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但悲剧的发生让生命显得如此脆弱、无常......许杏虎和朱颖仅仅是结婚一年的新婚夫妇,本应好好享受二人世界的夫妻,却第一时间携手奔赴前线,活跃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为同一个梦想。然而就在许杏虎牺牲前,他作为《光明日报》记者的身份记录了众多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的暴行,直到牺牲的那一刻,也从来没有忘记作为战地记者的职责和使命。1999年3月开始,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许杏虎共有50篇发表在报上的稿件、总计10万余字,每天至少3000字的工作量强度极大,而且非常危险,这些文字都真实记录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许杏虎的所有文章中,一篇记录战争状况的《亲历炮火》成为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文字,在导弹砸下当天,这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每一个文字都体现了血淋淋的战争暴行。

江苏省丹阳市坐落着一个名叫“杏虎村”的地方,这是个很特别的村子,因为它得名于一位英雄,他的名字叫许杏虎,在他故居旁边可以看到建起的烈士纪念堂,许杏虎夫妇的烈士墓就在这里。

在每年的5月8日,可以看到不少自发赶来这里祭奠香火的市民,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虽斯人已去,但却精神永存......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1)

在对许杏虎夫妇进行简单祭拜时,仿佛重新回到了1999年5月8日那一天,我国大使馆深夜被导弹袭击,年轻的战地记者牺牲在异国他乡,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战火的硝烟,勿忘国耻。

当年只有31岁的许杏虎和妻子朱颖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工作,夜晚毫无预兆,数枚美国战斧导弹先后袭击大使馆,许杏虎夫妇和新华社记者邵云环三人不幸牺牲,多人受伤,场面惨烈无比。

然而就在许杏虎牺牲前,他作为《光明日报》记者的身份记录了众多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的暴行,直到牺牲的那一刻,也从来没有忘记作为战地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一、优秀的农村娃许杏虎

1999年3月开始,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许杏虎共有50篇发表在报上的稿件、总计10万余字,每天至少3000字的工作量强度极大,而且非常危险,这些文字都真实记录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在许杏虎的所有文章中,一篇记录战争状况的《亲历炮火》成为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文字,在导弹砸下当天,这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每一个文字都体现了血淋淋的战争暴行。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2)

许杏虎和朱颖仅仅是结婚一年的新婚夫妇,本应好好享受二人世界的夫妻,却第一时间携手奔赴前线,活跃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为同一个梦想。

但悲剧的发生让生命显得如此脆弱、无常......

1998年,许杏虎和朱颖刚刚新婚不久,两个年轻人感情一直处得很好,身边不少同事都向这对才子佳人投来羡慕的目光。

这时的许杏虎30岁,朱颖27岁。

两人刚结婚,还在蜜月期就接到远赴南斯拉夫的任务,由于许杏虎学的是塞尔维亚语,这在当时是小语种中的小语种,没多少人能胜任,因此这个任务也是领导考虑再三才做得决定。

在许杏虎奔赴南斯拉夫前, 其实他们夫妇二人正在考虑要小孩子,可谁知这么一去就彻底成了不归路......

在同事眼中,许杏虎是一个乐观、踏实的人,从没有怨言,很容易满足。

当然许杏虎这种性格也与他从小在农村长大有关系,家境并不殷实的他走出农村,将当地人骨子里的善良展现给了全世界人看。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3)

1968年,许杏虎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一个农村家庭。

虽然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但当地熟悉许杏虎家的人都知道这个早熟的小男孩,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地里帮着干农活,虽然比较瘦小,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含糊。

每天又要顾家,还要学习,平常人估计很难调节,可许杏虎一点没有令家人失望,从小就学习极好,在小学时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

上中学的时候,许杏虎轻而易举考入丹阳市北陵中学,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当时县里的重点高中“丹阳高中”。

高中后的许杏虎一点也没有怠慢,除了学业努力之外,更是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班干部,在老师眼里一直是值得依靠的左膀右臂。

虽然许杏虎学习很好,但热心肠的他一点也不自私,反而经常帮助班里其他同学,作为班干部同样有着好人缘。

在老师看来,许杏虎有崇高的理想,他不会甘于平凡,未来一定会做出一番大事。

高中三年很快就要结束了,许杏虎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帮着家里分担劳动,每逢家里人劝说他回去看书,他就想出借口来让家人放心,说道:“没关系,我干活就当休息了,不累的。”

许杏虎也的确争气,1986年高考,他以当地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不仅是许杏虎家的喜事,更是全村人的骄傲。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4)

在奔赴北京前,老乡纷纷来家里送行,就这样,许杏虎到了北京,开启了新的人生,他也默默发愿:“一定要给家人和整个村子争气。”

