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东方红的合集:永远的东方红60岁北京站从
致敬东方红的合集:永远的东方红60岁北京站从“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京哈线还属于半自动单程线,直到1997年,京哈线才改为双线单方向进出。到了2015年,京哈线正式变为微机联锁四线式。40年时间,京哈铁路客运线路一下提升了三档,你说这变化大不大?”金启元讲到这里时,言语中充满了铁路人独有的自豪。 从6个站台到8个站台,从13条到发线到16条到发线,从绿皮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与北京站同龄的上水车间党支部书记金启元见证了北京站60年的变化与发展,见证了从前破旧的车间变为现在温暖的“新”家,同时也将延续了60年的“北京站精神”坚持并传承了下去。北京站上水车间党支部书记金启元对上水工们“千叮万嘱”。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初心从绿皮车到复兴号 北京站同龄人眼中的变化与发展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礼。(中国网发 北京站供图)
北京站。 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伴随着“东方红”熟悉的整点钟声,北京火车站又迎来了新的一天。作为1959年建国十年大庆的标志性建筑,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宾门,迎来送往成千上万的旅客。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见证了北京站的变化,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60岁的北京站依旧迈着稳健的步伐,以不断发展的新姿态,迈入新时代。
北京站前广场,每日到此乘坐列车的旅客络绎不绝。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北京站上水车间党支部书记金启元对上水工们“千叮万嘱”。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初心
从绿皮车到复兴号 北京站同龄人眼中的变化与发展
从6个站台到8个站台,从13条到发线到16条到发线,从绿皮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与北京站同龄的上水车间党支部书记金启元见证了北京站60年的变化与发展,见证了从前破旧的车间变为现在温暖的“新”家,同时也将延续了60年的“北京站精神”坚持并传承了下去。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京哈线还属于半自动单程线,直到1997年,京哈线才改为双线单方向进出。到了2015年,京哈线正式变为微机联锁四线式。40年时间,京哈铁路客运线路一下提升了三档,你说这变化大不大?”金启元讲到这里时,言语中充满了铁路人独有的自豪。
金启元告诉记者,过去北京站都是些21型老式绿皮车,单节车厢长度仅24.5米,不仅运行速度慢,车厢上的硬件设施条件也跟不上,夏日闷热冬天寒凉,舒适度很差。而现在,经过技术的革新,老式的绿皮车全都改为新式空调车,单节车厢长度已经达到了26.6米,乘车环境和舒适度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而随着和谐号和复兴号动车组的投入运营,北京站也迈入了高铁时代。“复兴号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50公里,能跟直升飞机相媲美,放在40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金启元说。
40年的时间里,改变的不只是技术,北京站工作车间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82年,我在运转车间当连接员。那时调车组相对简陋,更衣室、休息间的环境较差,好几个人挤在一个几平米的地方,根本转不开身。到了1995年,北京站把调车组整个装修一遍,解决了这些问题。2004年3月,我回到运转车间任书记,我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就是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经过系列翻修,现在的调车组车间里,浴室、更衣室、厨房、食堂一应俱全。工作环境改善了,员工自然就觉得温馨,工作起来自然也就更加有劲儿。”金启元说,现在的转运车间可是北京站的“香饽饽”,是榜样、是标杆,很多人都慕名来参观学习。
谈到铁路人的“初心”,金启元多次提到“北京站精神”,“担起责任、追求梦想、不断学习、争创最优,这是‘北京站的精神’,更是我们新老铁路人一辈子都要践行的理念。”对于金启元而言,他不仅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北京站精神”的传承人。他常常鼓励年轻员工,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工作,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才能成为新一代北京站的象征。
作为北京站里的“老人”,金启元见证着每一次革新,而他也在这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坚定了一名铁路人的责任和担当。从春运到暑运,从亚运会到奥运会,金启元和他的转运车间经历过无数大事小情。“今年是建国70周年,同时也是北京站建站60周年,在如此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更要提升服务质量,用实际行动献礼祖国,献礼北京站。”金启元面对镜头坚定地说。
北京站的列车站台。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传承
60年北京站服务理念素萍服务室的那人那事
北京站素萍服务组在众多旅客心中,既是北京站的一块金字招牌,同时也是认识了解北京站人60年来,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窗口与平台。
李素萍大姐退休后,作为大徒弟的曹燕,接过了这面旗帜,成为了素萍服务室的客运值班员。8年的时间里,她服务了成千上万名需要帮助的旅客,用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服务旅客”的初心,开创了“用心、用爱、用情”的全新服务理念,让素萍服务室在旅客中口口相传,用实际行动践行和传承着“素萍精神”。
老照片记录下北京站员工为旅客服务的瞬间。(中国网发 北京站供图)
素萍服务室每天工作十分繁忙,一早起来就有许多行动不便的旅客在此等候上车。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曹燕(右一)与田泽华(左二)、刘嘉伟在素萍服务室交接工作。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我是从师傅李素萍的手中接下了这面大旗,她教会了我如何用心为旅客服务。这是传承,更是责任。”曹燕说,“从旅客的需求出发,多一点真诚交流,多一份相互理解,这样才能成为旅客的朋友,成为旅客的贴心人。”
曹燕说,师傅的言传身教让她学到了很多。推送老人进站、照顾刚出院的病人、给几个月大的婴儿泡奶粉……“全能战士”李素萍每天上班似乎都有使不完劲头,不怕脏不怕累,对待任何人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
