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物件收藏大全:即将消失的118件农村稀罕老物件
农村老物件收藏大全:即将消失的118件农村稀罕老物件图中是古时调整琴弦发声的物件,像是青铜的,笔者叫不出名字,调整琴弦的松紧度,可以改变音调。古砖,雕刻有文字图案 ,非常精美,古砖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石墨,这个有些地区现在还有。石墨是古时候磨吃食的农具,有磨盘和座台组成。通常石墨有半人高,把麦子、玉米等等洒在底扇磨盘上,由人或者牲口拉动座台碾压粮食,费时费力。如今科技发达,有了全自动磨面机,石墨慢慢就被淘汰了。架子车是一种人力推拉的两轮车,由木板、车把、拉绳、底盘、车轮、轴承组成。是农村之前主要的运输、搬运工具。如今科技发达了,电动三轮车、轿车、货车都可以用来运输搬运,省了很多人力。香油梆子,卖香油敲梆子是一种习俗,听到“梆——梆——梆” ,清脆舒缓,不紧不慢的声音,就知道卖香油的来了。
水烟袋,人们吸烟的传统工具,古时吸水烟是一种高雅的嗜好。该水烟袋以黄铜制作,造型奇特有趣,吸食时,烟气穿过贮水的地方,发出"咕噜噜"的声响,水烟经过清水的过滤能去除大部分有毒物质,有杀菌消毒之效且闻起来不熏不呛。
图中老物件像是一件精美的唐三彩,小鸡造型栩栩如生,上面有三个圆孔,具体是一件什么用途的物件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文房用的水滴,但水滴只有两个孔,该物件却有三个孔,网友朋友,你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
风箱是上世纪烧水做饭的,全体由木箱、活塞、活门、进气口、排气口组成。做饭烧水时,一边添加柴火,一边拉动风箱,加速炉火燃烧,促进柴火更快释放热量。
马灯有些地区也叫煤油灯,是上世纪的一种主要照明工具。马灯是由煤油、灯芯、罩子、提手组成,马灯下端有油皿,古人为防止漏油制作成全封闭的了,中间是玻璃罩,保护灯芯不被风吹灭,上端有两个能活动的铁盖,便于排气。两端连着跟铁丝做提手,可以平置在桌面也可以手提、挂在马背上。
石墨,这个有些地区现在还有。石墨是古时候磨吃食的农具,有磨盘和座台组成。通常石墨有半人高,把麦子、玉米等等洒在底扇磨盘上,由人或者牲口拉动座台碾压粮食,费时费力。如今科技发达,有了全自动磨面机,石墨慢慢就被淘汰了。
架子车是一种人力推拉的两轮车,由木板、车把、拉绳、底盘、车轮、轴承组成。是农村之前主要的运输、搬运工具。如今科技发达了,电动三轮车、轿车、货车都可以用来运输搬运,省了很多人力。
香油梆子,卖香油敲梆子是一种习俗,听到“梆——梆——梆” ,清脆舒缓,不紧不慢的声音,就知道卖香油的来了。
古砖,雕刻有文字图案 ,非常精美,古砖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中是古时调整琴弦发声的物件,像是青铜的,笔者叫不出名字,调整琴弦的松紧度,可以改变音调。
中国古代秦权铁壶,造形为秤砣,上为壶,下为炭炉,炉八卦镂空,是一件清代的东西。
打米机,现在的人基本都是买米吃,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稻谷变成大米,是用什么样的机器完成的工序。以前农村会有一家小作坊,专门打米的,当家里米缸见底的时候,就会挑一担稻谷去作坊打米,将稻谷变成打米。现在的机械也越来越发达了,这样的小型打米机就更少见了。
风塔,我们那边是这样叫它的,至于学名是什么就说不清了。当你将大米挑回来后,大米里面肯定还有很多糠头在里面,这里就需要“风塔”将糠屑分离出来了。将大米倒入上面,用手不停的摇风叶,糠屑就会被吹出来,大米就从下面出来了。不光是大米,大豆等谷物也可以这样分离残屑物。
箩筐,农村所谓的挑担一般都是挑两个这样的箩筐。这种箩筐是用竹片编制的,使用年限也比较长,经常用来盛装一些玉米花生等五谷杂粮。当时的运输都是靠人力来挑担子,所以箩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簸箕,我们土话也叫“垣几”。这个东西在农村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一般运输土壤、肥料、地灰等东西,修路挖水沟时,基本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估计远古时代愚公移山用的就是这样的簸箕吧。
竹垫子,那个时候的农村没有水泥地,晾晒食物等东西时就需要它,竹垫子是用竹子简单编制而成,主要是晾晒一些蔬菜或者草药的,通透性很好,所以晾晒的效果也很不错。现在的小康农村都很少见到了。
碗柜,以前农村可没有现在的消毒柜,那个时候的碗柜是纯实木的,小时候最喜欢翻的就是这个柜子了,吃的东西都放在里面。这样的碗柜你们见过吗?
