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见死不救自己的孩子犯罪(父母将孩子送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见死不救自己的孩子犯罪(父母将孩子送上犯罪的道路)我可能说话有点尖酸,我对别人不会这样,因为我想让我儿子好,一针见血地扎到要害,他可能是很刺痛的。自己说了命令性的东西,你该干啥干啥,我也没给他去说什么理由。如果说,双李犯罪是“父母对孩子没有规矩的爱”的后果,那么药家鑫杀人则是“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的管教”而导致的悲剧。药家鑫死后,其父亲开过一个微博,写着: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2013年3月7日晚,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因涉嫌轮奸被依法批捕。最终法院以强奸罪判处被告人李天一有期徒刑10年。而早在2011年,新闻就报道过李天一的打人事件。15岁的李天一,无证驾驶宝马车,还暴打一对夫妇,无视对方的求饶和5岁孩子的哭喊,还很嚣张的说:“谁敢打110!”
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开着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他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这位父亲是河北保定市公安分局副局长的年轻人,最终被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
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意外撞倒一个女人。因恐被害人记住车牌号找其麻烦,拿随身携带的尖刀在她的胸腹部连刺六刀,导致其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2011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
李天一打人、李启铭开车撞人后,都口出狂言,态度骄横跋扈。从他们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对法律和规则的藐视。这背后的原因是:没有原则地满足,让孩子习惯于接受父母的溺爱。孩子的欲望会随长大而增加,直到有一天,父母也无法为孩子埋单。
如果说,双李犯罪是“父母对孩子没有规矩的爱”的后果,那么药家鑫杀人则是“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的管教”而导致的悲剧。
药家鑫死后,其父亲开过一个微博,写着:
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自己说了命令性的东西,你该干啥干啥,我也没给他去说什么理由。
我可能说话有点尖酸,我对别人不会这样,因为我想让我儿子好,一针见血地扎到要害,他可能是很刺痛的。
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鼓励过儿子,他非常热衷干的事我都会打击他,我就是不让你过热,我就想浇点凉水,不要那么过激。
面对父亲的严厉管教,儿子并不反抗,而孩子是什么感受,父亲并不了解。药家鑫在庭审时说:“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觉得别人都很快乐,我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他对同学说过:“我心理可能有些扭曲了。”
相信朋友们都听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在孩子的教育上,也需要规矩。但是,像药家鑫的父母也有给孩子做规矩,为什么却最终吞下了“儿子犯罪判死刑”的苦果?父母到底要如何做规矩,才能教育好孩子?
我们不妨看看《规矩和爱》一书。本书将会帮助父母理解规矩和爱的关系,引导父母在规矩和爱中教育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书的作者王涛,是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和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教育系终身教授。他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在美开设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从2005年开始,他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培训超过5万名父母。他反思了自己的受教育模式,根据西方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探索了规矩和爱如何在中国文化中得以融合,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写成了本书。
家庭教育中需要规矩和爱的融合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从业人数最多的岗位。它不仅重要,而且对专业要求也很高。然而,无证上岗的父母比比皆是。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先学做父母,然后再去教育孩子。为人父母这个岗位无人能替代,为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要重新成长。
我们先来了解为人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也是父母给孩子做规矩前,首先要遵守的规矩。
不占有原则:你可以爱孩子、教育他,但不能占有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它们受父母的影响,但是不属于父母。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灵魂,即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情商先于智商原则:一个人的成功至少70%归于情商,不到30%归于智商。若是我们让孩子从小发展健康的情感模式,他们长大了不仅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还能自然从容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共同成长原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这需要父母在理念、行为、知识三个方面都得到更新。
规矩和爱统一原则:教育的核心就是处理好规矩和爱的关系。我们想象一下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若把规矩和爱当做阴阳二极,可以看到两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这就意味着规矩和爱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规矩和爱之间的关系是,爱是规矩的根源,规矩是爱的保障。 成功的教育是规矩和爱的统一,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说到这,你是否急着想知道怎样在家庭教育中融合规矩和爱?
别急,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回想父亲做规矩的细节,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首先,父亲要孩子做的,他首先做到。例如:要求孩子起得早、穿着朴素,不要贪小便宜,自己就一直如此。这样做规矩就有力量,有底气。
其次,平时的家庭氛围就为做规矩作了铺垫。由于对父亲的敬畏,孩子从小知道规矩的严肃认真。
再次,父亲虽严厉,但不是一成不变。例如:当父亲感到青春期的作者和母亲的冲突日益加剧时,他不是一味地做规矩,而是决定让孩子去住校。这个决定让作者学会了从他律到自律的人生转变。
最后,虽然有经济条件,但父亲对孩子生活严格要求,不让孩子的虚荣心膨胀。他的规矩克制了孩子的虚荣心,同时他对穷困学生的慷慨,也让孩子树立了好的金钱观。
作者指出,父亲做规矩,是严厉中带着爱。但在他小的时候是不能体会到的。这是中国传统父亲的一个问题:他们的爱太深沉,太含蓄,以至于做子女的成长太沉重。这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感受不到爱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阴影。药家鑫的父亲就是对孩子太过严厉,从来没有表达对儿子的爱,致使药家鑫长期缺爱,心理恐惧,精神残缺。
所以,我们为人父母,是否自己认为是凭着爱做规矩就够了?让孩子在过程中能感受到爱会不会更重要呢?
