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拟行路难,一首诗能用几千年不过时
古诗赏析拟行路难,一首诗能用几千年不过时
一首非常棒的诗,名气和出场率不高,因为不适合小孩子。学生时代肯定难以真正理解作者表达的情绪,也没有亲身体会到世事起伏和命运的鞭笞,一辈子不过是与社会和命运抗争。内心的反复挣扎,动摇和坚定,在这一首诗里刻画的非常深刻有力。 咱们现在与几千年的诗人共鸣于此,毫无进步,不知道是不是悲哀。
原因也非常简单:心非木石岂无感?
这首诗不仅充满思想和感情,写的也很突出。老早老早的古文都晦涩难懂,这首诗不用查就明白意思了,并且感同身受,心灵相通。没有华丽的词藻加技巧,也没有畏惧和掩饰,怕君王怪罪,一点不委婉。所以,“真实”,可以看看大多数诗人写遭遇都是什么套路呢。先要夸一下从前,借古喻今,好言相劝,再借物喻人,说明自己怀才不遇。最后展望一下未来,或者喝酒做梦吧。说那么多太啰嗦了,我就直截了当告诉你,我是个人,正直的人,心非木石,我做不了伤天害理的事。但我也是个没权力的普通人,只能气的跺脚了。但绝不同流合污,我写出这个诗,还能指望领导喜欢我吗?
“踯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í zhú”,意思是以足击地,顿足;徘徊不进貌。
鲍照(414—466),字明远。南朝宋著名诗人。与谢灵运并为当时诗坛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