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伏生背不出尚书的其他篇目?高师读画伏生授经

为什么伏生背不出尚书的其他篇目?高师读画伏生授经正当此时,西汉的建立者刘邦提出“以文治天下”。朝廷开始大力搜集以前散失的古代文献典籍,并找到了伏生。此时的伏生已经九十有余,行动颇为不便,不能上京传播。因此,皇帝派太常掌故晁错前去拜师学习。这一逃亡就是好几年,直到公元前206年,刘邦推翻秦朝,平定天下,再没有人焚书坑儒,伏生这才得以返回家乡。回家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被他藏起来的《尚书》等经书。然而,令他伤心的是,所藏经书由于雨水的浸泡和虫子的蚕食而损毁近半,《尚书》只剩下二十八篇。痛惜之余,伏生凭着自己的记忆,把残书一一整理好,然后,开始聚徒讲授。(局部)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213年,始皇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开始了祸害千秋的“焚书坑儒”。在焚书的熊熊大火中,先秦时期的无数珍贵文献典籍被付之一炬,几乎荡然无存。之后又有众多儒生遭到迫害,被残忍地活埋。就在这危急关头,伏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偷偷将《尚书》等经书藏在

为什么伏生背不出尚书的其他篇目?高师读画伏生授经(1)

唐 王维 伏生授经图 28×49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在王维这幅画上,一位老先生赤裸肩背,坐于蒲团上,右手持卷,左手指点,正在聚精会神地讲述着《尚书》,尽管须眉皆白,但精神矍铄。这位白髯老者就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伏生,他与《尚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

伏生是孔子学生的后代。相传,他十岁就拜师学习,研读《尚书》等经书。由于《尚书》艰涩难懂,他为了能深入读懂,把自己关在阴冷潮湿的石头屋子里,还在身上缠上一条大绳,每读一遍《尚书》就在绳子上面打上一个结扣。不久,八十尺场的大绳就打满了结扣。在这样的刻苦努力下,伏生终于成为了一个“掌通古今”的经学家。秦朝初年,伏生被授予经儒学博士(官名)。

为什么伏生背不出尚书的其他篇目?高师读画伏生授经(2)

(局部)

为什么伏生背不出尚书的其他篇目?高师读画伏生授经(3)

(局部)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213年,始皇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开始了祸害千秋的“焚书坑儒”。在焚书的熊熊大火中,先秦时期的无数珍贵文献典籍被付之一炬,几乎荡然无存。之后又有众多儒生遭到迫害,被残忍地活埋。就在这危急关头,伏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偷偷将《尚书》等经书藏在夹壁墙内,随后逃往异乡。

为什么伏生背不出尚书的其他篇目?高师读画伏生授经(4)

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伏生》

这一逃亡就是好几年,直到公元前206年,刘邦推翻秦朝,平定天下,再没有人焚书坑儒,伏生这才得以返回家乡。回家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被他藏起来的《尚书》等经书。然而,令他伤心的是,所藏经书由于雨水的浸泡和虫子的蚕食而损毁近半,《尚书》只剩下二十八篇。痛惜之余,伏生凭着自己的记忆,把残书一一整理好,然后,开始聚徒讲授。

为什么伏生背不出尚书的其他篇目?高师读画伏生授经(5)

为什么伏生背不出尚书的其他篇目?高师读画伏生授经(6)

正当此时,西汉的建立者刘邦提出“以文治天下”。朝廷开始大力搜集以前散失的古代文献典籍,并找到了伏生。此时的伏生已经九十有余,行动颇为不便,不能上京传播。因此,皇帝派太常掌故晁错前去拜师学习。

由于伏生年迈体衰,口齿不清,于是,在授经的过程中,他让他的女儿羲娥转述给晁错,晁错再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将伏生所传授的二十八篇《尚书》记录下来。隶书在当时是通行的字体,便于认识,因此汉代隶书被称为“今文”,晁错所记录的《尚书》便被称为《今文尚书》

因此,作为秦后第一个传授《尚书》的人,伏生在《尚书》传播史上占据始祖地位,西汉一代的学者全都出自他的门下。而王维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他授经时的场景,在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唐人记载其山水画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明朝董其昌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

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