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邓科导演作品评分:专访导演邓科赘婿之后

邓科导演作品评分:专访导演邓科赘婿之后乏味的写作工作,必须成为你的第二天性,如果你坐下来静静地写一天,至少能写2到3页,即使这挺费劲,如果坚持下去,最终就能写出上百页。我告诉我的副导演们,无论如何要写到最后,直至取得了某种成果。被誉为日本电影天皇的黑泽明晚年在纪录片《黑泽明的电影人生》中说过这样的话:对那些常来敲我门渴望当导演的人,我最想强调的是,今天拍部电影要花很多钱,成为导演也是困难的,你必须学习并经历各种事,才能成为导演,这不是那么容易就实现的。但如果你真想拍电影,那就去写剧本,你只需要纸和铅笔,只有通过写剧本,你才能知悉电影结构上的细节,和电影的本质。邓科出道很早,上大学期间就参加各种影像节、社会实践,拿了很多奖,也早早就赚到点钱组建了自己的小团队,从短片到电影、电视剧,一部接一部拍到现在。而真正拥有对项目的选择权却并不早,邓科坦言,是从《赘婿》之后才有更多项目自己找上门来。“最早的时候没有人给你剧本,那就把自己逼成编

邓科导演作品评分:专访导演邓科赘婿之后(1)

作者 张晓迪

跟邓科导演的采访约了很长时间,因为《赘婿》之后他一直在闭关中。《赘婿》爆火让邓科成为更加炙手可热的青年导演,但他并没有选择马不停蹄的乘胜追击,反而推掉各种邀约,闭关了半年,连续工作这么久,需要阶段性的松驰一下,再去积累积累,充充电。

采访中,谈到《赘婿》邓科说其实这样的成绩他并不意外,因为他清楚自己是怎么一点一点走过来的,而且,“整个导演生涯还是很长的,不急于一时。”

没人给你剧本,那就把自己逼成编剧

邓科出道很早,上大学期间就参加各种影像节、社会实践,拿了很多奖,也早早就赚到点钱组建了自己的小团队,从短片到电影、电视剧,一部接一部拍到现在。而真正拥有对项目的选择权却并不早,邓科坦言,是从《赘婿》之后才有更多项目自己找上门来。

邓科导演作品评分:专访导演邓科赘婿之后(2)

“最早的时候没有人给你剧本,那就把自己逼成编剧。”直到现在邓科说自己还是半个编剧,相当一部分的工作是阅读,跟编剧开会,“如果没人拦着,我很愿意去做这个工作,这是早年养成的习惯,不过现在会尽量控制自己,不去写细节的每一场戏,但可能大纲阶段还是会写得很嗨。”

没人给你机会的时候,自己创造机会也要上。

被誉为日本电影天皇的黑泽明晚年在纪录片《黑泽明的电影人生》中说过这样的话:对那些常来敲我门渴望当导演的人,我最想强调的是,今天拍部电影要花很多钱,成为导演也是困难的,你必须学习并经历各种事,才能成为导演,这不是那么容易就实现的。但如果你真想拍电影,那就去写剧本,你只需要纸和铅笔,只有通过写剧本,你才能知悉电影结构上的细节,和电影的本质。

乏味的写作工作,必须成为你的第二天性,如果你坐下来静静地写一天,至少能写2到3页,即使这挺费劲,如果坚持下去,最终就能写出上百页。我告诉我的副导演们,无论如何要写到最后,直至取得了某种成果。

邓科导演作品评分:专访导演邓科赘婿之后(3)

黑泽明说过的话,是邓科入行十余年走过的路,如今在他自己的公司,他也用同样的方式要求团队的导演们。

可当更多机会来敲门时,邓科却又足够冷静,选择沉下心来去闭关沉淀,他说,“这对我来说其实不是一炮而红、一朝致富的感觉,我的心态没有发生很大的漂浮,《赘婿》达到这个效果对我来说并不意外,因为我在前面已经拍了十多部剧了,我很清楚我的制作经验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我是一点一点走过来的。”

邓科笑说,“可能之前的工作没有被那么多观众看到,其实我有幸拍的第一部剧(《我的奇妙男友》)就播得还不错,所以其实那时候面对的冲击和诱惑比现在更大。”

邓科导演作品评分:专访导演邓科赘婿之后(4)

现在邓科已经是一名“老兵”了,能够以成熟和自然的心态来面对导演这项工作,它所带来的不再是一段时间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而是和千万种工作一样,要用一辈子去做的职业。

导演和演员是相辅相成的

不是凌驾于演员之上

作为一名青年导演,邓科经历过初出茅庐时与成熟演员合作的过程,经历过与演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也在日渐成熟后跟更年轻一辈合作,如何与演员相处,邓科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心得。

“刚入行的时候可能听到一种概念说导演大于演员,导演要去驾驭演员才能让人信服,但慢慢我发觉不应该完全是这样的。”邓科说,“客观来讲,导演也只是剧组的工种之一,他的工作决定他需要比大家更有一个全局观,仅此而已,你不能因为这个全局观就认为自己比别人高半级。”

在邓科看来,导演和演员之间因为艺术见解产生分歧是没问题的,但想从职位上、经验上去控制别人,凌驾于演员之上,是不对的,“我会避免这种状态产生,这是我很早之前就给自己的一个定位。”邓科认为导演、演员以及剧组各个工种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服务的,你服务于我,我也服务于你,共同的目标都是把一部戏拍好。

邓科导演作品评分:专访导演邓科赘婿之后(5)

邓科自然是沟通能力和情商都还不错的人,在跟演员相处的过程当中没有什么障碍,他更能够放下导演的所谓身份跟演员打成一片,在现场非常保护演员的情绪,“演员很脆弱,他需要站在聚光灯下毫无保留的表达,如果你的态度让他感觉不安全的话,再好的演员都可能下意识把自己包裹起来,回到自己的舒适区,那怎么得到你需要的表演呢?”

