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铜牛的来历简介:颐和园镇水铜牛
颐和园铜牛的来历简介:颐和园镇水铜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耗巨资治理淮河,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70年治淮总投入高达9241亿元。 游颐和园,行至“铜牛”景点,想想古往今来因漫天洪水,被迫流离失所的灾民,相信会别有一番感慨!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有一只铸造于1755年的铜牛,是清乾隆皇帝仿效大禹治水时铸铁牛镇水的典故而造。
在中国,“大禹治水”可谓妇孺皆知,此故事告知我们,早在远古时期,为了安居乐业,先民就开始与水患相抗争。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言:“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铸铁牛沉入水底,是对肆虐洪水的一种震慑。传说大禹每治理好一处,就铸造一只铁牛沉入水底。
历朝历代,治理洪涝灾害都是一项重要任务,朝廷每年都要拨巨款,调遣民力,开挖,疏浚河道。
《史记·滑稽列传》有一个选入小学课本的故事:《西门豹治邺》,其中有描述“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将计就计,教训了乡官,巫婆,故事精彩,大快人心。从文中描述,也可以看出百姓对于水患的恐惧,如没有以往屡次洪水吞没家园的惨痛经历,“河伯娶亲”的闹剧,恐怕也不会衍生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耗巨资治理淮河,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70年治淮总投入高达9241亿元。
游颐和园,行至“铜牛”景点,想想古往今来因漫天洪水,被迫流离失所的灾民,相信会别有一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