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后,许杏虎在选专业上犯了难,身边的人都劝他学热门语种好找工作,但最终他没有选择英语、法语等,反而选择了塞尔维亚语,这在当时是非常小众的语言。

在大学期间,许杏虎学习刻苦认真,不出意外地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毕业时被分配到《光明日报》工作,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就此展开。

二、许杏虎夫妇短暂的甜蜜

当时学外语的同学除了做外交、翻译工作外,许杏虎去的《光明日报》国际社也是非常好的出路之一。

来到国际社后,他保持了在学校时的风格,平时虽然看起来沉默寡言,但非常热心、勤奋、细心,很快就成了单位的骨干员工,同事们都喜欢亲切的叫他“虎子”。

由于国际社以夜班居多,许杏虎极为敬业,他在报社干了6年夜班,每天晚上九点到次日凌晨是上班时间,这作息时间很少能见到太阳,但他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抱怨的话。

无数个日日夜夜,许杏虎一丝不苟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从小踏实细心的性格在这时体现得淋漓尽致,经过了几年的历练,许杏虎成了光明日报国际社有口皆碑的人物。

由于家里远在江苏,又刚刚参加工作,许杏虎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单身宿舍。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5)

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许杏虎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单位领导也开始操心起来,甚至私下发动多个同事帮忙,可许杏虎看起来毫不在意,也完全不着急。

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缘故,当时的许杏虎并没有太多精力考虑私事,而且他认为:爱情是要靠缘分,真正的爱情该来的时候就会来。

“该来的始终还是要来”,这句话许杏虎没有说错。在工作中,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朱颖。

其实许杏虎和朱颖的这段爱情绝对称得上是“佳人才子”,而且是跨越出身的爱情范本,为什么这么说?这主要是因为朱颖的出身与许杏虎是截然不同的。

与许杏虎出身农家不一样,朱颖不仅容貌秀丽,而且出生标准的书香门第,由于家庭比较殷实,她从小学习了很多艺术方面的技能,说是多才多艺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一名新时代独立女性,她向来对出身什么的毫不在乎,最看重的是人品、性格以及是否有上进心,而许杏虎显然就是其中的最佳人选。

因此在工作之余,两个年轻人开始慢慢接触,很快便从相识到相知,从好感到恋爱。很快两人就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1996年9月,他们如期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妻,成功步入婚姻的殿堂。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6)

1998年7月,两人正式被派到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身负重任的许杏虎夫妇来到目的地后,刚开始日子还算平稳,虽然远离家乡,但毕竟有爱人相伴,倒也不会感到孤单。

业余时间,许杏虎还会带着朱颖到公园里散步,平静的日子过得还算充实。时间很快到了1999年2月15日,这一天是中国的除夕夜,两人第一次在国外过春节,感觉有些新鲜。

但过完年没等多少天安稳日子,同年3月24日,北约正式开始对南联盟进行轰炸,急转直下的形式立刻让南斯拉夫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战争发生的突如其来,许杏虎作为《光明日报》的记者,背负着报道真相的重任,作为逆行者,哪里有危险,他就要冲上去。

可是枪炮不长眼,许杏虎所到之处都是战争前线,短短几天的时间,炮弹在身边爆炸、流弹擦着采访车打过来,无数次的危险发生却丝毫没有令许杏虎胆怯。

随着战争的炮火越来越猛烈,为了寻求庇护,许杏虎夫妇连忙赶到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躲避——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位于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属于贝尔格莱德的诺维比奥格拉德新区,是一个风景秀丽,美不胜收的好地方。

大使馆1995年7月才竣工,主楼是一栋灰色墙面的五层办公楼,一旁另有两层大使官邸,视野十分开阔,院子中央的旗杆上飘扬着耀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7)

当时许杏虎夫妇到达大使馆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家人报平安,然而任谁也没想到,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成了所有身处大使馆的中国公民灾难日,悲剧发生的就是这么突然......

当地时间晚上11点45分(北京时间:5月8日清晨5点45分),使馆工作人员一如往常地准备休息,而身为记者的许杏虎夫妇则在加班加点的赶写着稿件。

谁料就在此时,数枚导弹嗖嗖地划破这静谧的夜空,直接以使馆主楼为核心爆炸,顿时火光冲天,浓烟不绝,一枚导弹将房顶都整个掀飞,更有三枚导弹从楼顶直贯进地下室。

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天空,瞬息间簇新的大使馆就成为“燃烧着的废墟”。当时住在使馆官邸的潘占林大使,使尽浑身解数从倒塌的房屋里挣脱出来,之后想到尚在主楼里的工作人员与中国记者。

