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实际上,清朝正确的做法是同意谈判,同时据理力争,在通商口岸、大臣来往方面对列强做出一些让步,但也试图收回一些特权。但是清朝对《南京条约》的态度却是固执,咸丰认为《南京条约》就是万年条约,不能修改。清朝君臣也没有国际法思想,因而对条约的态度也是不执行,不重视。而英国人提出公使驻扎北京,则是对清朝宗藩外交观念的挑战,使得清朝难以接受。叶名琛1853年,英法美三国分别派遣代表访问天京,意图和太平军“合作”,获得更大的特权,结果遭到了洪秀全的拒绝。列强见太平军油盐不进,又转而向清朝勒索,企图趁火打劫。1854年,英国驻华公使包令、美国驻华公使麦莲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来到广州,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修约”,也就是修改《南京条约》。原来在中法《黄埔条约》中有一款为“日后大法兰西皇帝若有应行更易之处,当就互换章程,年用核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而中美《望厦条约》也有类似的条款,中英中间没有类似的
要说中国近代损失最惨重的战争,不是甲午中日战争,也不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赔款虽然不多,但是却让中国失去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使圆明园变成了废墟。英法俄美四国是如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狼狈为奸的呢?
一,西方列强的胃口增大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狂喜,有人认为“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英国驻广州全权代办密切尔写道:“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然而,西方人太过于乐观了。
在1846年,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总额竟然出现了下降趋势,到1854年进一步下降,甚至比鸦片战争之前还要低。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对英国产品的需求并不大,而英国运来的钢琴、刀叉等也在中国没有市场;第二,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有增无减,严重削弱了中国对正常商品的消费能力,马克思说“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第三,鸦片战争后,国内矛盾爆发,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下降,市场萎缩。
然而,列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对华输出商品下降是因为中国的门户开放得不够大,需要扩大在华的利益和特权。到50年代,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清朝危机四伏。清朝将所以的精力都用于对付农民起义,西方列强则想坐收渔翁之利。
1853年,英法美三国分别派遣代表访问天京,意图和太平军“合作”,获得更大的特权,结果遭到了洪秀全的拒绝。列强见太平军油盐不进,又转而向清朝勒索,企图趁火打劫。
1854年,英国驻华公使包令、美国驻华公使麦莲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来到广州,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修约”,也就是修改《南京条约》。原来在中法《黄埔条约》中有一款为“日后大法兰西皇帝若有应行更易之处,当就互换章程,年用核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而中美《望厦条约》也有类似的条款,中英中间没有类似的条款,但是三国都拥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因而英方自己也拥有此特权。他们认为《南京条约》已经签订了12年,可以进行修改。
英国提出的修改大纲是:英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加开放口岸数量,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废除外国货物在中国内地的子口税。收到三国的要求,叶名琛不知所措,将之禀报给咸丰帝。然而咸丰帝也是模棱两可,他通知叶名琛要随机应变,而叶名琛则无所适从,只能采取了“避而不见”的方法。
叶名琛
实际上,清朝正确的做法是同意谈判,同时据理力争,在通商口岸、大臣来往方面对列强做出一些让步,但也试图收回一些特权。但是清朝对《南京条约》的态度却是固执,咸丰认为《南京条约》就是万年条约,不能修改。清朝君臣也没有国际法思想,因而对条约的态度也是不执行,不重视。而英国人提出公使驻扎北京,则是对清朝宗藩外交观念的挑战,使得清朝难以接受。
在三国连续提出修约,都没有结果,最终英法决定再次使用武力。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沦陷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和俄国的战争结束,这时候英法得以腾出手来侵略中国,俄国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加大了对黑龙江的渗透。经过3个月的协商,英法达成了联合出兵的约定,而现在差的就是一个借口罢了。
1856年九月,广东水师在黄埔港搜查海盗,将“亚罗号”上的12名海盗(或者走私船员)逮捕了,英国则诡称该船为英国所有,并造谣说中国水手扯掉了英国国旗,需要叶名琛赔礼道歉。实际上,该船是中国所有,英国无权过问。在英国的一再威逼下,叶名琛最终将走私船员全部释放,但拒绝道歉。