怎样在家庭教育中融合规矩和爱
作者告诉我们,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李天一、李启铭就是对父母毫无敬畏,对规矩和法律毫无敬畏感。由于缺乏敬畏,所谓的自由早就成了捆绑,最终他们也因此失去了自由。拥有特权的和名人父母,更需要敬畏规矩和法律,更要给孩子做好规矩。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敬畏父母。但是父母不要把这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因着孩子对自己的敬畏,最后把孩子带入对规矩的敬畏。要完成这个神圣使命,我们首先要敬畏规矩,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榜样。
在培养孩子的敬畏感方面,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
做规矩需要树立权威。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很多父亲都是用自己的少言慎言,和孩子保持距离,树立权威。并非少言寡语就一定能树立权威,真正的权威还需要按理办事,就像孔子所说的“言必有中”,一说出来就击中要害。而现在很多的父亲对孩子过度亲热,以至于没有任何做规矩的权威。当然,有理性的慈父同样可以让孩子敬畏规矩,关键在于父母自己的内心有没有一颗真正的敬畏之心。
做规矩不能随便。除了平时的言行举止不能轻慢,父母在做规矩时的心态和准备都不能随便。
下面以孩子不好好吃饭为例说明如何做规矩。当孩子已经形成不好好吃饭的习惯,我们不能匆匆上阵和孩子交锋。若我们匆匆开始,草草了之,非但这个规矩不能做好,反而会影响做规矩的权威。
在开始做规矩之前,我们要做很多准备。
首先,要好好分析为什么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应该怎样解决。孩子不好好吃饭,多半是因为进食不定时,特别是零食随手可得。最好的办法是:饿他。
其次,如果做规矩的人不止一个,我们要得到其他大人的支持,特别是老人。
其次,要把所有的零食都处理掉。
另外,要考虑做规矩的一些细节,例如:怎样把规矩给孩子讲清楚,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后,当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时,一方面要理性地肯定,另一方面心里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做规矩需要惩罚。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中国的教育专家或父母提倡“教育孩子,不惩罚”。可作者认为,惩罚是规矩的底线,就如惩罚是法律功能的基本保障。只有惩罚,才能让人懂得敬畏。就如那个撞人还高喊“我爸是李刚”的家伙,如果不是经历六年有期徒刑,又怎能会真正敬畏法律!
即使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也不是一味地禁止家长体罚。在英语的谚语中就有一句:Spare the rod spoil the kid。翻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把棍子放起来不用了,你就把孩子宠坏了。
在惩罚的问题上,现代中国父母最纠结的一个疑难是能不能打孩子。
在《圣经》中,提到要用“杖打”来体罚孩子。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也有一根用来打孩子的杖,叫家法。
中文的“家法”一词很明确地表达了这根杖是象征着规矩,象征着法。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家法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家法是专物专用的,这样是为了体现它的神圣。其次,家法常常固定放在一个醒目的位置。其目的是要孩子,每看到一次,就受一次警示,直到最后内心产生这样的一根无形的杖,而实现自律。
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孩子触犯了规矩,可以打,也应该打。李双江在李天一打人事件后,曾公开道歉,并说:“孩子是国家的,不舍得打,还没有打,就留下了眼泪。要不我拿棍子给你们,你们打我吧!”这种“儿子犯错,老子认错”、“儿子闯祸,爸爸受过”的心态和教育方式,让孩子一错再错,最后酿成大错。
但是打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却很高。
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在现实中,我们很想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不能打的时候,因为我们有愤怒。而我们愤怒过后不想打孩子的时候,却是应该打的时候,因为规矩不能随便拿掉。
打孩子不能用手,而要用杖。杖打传达的是,孩子挨打是触犯了规矩,而不是父母要打他。通过杖打是要建立孩子对规矩的敬畏,而不是对父母的惧怕。
打孩子之前需要用语言交流。打孩子之前,父母要用语言清楚地告诉他,为什么要打,打几下。父母要控制情绪,言简意赅,但是态度要坚决。
打孩子需要有爱。父母要在做规矩的过程中,要真正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好的,相信通过以上内容,爸爸妈妈们对如何在做规矩中培养孩子的敬畏感,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如何做规矩。
1、做规矩要从孩子出生开始。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觉得孩子还小,一直没有给他做规矩。而等你意识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越来越严重时,再去跟他做规矩,会发现十分困难,甚至屡屡受挫。所以,能否做好人生的第一个规矩,不仅对宝宝的成长很重要,而且也会影响到父母今后给孩子做规矩的意识和信心。
2、有效的规矩一定是一致的规矩。
首先是同一教育者之内(即父亲或母亲自身)的一致性。把重要的规矩写下来。如果孩子这方面做得好,也不要忘记表扬。做规矩的关键之一在于家长能不能先控制自己,情绪会大大降低我们对事物性质的判断能力。所以,如果规矩随着情绪来,就不一致。对不同的孩子要有公平的规矩。对于有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作者提醒父母两件事:帮助老大顺利完成由独生子女到非独生子女的过渡;当孩子大一点后,要公平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
在不同教育者(即父亲、母亲和老人)之间的一致性方面,作者强调了两条原则。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绝不能替代亲子教育。所以,老人和父母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当做规矩有了不一致时,要举行家庭会议。如果相互不能说服对方,老人还是要服从父母的决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不能参与会议。
