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邻避效应,邻避效应如何破解
防止邻避效应,邻避效应如何破解而打消公众的疑虑,需要一个上下充分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换句话说,公共决策不但要考虑到目的正当性,也应该顾及公众的感受,通过顺畅的沟通和信息的公开来取得理解与支持。其实,邻避效应本质上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权利意识的提升,这种情况难以避免。公众有此类心情也是人之常情。就是这座紧挨着居民楼的二层建筑被规划为垃圾站。规划建设的垃圾站用地与居民楼最近只有八九米。其实,不仅本次报道中的垃圾站,还有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在建设过程中都面临一个问题:尽管这些都是服务于区域内广大民众的、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但由于居民担心这些设施对身体健康、居住环境、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往往会产生“建设可以,但别挨着我家建”“凭什么由我们承担应该整个区域承担的后果”的心理,甚至采取强烈的、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行为,这就是邻避效应。
相关报道
听说八九米外要建12米高的垃圾站,顺四条37号院居民急了
垃圾站真的这么可怕吗
“垃圾站是要建设,但不能紧挨着我家门口,移到别处去建不行吗?”规划师对垃圾站选址的技术指标等做出解释、澄清误会后,居民的反对声音却依然很高。本次报道的顺四条37号院旁边规划垃圾站的问题,就是邻避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
就是这座紧挨着居民楼的二层建筑被规划为垃圾站。
规划建设的垃圾站用地与居民楼最近只有八九米。
其实,不仅本次报道中的垃圾站,还有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在建设过程中都面临一个问题:尽管这些都是服务于区域内广大民众的、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但由于居民担心这些设施对身体健康、居住环境、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往往会产生“建设可以,但别挨着我家建”“凭什么由我们承担应该整个区域承担的后果”的心理,甚至采取强烈的、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行为,这就是邻避效应。
其实,邻避效应本质上是理性经济人与非理性社会人纠结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权利意识的提升,这种情况难以避免。公众有此类心情也是人之常情。
而打消公众的疑虑,需要一个上下充分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换句话说,公共决策不但要考虑到目的正当性,也应该顾及公众的感受,通过顺畅的沟通和信息的公开来取得理解与支持。
此次本报持续关注顺四条37号院垃圾站的规划建设,并尝试推动问题解决,正是在努力寻求一种破解邻避效应的可行方案。在本报推动下,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与居民坐在一起,面对面诚恳地交流沟通,经过工作人员的充分解释,居民们明白了垃圾站建设的必要性,消除了对立情绪;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通过沟通,听取了最真实的意见,提高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仅寻求“正确解”,更寻求“最优解”,真正做到化解矛盾、推动工作,既让居民满意,又落实了垃圾站的建设。
规划垃圾站选址的对面有一座幼儿园。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案例还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关系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别再只是政府部门大包大揽,而要让涉及的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进来,多元共治,形成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如果让居民扮演旁观者角色,通常他会是一个批评者,但如果他成为了参与者,就可以转换成监督者或建设者,“邻避效应”也在大家的有效参与中顺畅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