英方恼羞成怒,派遣军舰闯入虎门,意图开战。叶名琛认为清军打不过英军,但是人民打得过,竟然下令虎门炮台不能还击,好激怒百姓。英国此时也不敢攻入广州,而广州的百姓也的确被激怒了,他们烧了英国的商馆以及十三行。巴夏礼和包令担心时态超过可控范围,就撤回到香港,请求英国本土派遣大军增援。
英国政府受到消息后,立即将之刊出,企图形成对华开战的舆论。然而大多数英国人并不支持开战,议会也未能通过对华开战的决议。但是英国首相博迈斯顿不惜解散议会重新投票,最终通过对华作战的协议。1857年4月,英国让额尔金带领2500军队前往中国。
在英国制造借口的时候,法国也没有闲着。1853年,法国传教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传教,在1856年2月被当地官员处死,史称“马神甫事件”。事情后,法方要求赔礼道歉,叶名琛也同样置之不理。不久,法国就以葛罗为全权专使,带领一支1000人的舰队前往中国。
西林教案遗址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600多人在港澳集结,向叶名琛发出了最后的通牒,但是叶名琛低估了敌人,并未作任何防御措施。十一月,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攻入广州,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叶名琛则被俘虏,最终病死在印度。他自称是“海上苏武”,实际上不过是一个毫无主见、软弱无力的腐儒罢了。广州沦陷后,英法在此组建了“联军委员会”的傀儡机关,这是列强在华设置的第一个傀儡政府。
英法联军的侵略再次激怒了广州人们。三元里的百姓又联合南海、番禺的群众,成立了团练总局,和英法联军作斗争。中国为洋人服务的劳工也辞职回家,使得外国在华经济活动陷于停顿,佛山团练总局还发动香港罢工。
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后的报刊
广州内外的居民用各种方式袭击英法军队,巴夏礼无奈地说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三千英军,还有约半数的英法水兵在一起,被衣服褴褛的团练八千至一万人所威吓,所困扰”。然而,传统的王朝是不懂得利用开发人民的力量的,因此人民的反抗并未汇聚成汪洋大海,这场战争也就注定失败了。
三,俄国煽风点火和《天津条约》签订英法占据广州后,决定出兵上海逼迫清朝签约,如果再不成就进攻天津,威胁北京。1858年2月,英法美三国驻上海领事向清朝提出了修约要求,遭到了清朝的拒绝。随后,英法美俄四国的舰队开始北上天津白河口外,威逼清朝进行谈判。
当时,俄国代表充当了“调停人”的角色。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俄国担心英法军队侵入黑龙江,威胁俄国在华利益,于是派遣普提雅廷为全权公使访华。普提雅廷首先提出要和中国一起对付英法,要求从恰克图进入中国。但是咸丰帝认为俄国居心叵测,狡猾成性,将之拒绝。随后,普提雅廷又到黑龙江威胁清朝,又被拒绝。于是从黑龙江乘船南下天津,要求和清朝谈判,遭到拒绝。
普提雅廷恼羞成怒,要求俄国报复中国。随后,普提雅廷会见了英法大使,极力鼓动英法对天津发动进攻。接着,他又会见直隶提督张殿元,将英法的战争目的告知清朝,结果得到了张殿元等人的信任。
1858年三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清朝派遣户部待郎崇伦、内阁学士乌尔昆泰、直隶总督谭廷襄与之进行交涉。额尔金要求清朝另派全权大臣,并提出了五点要求,分别是:(1)公使驻京:(2)长江沿岸开埠;第三是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旅行;(4)重订关税:(5)军事赔款。
普提雅廷得知后,就不断鼓动英法先进攻天津,认为这样才能让清朝屈服。另一方面,他又暗中给清朝官员说:要接受通商等条款,拒绝公使驻京、贩卖鸦片、军事赔款等内容。就这样,普提雅廷完全得到了清朝的信任。当年四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清军死伤2万人。他们还扬言进攻北京。咸丰皇帝慌了,他让普提雅廷去调停,又派遣使团与之谈判,但是双方不肯让步,谈判陷入僵持。
咸丰决定启用耆英和英法谈判,但是英法在广州总督衙门发现了耆英主张对英法强硬的文件,因而拒绝和耆英谈判。最终,耆英只能暂时离开,但是咸丰却误以为耆英擅离职守,就将之处死了,制造了一起冤案。不久,清朝和列强的谈判正式开始。
为了孤立英国,清朝先和俄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其内容有:允许俄国公使进入北京,设置领事馆,中俄外交平等;俄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口岸经商,俄国拥有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允许俄国在华传教;中俄边界需要重新划分。实际上,俄国已经暗中逼迫黑龙江将军签订了《瑷珲条约》,强占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让黑龙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了“共管”区域。所谓的“调停人”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受益国。
随后,清朝又和美国签订了条约。法国也急着和清朝签约,但是遭到了英国的阻拦。朝廷对英法提出的公使驻扎北京争议很大,咸丰皇帝认为英法联军就在天津,于是决定签订了一个条约忽悠过去再说。于是,中、英、法最终签订了《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旅游、传教、经商;将通商口岸增加10个,其中长江流域有镇江、九江、汉口三个;赔偿军费和商欠各200万两;英法军舰可以自由进出各口岸;中英法外交平等,不准使用“蛮夷”的称号;修改关税税率;以后每10年修改一次条约,一年后在北京互换条约。
由于《天津条约》是咸丰帝的缓兵之计,因而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英法美俄四国军队撤走之后,清朝就立即加强对天津的防御,准备应对英法联军的再次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未能真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