缩龙勾,这个可是农村老古董了,可自由伸缩,以前农村炒菜都是铁锅,吊锅子菜是最好吃的不是吗?冬天围着火坑一起吃吊锅子菜那是一种享受。
筷笼,放筷子的地方。洗完筷子一般都是湿漉漉的,所以筷子一般单独放在筷笼里面,能狗很快的晾干,防止筷子发霉。这个东西是不是很少见了?
开关,这种是手拉开关,拉一下开灯,拉一下关灯。一个木底座,白色的部分应该是属于瓷器类吧,都是绝缘体,看到这种开关是不是慢慢回忆呢?
石磨,磨豆腐的重要工具。平时很少用石磨,但是过年前,石磨基本就会忙个不停了,家家户户都准备打豆腐过年,一般都是几桌豆腐出来油炸,做成油豆腐。
贝壳币,中国最早的货币,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瓷饭盒,精美的花鸟彩釉,一层层叠放在一起,瓷饭盒有保温的作用,是一件民国时期的老物件。
线拐子,清代的,一种缠线的工具,将麻丝绕成麻线,再绕成麻绳。
墨斗,木匠用的放线工具,造型有点像烟斗,铜质材料,小巧玲珑非常精美。
戥秤,也叫戥子,小型的杆秤,用料考究,小秤盘是黄铜的,秤杆是骨质的,做工精细,技艺独特。戥子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以前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
门把手,一种门上的艺术,动物图案精美,门饰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一种吉祥之物的衬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民众祈求康乐、太平、富贵、长寿、幸福和祥瑞等观念。
时间飞快 无情流逝 虽然很多曾经用过的生活无间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偶然看到这些老物件,那些尘封在内心深处的记忆,又一次的打开,爷爷辈的煤油打火机,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爷爷,想起兜里揣着煤油打火机,拿着那支老烟斗。
当时农村种植的粮食,想要脱壳,或者想要把小麦磨成面儿,都离不开这种大石磨,而这种大石磨,在那个年代,也不是家家都有的,一般在村口有这样一口大石磨,每家在使用的时候,都会去村口排除使用 ,现在我们吃的粮食,都是经过精细的处理的,所以,这种老石磨,已经用不上了,也很难再见到了。
爆米花机,小的时候,最喜欢听爆米花机爆炸时候的声音,砰的一声,爆米花的香气,就伴着浓浓的青烟,扑面而来,这种爆米花机可不是时常就能见到的,在记忆里,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爆米花机才会出现在自己家的附近,那个时候,就会用盆端着一些玉米粒,然后,再拿一个大口袋,排着队,等着排到自己去爆米花,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摇把,一般就会建在井口上面,然用用轮轴原理,在井里提水的一种工具,现在井都已经很少见了,所以,摇把也几乎见不到了,但是这种起重用的工作原理,却是会应用到很多地方,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能想到用这种工具,来提重物,真的是聪明呢。
上图这种有多少人见过呢,那个时候,稻谷想要脱壳,可离不开它,但是,虽然是一种工具,但是想要把几百斤的稻谷脱完壳,也是非常累的,没办法,那个时候的科技也就能研究出这样的东西了,现在脱壳,简直不要太快哦。
刮胡刀,怎么样,是不是与现在的不一样,这种刮胡刀,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使用的,需要学习的,一般在理发店学习好多年,才能使用得非常顺畅的,在那个年代,一般在理发店学徒,是不会让你直接给客人刮胡子的,先用这种刮刀,刮冬瓜上面的白霜,什么时候,能把白霜刮掉,而又伤不到瓜皮,那才算学成了呢,也挺不容易的。
墨斗,相信看过林正英的捉僵尸的电影,应该都能知道,但是,墨斗的真正用处是用在建筑,或者木工方面,比如,木匠需要在木头上画直线的时候,就会用到墨斗,就算现在,有的农村盖房的时候,还是会用到墨斗的。
织布机,这的确是有年头了,小编也没见过,但是过去,这可是非常热门的东西,将丝纺成线,然后织成布,非常神奇的一个过程,现在的小伙伴,可能都不知道布是如何织成的,但是在那个时候,必须要知道,才能熟练的操作这样的机器。
这个东西,小编的家乡这边叫做鞋撑子,是制作鞋的时候使用的一种定型的工具,将皮革包裹在鞋撑子的外面,然后定好型,再加上鞋底,一双鞋就制作成了,说起来简单,其实工艺还是很复杂的。
木刨子,木匠不可缺少的工具,把圆木刨成方木,把方木刨成木板,无所不能,不可缺少。
这件东西,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认识,但是使用过的有多少呢,那个时候,学生都是要学习算盘的,并且有很多口诀,想要学好算盘,口诀是必须要弄懂的。
在过去什么物质都非常节俭的年代,就算有电,也很少使用,所以,这种烧油的灯就非常普及,几乎家家都有,晚上看书,还是做饭,还是找东西,都离不开这样的灯,有叫煤油灯的,有叫马灯的,你们那儿叫什么灯?