“记得有一年夏天,服务室来了一位重度烧伤的旅客,想回老家看病危的父亲最后一眼。师傅李素萍就让我们一对一帮盯,还为这名旅客临时搭设了屏风,以免因为服务室的人来人往导致交叉感染。她也一直忙前忙后,帮着这位旅客查询车次、座位,与当值列车长反复沟通,确保这位烧伤旅客能够顺利登上列车。”曹燕回忆说。
“师傅有腰间盘突出,腿也不好,每天看着她汗流浃背地来回跑,我真是心疼。”曹燕告诉记者,她也曾劝过师傅李素萍休息一会儿,但师傅却说,她闲不住。“师傅说,她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和天南海北的旅客在一起,把他们安全送上车,听到他们感谢的话语,再苦再累也值得。”
师傅李素萍的细致、贴心和奉献精神也感染着曹燕。她说,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要像师傅李素萍那样,成为旅客的贴心人。而这么多年来,她也一直努力学习、践行、传承着“素萍精神”,让素萍服务室这个不足40平米的地方,充满着人情味儿。
有一次,曹燕在旅客大厅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行动不便的老大爷,便邀请他去服务室里休息。开始老大爷十分抗拒,以为服务室花钱才可以进,在经过曹燕耐心的解释和劝说下,他才同意来到服务室。后来曹燕得知,这位老大爷前些年突遭脑溢血导致腿脚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便以拾荒为生。本想着坐车回家安度余生,却在北京站,在素萍服务室,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大爷对曹燕说:“像我这样的人,走在大街上不会有人关心和帮助,没想到来到了北京站,碰到了你,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真的谢谢你!”这件事让曹燕受到深深地触动,曹燕用轮椅把老人送上了车。她告诉记者,在素萍服务室,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大大小小让人感动的事情,这份工作,既平凡又伟大。
“北京站不仅仅代表着铁路的窗口,更是首都北京的窗口,而素萍服务室就是北京站服务的一个缩影。伟大的建筑承载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车站服务着伟大的人民。”曹燕相信,北京站今后将继续焕发出新的光彩,素萍服务室将会用心、用爱、用情为更多的旅客提供温暖,让他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登上火车。
>>誓言
巾帼班里的“大老爷们” 累与快乐中刷新未来
除了曹燕,素萍服务室还有两位新加入的“男战士”也备受关注。他们是红花中的两片“绿叶”,他们是素萍服务室新一代铁路人的缩影。
“小伙子,谢谢你啊!“这样的声音,28岁的田泽华和21岁的刘嘉伟每天都能听到,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作为素萍服务室中仅有的两名男生,他们承包了组内全部的体力活,在每天12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中,他们收割着快乐,在洒满阳光和汗水的成长路上,他们刷新着未来。
早上8点40分,田泽华准备好轮椅,确定好车次及停靠站台后,来到了一位刚做完心脏手术的阿姨身边,轻声跟她说:“阿姨,我来送您上车。”一路上,田泽华双手都轻捏着轮椅闸,不断安抚阿姨。在将阿姨平稳、安全地送上车后,田泽华又推着轮椅来到了另一趟列车停靠的站台,准备接回下一个需要帮助的旅客。他说,在素萍服务室这3年多的时间里,这就是他每天的工作,最多的一次他一天来回接送了80名旅客,行走步数超4万步。
田泽华推着轮椅将乘客送上由北京开往包头的列车。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我刚来北京站的时候就听说过素萍服务室,知道这是北京站的’王牌部队’,所以一直想过来学习和体验。后来听说服务室工作强度很大,每天都要给老弱病残孕乘客推送轮椅,甚至抬担架,觉得这项工作女孩干确实有点吃力,所以就主动请缨,调来素萍服务室工作,成为了巾帼班里的第一位男战士。”在讲到自己与素萍服务室的这段“情缘”时,田泽华滔滔不绝。“来了之后,体会就一个字:累。我家住得远,每次下班回家后,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睡觉。”田泽华幽默地告诉记者,他说他每天平均步数都在3万步以上,在朋友圈中长期“霸占”着微信运动榜首位置。
虽然工作很累,但田泽华说他从不后悔。他告诉记者,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旅客把他当朋友、当亲人一样对待。“能在短时间内,赢得这些旅客的信任是很难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多。有时也会听到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但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加倍对他好,他自然也把你当亲人。有几位我服务过的老乡,逢年过节还给我寄家乡特产,说怕我想家。”朴实的田泽华说到此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和田泽华一样,刘嘉伟每天也穿梭在服务室和铁路站台之间。“虽然我来素萍服务室工作时间不长,但同样收获了很多。我帮助过只身一人来北京看病的旅客,照顾过行动不便的盲人,给单亲妈妈献过爱心……旅客对我而言,就像自家人一样。”刘嘉伟的真诚,让他收获了旅客的肯定与理解。在一次次的帮扶过程中,他也在不断进步与成长。
“东方红”的钟声又一次敲响,素萍服务室的工作人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帮扶、运送任务。无论是“大师姐”曹燕,还是田泽华、刘嘉伟这样的“新生”力量,每个人都在忙碌、充实的工作中体味着冷暖真情,用微笑与真诚,在前行的路上践行着北京站铁路人永远不变的初心。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第一站台举行旅客列车开出仪式。(中国网发 北京站供图)
一辆复兴号列车途经东便门,缓缓驶入北京站。北京站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成为历史与现代连接的纽带。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从金启元、曹燕到刘嘉伟,一代又一代的北京站新老铁路人无怨无悔的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用不变的初心描画着北京站60年风雨路的壮美长卷。
据悉,今年暑运,北京站将新增2对北京至北戴河站和秦皇岛站复兴号列车,这既是复兴号列车首次在北京站开行,同时也标志着北京三大站全部迎来“复兴”新时代。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新的起点、新的征程,进入新时代的北京站,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接力奔跑中交上一份属于新时代的新答卷。
(策划/唐佳蕾 文/卫芸辉 摄/马旷 后期/马旷 编审/唐佳蕾 中国网新闻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