看着已经完全成为一团火球的大使馆,他仍旧义无反顾地冲到主楼前,大声向里面呼喊:“同志们不要惊慌!”却没有人回应。

潘占林赶忙组织救援,但仍旧无济于事。当时除了徐杏虎和朱颖夫妇不幸殒命后,还有一个新华社记者牺牲,她叫邵云环,当时不仅是职场上的中流砥柱,更是一个和睦家庭的女主人。

——其出生于1951年6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1999年3月科索沃问题激化后,主动请缨奔赴贝尔格莱德,其丈夫曹荣飞也就职于驻南使馆,在这次轰炸受重伤。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8)

三、许杏虎烈士的后事

在救援人员赶到大使馆后,最先于二楼找到邵云环的尸体,在废墟中将她的尸体挖了出来。

参与救援的人中,除了医生,还有驻南斯拉夫的记者吕岩松。据他回忆:在看到邵云环尸体的一瞬间他大声地哭了出来,任谁看到那样残破的场景也无法保持冷静。

许杏虎的尸体也很快被挖掘出来,而他妻子朱颖,本身处二楼,因为爆炸,发现尸体的地方位在地下室,如此惨烈的景象难以用语言形容。

青山垂泪,江河呜咽,三位同胞的牺牲撕碎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噩耗很快就传到国内, 得知许杏虎夫妇牺牲的消息,朱颖母亲直接昏倒过去。

许杏虎的家人也是泣不成声,尤其是他的父亲,听到后当时话都不会讲了,就一直呆呆地坐着,反应过来后已经瘫倒在地,不省人事了。

这一天,许杏虎31岁,朱颖28岁,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里......

而就在“五八遇难日”发生前,许杏虎曾多次深入到科索沃地区战地采访,获得一手资料,亲眼目睹战争残酷后,许杏虎发表了《多瑙河不要为我哭泣》、《不屈的歌声》等报道文章,阐述现实,痛批战争,希望用一己之力呼唤正义。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9)

他所做的一切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及时了解到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真相,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传递了正义之声,尤其是在一篇文章中他提到:“不亲历战争,永远不知道它的残酷。”这句话在读者中获得广泛认同。

但尽管如此,北约的暴行依旧并未停止,恐怖的轰炸一直照亮着南斯拉夫夜空,这次事件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南斯拉夫人民的内心,太阳还会重新升起,但死去的人再也回不来,许杏虎、朱颖、邵云环永远留在了那里......

在事件发生的第四天,我们怀着悲愤的心情于北京首都机场迎候了牺牲的三位同胞,并默默陪伴其亲属将骨灰送上灵车,一直目送灵车远去。

当抬着使馆伤员的担架依次出现,领导们迎上前亲切慰问,并与伤员们一一拥抱,动情地说道:“你们受苦了,祖国人民一直牵挂着你们!”

下午3时,来到灵堂,于肃穆的哀乐声中,参加追悼会的人员一起向同志遗像三鞠躬,并与其亲属握手。

当时领导还对邵云环的儿子曹磊说:“你有一个英雄的母亲,她是民族的骄傲,希望你继承她的遗志,好好学习。”灵堂所有人听到此话都颇为感激,纷纷垂泪不语。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10)

为悼念三位牺牲的烈士,北京天安门、新华门、人民大会堂及各省市区乃至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新华社澳门分社都降半旗致哀。

瑞典、埃及等联合国和欧盟组织驻华机构也降下半旗志哀,美国、英国、德国等北约国家驻华使馆也降下半旗志哀。

国务院批准许杏虎等人为革命烈士,同时授予“人民的好记者”的称号,南联盟则提供了“南斯拉夫之星”的勋章。

毋庸置疑,许杏虎一行人为反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告诫人们战争的残酷,也让世界看到北约的暴行。

在“五八遇难日”发生后,北约举行了三场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对袭击中国大使馆的行径用“误炸”来敷衍,中国记者的提问更是被忽略,霸权主义尽显无疑。

这一“炸”让中国人民彻底清醒了,在世界上与这些列强沟通,愤怒无济于事,眼泪更是没有任何意义,国家强大了才有谈判的资本。

这一天,因为许杏虎他们这些人而变得不再普通,原本生机盎然的春景也因他们的离世而沉重起来。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值得永远铭记,时刻警醒自己要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绝不能允许悲剧再次重演。

北约所欠下的血债,世界人民永不会忘。许杏虎作为烈士,中国人民也不会忘怀。

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牺牲: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11)

斯人已逝,但浩气依旧长存。

在他牺牲后,为缅怀其所作出的贡献,不仅将他所在的村子改名为“杏虎村”,把贯穿村里的水泥马路命名为杏虎路,甚至还用特产水蜜桃以“杏虎”作为品牌,可见当地人们对他的推崇。

而看着如今祖国愈发强大,相信烈士在天之灵,也能瞑目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