这个可能是最早的文具盒了吧,在家的时候,就挂在书房的墙上,出去的时候,就挂在书包上,不是很方便,但是却是那个时候文人的特色。
最原始的打孔机,两边是有弹力的绳索,使用的时候,将上面的圆盘向一个方向,旋转几圈,然后,上下按动那根横梁,中间的木轴就会回来的转动,下面的针头,就可以打孔啦。
老式电视机就不多说了,没有颜色,图象都是黑白的,那可以我们小时候的最爱,每天晚上最喜爱的动画片,绝对不能错过的。
铡刀,过去,养牲口的家庭很多,所以铡刀也算是比较普遍的,用来把草料铡成小段,方便喂食牲口。
这种搪瓷杯子,可是那个时代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非常耐用,也不怕摔,结实耐用,经济实惠。
水缸,现在农村也能见得到,并且也有在使用的,所以不算什么稀奇的东西。
杆秤,这是过去,唯一的重量计量工具,有前面是个钩子的,这样一般可以称大物件,有前面是个盘子的,可以称一些小物件,现在有的时候,在农村的大集上,还是能够看到这样的秤的。
弹弓可是儿时的最好玩的玩具了,看到树上的鸟,想要打下来,那必须的弹弓,但是,弹弓也没少让我们惹祸,比如,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还得妈妈带着上门道歉并且赔偿。
老奶嘴配老老奶瓶
7080年代手提兜,是那时候出差必备的旅行包。
永久牌,红旗牌,飞鸽牌铃铛老式自行车车铃,回忆儿时父亲骑车带我时的感觉,小时候我偶尔骑出去溜溜,骑上直摁铃铛,感觉自己可神气了,最尴尬的事就是骑上了不知道怎么下来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
老洗衣皂也叫老胰子,那时候没有雕牌、没有奇强这些品牌 洗衣服都是靠这一块块类似砖头的胰子,小时候我洗头连并洗身子都是用胰子。
今天分享一组捡漏得来的几个老物件,说是可以换套房,我是不是被骗了?有很多现在都见不到了,年轻人更是都没有见过,不接受反驳!第一张图中的是战争时期的军用水壶,在解放后,这样的水壶还是被广泛的应用,就是因为它的质量好,带水不撒不漏。
上图这样的老式收录机,应该没有多少人见过。这是最原始的一款了,但是质量很好,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都不在了,但是它依然还能用。在那个时代的人,可能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这个了。
上图的这个老物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非常流行了。特别是没有电视的农村,这样的老式电影放映机,是很多孩子童年的记忆。这样的电影放映机一出现,整个村子以及十里八乡的人都会不约而来,而且这个时候是男女谈恋爱的最好时机,咳咳。
看清楚,上图的这个是热水熨斗,不是后来出现的同款的电熨斗。在还没有通电的年代里,这样的热水制热的熨斗是家家必备的神器,因为有这个东西之后,人们的衣服开始变得笔挺,怎么洗都是像新的一样。
上图的锥子,是古代的妇女做鞋子用的,也就是传说中的纳鞋底,千层底的棉布鞋。而在许多年之后人们已经可以买到便宜的鞋子了,不在自己做鞋子。这样的做鞋的锥子就用处不大了,除了做鞋子你告诉我它还能做什么?
上图中的这个神器,小编已经向往很久了,一直无缘得见。在郭德纲的相声里,就出现过几次,在朱元璋整治大臣的时候也出现过,但是都是在书里,没见过实物。这就是木工钻眼儿用的超级无敌木工钻,据说是鲁班先师发明的。
上图的老物件,是金戒指吗?。。。好像不是,查了很多的文献和资料才知道这个东西叫做顶针,也是旧社会的妇女必备的做针线活的工具,有了这个东西,就可以吧针捅进很厚的布料里,很是实用,不知道这样的东西跟现在的金戒指有没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古代的官府用来收缴老百姓的粮食用的粮斗,这样的东西很多电视剧都出现过。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也出现过,据说是淋尖踢斛中的斛。而用过这个物件的人至少要有百岁了吧。
七八十年代洗漱杯,满满的怀旧气息!
