾奇逊·华莱士礼堂,观众席第四排正中有一个座位,座位的背后印着这样一行字:
“仅以此向邓小平致敬”
这是亚洲协会为邓小平在美国保留的“永久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