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是北京第多少个景点:城中第一佳山水
什刹海是北京第多少个景点:城中第一佳山水在赫赫有名的皇家苑囿之外,京郊还有不少小型的公共园林风景区:如德胜门外和内城西南角的两处太平湖、安定门外的满井、右安门外南十里的草桥、东便门外通惠河上的二闸、南郊的丰台,等等。城中的公共园林则有什刹海、泡子河、金鱼池、陶然亭等,其中最著名的非什刹海莫属。《康熙六旬万寿盛典图》中的畅春园宫门前景象。其中有以山取胜的香山静宜园,有山水俱佳的静明园、清漪园,还有人工叠山构池的畅春、圆明二园,圆明园更以其荟萃性成为“万园之园”——正如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所言:三山五园荟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着后期中国宫廷造园艺术的精华。三山五园平面示意图。三山五园有着各自不同的园林意象,它们所构成的整体则呈现出丰富博大的文化内涵。五园之中,畅春园以“朴素”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康熙的审美趣味;圆明园则包罗万有,体现出与畅春园正相反的“华丽”的气象;静宜园则以山之“雄”取胜,当然也有“见心斋”这样“
西山一带的泉水经长河汇流,由德胜门西侧的水关入城,汇为“汪洋如海”的什刹海。环什刹海一周风景若江南水乡,为古都民众最爱之景胜,环湖寺观、园林密布。作为北京诸多街市的最优美所在,什刹海有着“城中第一佳山水”的美誉。本期的京华物语就来说说什刹海。
本文选自《古都北京》,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古都北京》,王南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清代帝王不满足于对西苑三海的经营,而是着力在京城西北郊进行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营建,最终形成了西起香山、东到海淀、南临长河的一座“园林之城”。这座园林之城以皇家园林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以及万寿山清漪园(即著名的“三山五园”)为核心。
其中有以山取胜的香山静宜园,有山水俱佳的静明园、清漪园,还有人工叠山构池的畅春、圆明二园,圆明园更以其荟萃性成为“万园之园”——正如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所言:三山五园荟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着后期中国宫廷造园艺术的精华。
三山五园平面示意图。
三山五园有着各自不同的园林意象,它们所构成的整体则呈现出丰富博大的文化内涵。五园之中,畅春园以“朴素”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康熙的审美趣味;圆明园则包罗万有,体现出与畅春园正相反的“华丽”的气象;静宜园则以山之“雄”取胜,当然也有“见心斋”这样“雄中藏秀”的景致;静明园与静宜园正第三节三山五园——园林之城好形成对比,山明水秀,尤以泉胜,更多体现出“秀”的气质,当然也有宝塔的雄劲之姿;最晚建成的清漪园则是乾隆园林审美情趣的代表,其自然山水意境胜过以上诸园,为五园中之最柔媚者——乾隆所称道的“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可以见出该园“妩媚”的基本意象。可惜清末三山五园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劫掠之下受到严重破坏,完整保留至今的仅有在清漪园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颐和园——可谓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最后的杰作。
《康熙六旬万寿盛典图》中的畅春园宫门前景象。
在赫赫有名的皇家苑囿之外,京郊还有不少小型的公共园林风景区:如德胜门外和内城西南角的两处太平湖、安定门外的满井、右安门外南十里的草桥、东便门外通惠河上的二闸、南郊的丰台,等等。城中的公共园林则有什刹海、泡子河、金鱼池、陶然亭等,其中最著名的非什刹海莫属。
民国时的满井和二闸。
明代积水潭成为北京城最负盛名的风景区
什刹海元代称“积水潭”,因其水面“汪洋如海”,元人亦称之为“海子”。宋本《海子》诗有“渡桥西望似江乡”之句,足见元代海子一派水乡景致。此外由于元代积水潭为通惠河漕运之终点,于是又是一派舳舻蔽水、万桅千帆的繁华气象,成为元大都的商业中心所在。
明代积水潭不再是漕运码头,成为北京城最负盛名的风景区,并且以今什刹海西海四周最为繁盛——今之西海,明代有积水潭、水关、海子、北湖、净业湖、莲花池、什刹海等名,大量寺观、名园纷纷荟萃于此,为京城游赏之最佳去处。沿岸布置的寺观、园墅可以方便自如地引水造景,又可以巧妙地“借”园外之景;而积水潭的游人也能够尽阅周围寺观亭馆景致,可谓是互为因借、相得益彰。《帝京景物略》载:
水一道入关,而方广即三四里,其深矣,鱼之,其浅矣,莲之,菱芡之,即不莲且菱也,水则自蒲苇之,水之才也。北水多卤,而关以入者甘,水鸟盛集焉。沿水而刹者、墅者、亭者,因水也,水亦因之。梵各钟磬,亭墅各声歌,而致乃在遥见遥闻,隔水相赏。立净业寺门,目存水南。坐太师圃、晾马厂、镜园、莲花庵、刘茂才园,目存水北。东望之,方园也,宜夕。西望之,漫园、湜园、杨园、王园也,望西山,宜朝。深深之太平庵、虾菜亭、莲花社,远远之金刚寺、兴德寺,或辞众眺,或谢群游矣。