父母之间规矩的一致性,关键是怎样搭配,怎样包容。一个家庭里不能有许多“头”,必须由一个人负最后的责任。作者认为丈夫是家庭的头,丈夫一方面要带着敬畏,承担起领导的神圣责任;另一方面,要尽力爱护妻子。现在很多中国家庭的搭配变成了严母慈父,这样会造成做规矩时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另外,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的规矩。不然,父母之间很容易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这样的不一致会损害父母以后做规矩时的权威。夫妻两人可以一起参加一些有关的父母培训班。有时候夫妻很难说服对方,如果有专家的介入,往往能促进交流,达到规矩的一致。
3、做规矩需要爱。
作者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朋友10岁的女儿,把一块西瓜皮从阳台往下扔,结果砸到了停放在下面的小汽车上,并把小汽车的挡风玻璃砸坏了。小汽车的车主在大楼的电梯贴了告示,请砸坏玻璃的人跟他联系,并标明了自家门牌号。
父亲看见告示,问女儿:“是不是你扔的西瓜皮?”当女儿承认后,他陪着女儿去车主的家,说了一句简单却体现父爱的话:“对不起,西瓜皮是我的女儿扔的。”设想一下,如果他说“西瓜皮是她扔的”,用的是第三人称“她”,就一下子把孩子从自己的身边推开了,似乎是说此时与我无关。
在气氛缓和后,父亲坚持要女儿向车主道歉,女儿没有太多挣扎就道了歉。之后回到家,父亲把赔款交给女儿,让她送过去并再次道歉。
这是一次非常出色的做规矩,因为这是带有爱的规矩。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在规矩中体现爱。首先,父母要克制情绪和孩子理性地交流。其次,感受孩子的感受,体谅他能承担责任的多少,所给的惩罚应该是孩子可以承受的。最后,把孩子的错误当做自己的教育失职,在孩子面前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
结合规矩和爱去培养孩子的情商。
情商的发展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一个孩子怎样感受和管理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感受及管理。所以,要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父母自己先要提高自己的情商。
规矩和爱相结合是培养孩子情商的保障和有效手段。规矩和爱能成就孩子未来的幸福,因为规矩和爱能让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环境,并朝着积极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
情商由五项要素组成: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人际交往技能。下面就针对每一项情商的要素,提出培养孩子情商的建议:
1、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呢?
结合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别人。上面已经阐述做规矩的原理和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2、怎样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用自己的理性引导孩子的情绪。年幼的孩子往往是把情绪用行为发泄出来,作为父母要帮助他们把情绪说出来。例如看到孩子哭泣时,可以抱着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伤心,对吗?”
用延缓满足培养孩子克制和等待的能力。延缓训练的原则是合理、自然、循序渐进。孩子有些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可以等一会儿再满足他。孩子在等待的时候,还可以问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如“你喜欢恐龙吗?”,这样的等待就自然。最后要夸奖孩子能够等待。制定规矩也是训练延缓满足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事先有明确的规矩,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延缓满足。
3、怎样帮助孩子找到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
一个内在明确的动机,不仅能帮我们发现一个明确的目标,还能让我们能战胜挫折,实现目标。作为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意识到这个目标的存在,还要从三方面帮助孩子去接近并找到它。第一,用规矩和爱发展孩子的兴趣;第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第三,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4、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对孩子的同理心训练,一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可以从三个途径去培养: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聆听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换位思考。
5、怎样培养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
父母对孩子交往合作能力的早期训练,需要遵守难度上的循序渐进和环境的自然因素两个基本原则。可以通过游戏、处理与别人的纠纷、集体性的体育项目中来培养。
简单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而教育的核心是规矩和爱;要在家庭教育中融合规矩和爱,首先父母和孩子对规矩要有敬畏之心,然后从孩子出生开始,带着爱去做规矩;最后分享了如何结合规矩和爱去培养孩子的情商。
父母的教育里,藏着孩子的人生。我们今天用怎样的规矩去教育孩子,就会影响到我们给身后的世界留下一个怎样的人,进而影响到身后的世界。规矩和爱所成就的不仅是一个孩子,也是一个未来的世界。
对孩子的管教,是父母一生的修行。只要我们意识到教育需要不断地学习,并且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以及正确地做规矩,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懂谦卑和自信的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一个拥有美好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