拍摄《旗袍美探》时,邓科便跟马伊琍无障碍沟通,他坦言马伊琍的人生阅历是自己这个年纪无法逾越的,这是他要吸收和尊重的,而自己则在导演的专业和技能方面发挥优势,这让马伊琍愿意去尝试以前不曾有过的表演方式,展现出俏皮、小女人的一面,塑造了一位独具风格的苏雯丽小姐。

邓科导演作品评分:专访导演邓科赘婿之后(6)

最享受搞创作的过程

现在邓科的团队日益壮大,也签了更多编剧、导演,他把运营的部分交给合伙人去管理,自己还是负责最喜欢也最擅长的创作部分。

在他看来管理这样的团队再简单、再传统不过,“就是一群臭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邓科说,“你靠商业模式、制度是捆不住搞创作的人的,一定是有这么个东西,比如一个剧本,大家一聊就能聊嗨了。”

邓科导演作品评分:专访导演邓科赘婿之后(7)

在他看来其实这个行业的运营也并不复杂,就是做一个商品,找到平台谈一个价格,“尤其是网络剧,真的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好好搞创作。”

当然这个创作不是闷头创作,一味想要自我表达很容易让人钻进牛角尖,邓科会劝导自己的导演适当学会妥协,要在基础的物质保障之上去创作,否则最后恐怕落的一事无成。

邓科始终坚持导演作为一个技术工种,一定不能在自己还没练习好的时候拿着投资人的钱去拍自己想拍的晦涩题材,结果投资人亏了,自己也郁郁不得志,进入死循环的过程。

邓科导演作品评分:专访导演邓科赘婿之后(8)

面对当下短视频、碎片化对影视的冲击,邓科坦言自己曾经尝试把一些短视频软件删掉,但过段时间不知不觉这些软件又“自己回来了”,他说,“我觉得没办法拒绝的,可能就是时代的一个导向,当年网络游戏刚出来的时候,我们也没办法拒绝,那就适度去接受它。现在短视频已经深入到我们长视频的创作中了,你如果不懂它,就不知道年轻人的兴趣点在哪儿,就像一些网络梗,你用不好它,可能是没有真正get到它的核心是什么,只是看到它的表皮,那就难怪引起大家反感。”

拒绝不能让你更好,那就去认识它、拥抱它,再让它为自己所用,这大概也是邓科的一种人生和艺术哲学。

对话导演邓科

《影视圈》:选择项目的标准是什么?

邓科: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我能不能看进去,看得时候能够跟它产生互动,脑海里形成一些画面,并且我一直想往下看,至于市场上什么题材热门,我觉得倒是没有太大意义。

《影视圈》:每次选的演员都很符合角色,是怎么进行选角的?

邓科:比如万鹏,当时拍《人不彪悍枉少年》的时候她还是一个纯新人,她演得很好,后面几部戏也一直合作。我倒觉得不是我给了她机会,而是她正好遇上那部戏,是那部戏选了她,我只是做了一个公正的判断。

李安导演也说过演员选对了你的戏就成功了50%,选对演员之后,我告诉他一个表演的思路,然后不会预设结果。

《影视圈》:《旗袍美探》《赘婿》都是改编作品,一个改编自澳剧《费雪小姐探案集》,一个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你对改编作品有什么看法?

邓科:相对来说它有一个基础在那儿吧,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我们现在虽然行业很大,但还是蛮缺专业人才的,我经常跟朋友说,有没有好编剧推荐一下?其实市场是大量缺这些专业人才的,包括演员,我们有时候一部戏找演员要找好久,在这个阶段下,我们确实需要专业人才的沉淀。

现在对于网剧来说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市场需要先把量冲上去,然后再有质变,接下来会慢慢有自己的风格和原创能力。我们可能也是在早期拍了大量的微电影、广告、短剧之后才有了现在的风格。

《影视圈》:相对来说,把国外的经典影视剧拿过来本土化更难,还是把我们现有的IP或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更难?

邓科:各有优点,各有难点。比如《旗袍美探》改的是《费雪小姐探案集》,其实它的很多优点我们没有拿过来,它有点像女版的《007》,也有很多香艳的视觉刺激,但我们没有办法移植过来。所以当时我们跟马伊琍老师寻找了一种比较戏剧、有趣的表演方式去解构它,让这部剧变得更轻松幽默。你看这就是它的一个优点和缺点。

《影视圈》:怎么看我们的本土影视剧作品“走出去”的问题?

邓科:我觉得还是要回归到内容上、品质上去,到了该走出去的时候,自然就走出去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