可见积水潭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不同的寺观林园景胜:著名的私家园林有定国公园、英国公园等,寺观有净业寺、三圣庵、什刹海、火神庙、镇水观音庵等等,明清以至近代为之吟咏的文人骚客不计其数。此外,由于永乐帝“靖难之变”的功臣之中以江南人士居多,因而朱棣赏赐他们大型宅第于积水潭周围,并将德胜桥以东即今之什刹海前海、后海皆辟为稻田,遣南人耕种,以慰官员们的“思乡之情”——《帝京景物略》载“(积水潭)东岸有桥,曰海子桥,曰月桥,曰三座桥。桥南北之稻田,倍于关东南之水面”。当时后海东岸有龙华寺,“寺门稻田千亩,南客秋思其乡者,数来过,闻稻香”。可见明朝时今之前海、后海为广阔的稻田,一派田园风光。
积水潭的最佳景致为银锭观山
积水潭的最佳景致为银锭观山,明代在积水潭建了德胜桥与银锭桥,将元代连成一体的海子一分为三,即成为清代及后世所谓的什刹海西海、后海、前海。德胜桥与银锭桥也随即成为什刹海中重要的景观与观景之所。其中造型小巧玲珑的银锭桥以“银锭观山”之景而声名远播,成为京城一大名胜。
银锭桥。
明代大学士李东阳一次游积水潭慈恩寺后登银锭桥观西山,吟成《慈恩寺偶成》一诗曰:
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
何日梦魂忘此地,旧时风景属谁家。
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树秋深尚带花。
犹有可人招不得,诗成须更向渠夸。
从此“城中第一佳山水”即成为“银锭观山”的代称——《燕都游览志》称“此城中水际看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沧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
可见银锭桥由于位居前、后海之间,左右逢源,又是这片浩阔水田的核心交汇点,因而观北、西、南三面之景尽皆一览无余并有田园水色增趣。可以想见桥头遥望,远处西山延亘,近处城垣巍峨,加之湖水、稻田衬托下的民舍寺观——如一幅巨型长卷,必定美不胜收。正如清代吴岩《沿银锭河堤作》诗句所咏:“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衔落日,碧峰如障水亭孤。”如果说积水潭、什刹海一带风光是明北京最富于诗情画意的长卷,那么“银锭观山”则是其间画龙点睛之笔,北京城的山水意境在此得到一次升华。
有趣的是,虽然由官方“钦点”的“燕京八景”并没有“银锭观山”一景,但是由于这道美景深入人心,民间总把它列入八景之中,或者称之为“燕京小八景”之一。令人痛惜的是,随着北京城市的现代建设尤其是什刹海西北方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群拔地而起,银锭观山的视野逐渐被“混凝土森林”封锁起来,加之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西山早已淡出了什刹海游人的视线;纵使“天朗气清”的时节,西山的轮廓也只能在高楼大厦的缝隙中偶然浮现——正如歌谣《钟鼓楼》中唱的:银锭桥再也望不清,望不清那西山……
就全北京城而言,虽然规划布局的核心意匠是在中轴线、皇城之主体建筑群及其苑囿坛庙;然而若论山水之佳韵、自然之野趣,则明北京积水潭堪为京城之冠。明北京积水潭、什刹海一带以德胜桥为界,西岸为园林景色,东岸为田园风光,这与一墙之隔的巍峨皇城、锦绣御苑真是大异其趣,倒是与千千万万阡陌胡同、合院民居共同构成了帝京的另一番面貌,从而大大丰富了明北京的城市意蕴。
什刹海、积水潭风光独以优美取胜
如果说北京城中轴线建筑群以壮美见长,皇家御苑为优美中附带壮美,那么什刹海、积水潭风光则独以优美取胜。明代“公安派”散文大家袁宏道的《游北城临水诸寺,至德胜桥水轩》一诗描写环湖景色最为精彩:
西山去城三十里,紫巘青逻见湖底。一泓寒水半庭莎,赚得白云到城里。茭叶浓浓遮雉朵,野客登堂如登舸。稻花水渍御池香,槐风阵阵宫云凉。一番热雨蹙波沸,穿檐扑屋生荷气。乍时泼墨乍清澄,云容闪烁螭蛟戏。帘波斜带水条烟,北窗雨后蔓清圆。兑将数斗薏仁酒,赁取山光不用钱。
及至清朝,什刹海一带的稻田逐渐变为满植荷花的水面,园林气息更加浓郁。清末民国时期,什刹海不但保持着十里荷香的水乡景致,并且再次成为北京内城的著名商业中心之一:湖畔有著名酒楼天香楼、会贤堂、庆云楼、一曲湖楼等,一曲湖楼更被称为“都中酒楼第一家”。前海西堤上则兴起了热闹非常的“荷花市场”,成为市民夏日消暑的最佳去处——这个两面临水的长堤形露天市场,成为北京诸多街市中最优美的所在。
民国时期的什刹海与钟鼓楼。
如今荷花市场改建成为北京最有名的酒吧街,而环什刹海前、后海也陆续开设了大量酒吧、餐馆、茶社,使得什刹海成为京城最著名的“夜生活”之所。古老的什刹海成为新的时尚之地,也是外地乃至国外游客最喜爱流连的娱乐场所之一——然则热闹是热闹非常,但什刹海作为城市山林的宁静气氛也受到强烈冲击。
种类如此丰富的园林最终形成了城市与自然完美交融的图景——郑正铎描绘了民国时期登上景山所见到的情景:
千家万户则全都隐藏在万绿丛中,看不见一片瓦,一屋顶,仿佛全城便是一片绿色的海。不到这里,你无论如何不会想象得到北平城内的树木是如何的繁密;大家小户,那一家天井不有些绿色呢。
以下援引老舍和林语堂笔下北京城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经典城市意象作为对古都北京山水园林的这番礼赞的结束。老舍在《想北平》中写道: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曾有这样热情洋溢的描绘:
在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却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城市生活极高度之舒适与园林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千真万确,北京的自然就美,城内点缀着湖泊公园,城外环绕着清澈的玉泉河,远处有紫色的西山耸立于云端。天空的颜色也功劳不小。天空若不是那么晶莹深蓝,玉泉河的水就不会那么清澈碧绿,西山的山腰就不会有那么浓艳的淡紫。
作者/王南
摘编/安也
编辑/袁春希
导语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