七八十年代肥皂盒也叫老胰子盒,经典喜庆的图案很符合那个年代气息。
七八十年代老钥匙环,小时候总是羡慕被人有一大把钥匙,记得小时候把钥匙它们一一穿起来挂在脖子上,每每开心的蹦蹦跳跳时,脖子上的钥匙就会叮铃叮铃的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老式铁皮手电筒的小灯泡,好不夸张的说,30年前这真是农村家庭里唯一的家用电器。
70年代80年代老式刮胡刀,是过去男人生活中的必备工具之一,可是老式刮胡刀随着电动刮胡刀的普及而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市面上也很少能见到。
七八十年代塑料筷子笼筷子,是过去家家必备生活工具。
80年代经典菊花牌香皂,看完瞬间小时候的记忆全回到脑子里了,挺怀念小时候的生活。12个老物件都逐渐被淘汰了,用过的人都老了,你见过吗?
80年代老式衣架子,我小时候大人用这个没少打我。
八十年代的衣柜门塑料拉手,那时候家具衣柜基本都是这样的拉手。
八十年代伴侣鸳鸯花朵图案刺绣门帘
八十年代菊花刺绣图案枕头套
七八十年代旅行刷牙洗漱用品盒
八十九十年代天津产菊花牌老香皂,用起来特别好用,而且特别香。那年代商品都比较注重质量,不注重外包装。
八九十年代经典儿童套装一套,我小时候都是穿姐姐剩的衣服长大的,很少买新衣服穿,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穿上新衣服,可把我高兴坏了。
煤油打火机:奶奶姥姥都用这款打火机,我就喜欢问这个味。
八十年代女童凉鞋,质量杠杠滴,小时候总磨脚脖子,把脚脖子都磨破了,妈妈就给缠了几圈布条就不磨了。带子断了就把锯条烧红自己粘好,实在穿不了了,就用剪刀剪成拖鞋。
小时候作业本的夹子,那个时候本夹子是很金贵的,一般都是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才有的,我只有羡慕的份儿。这些老物件都渐渐被淘汰了,90后没见过,看看你见过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老物件淡出了历史舞台,这些带着70后、80后记忆的老物件,成为了当下年轻人心目里的“古董”。这一件头条摄影师们应该认识,它是带有风箱在轮子上的老式木制相机,相机历史上的老古董了,比不得现在的全画幅、大白和小白……
这是墨斗,小时候经常见到木匠串大街小巷做家具,用的工具里就有这一种。
马头牌缝纫机。这是秦皇岛山海关四野临时指挥部用过的缝纫机。在几十年前,马牌、蜜蜂牌缝纫机,那可是名牌!在姑娘出嫁的时候的贵重嫁妆呢!
织布机。金庸粉们可能都熟悉,在射雕英雄传里,穆念慈带着杨过生活的那段,几乎每个镜头都有它。
辘轳。这个也成了民俗摆件,在影片中,我们也常见这样打水的镜头。
粮斗。地主家的粮斗?那倒不是,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吧!
刨子,锛子,木锥。谁还能分得开?他们都怎样用?随着那个时代的远去,这些工具也被淘汰了。
苕帚和簸箕。小时候,见老人们拿着这个颠来颠去,把麦子皮颠掉,或拿着这个把粮食收起来装袋。
搓衣板。在搓衣板盛行的那个年代,手洗衣服是种繁重的家务活,一家人的衣服被褥毯子,全靠这块板子,不像现在,几只袜子,也要丢进洗衣机里清洗。
这个老物件是啥?现在见不到了,这是理发的一种工具,小时候,谁被这个东西夹过头发?这东西只要一缺油,就开始夹头发,理一下很疼。谁知道它叫啥名?
煤油灯
以前农村每家每户晚上都是靠着点煤油灯才有光的,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也开始安装起了电灯,煤油灯也是渐渐也消失了。
算盘
以前农村算账的话都是用算盘的,这样方便计数,而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农村家庭也是都有了计算器或者手机电脑,这些不仅包含了加减乘除算法,连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算法也有,所以算盘现在也是很难在见到了,基本都是用手机解决问题。
升子
这个已经都是用来装米的,一般如果家里没有米的话就是拿这个物件去乡里乡亲借一点米,而现在人都是直接用电饭煲或者高压锅煮饭,都有专门的量杯,所以升子也是慢慢的见不到了。
犁耙
这个在以前是农民干活的农业工具,可能现在很多人认识,但是不知道具体的名字吧,因为以前农民种地的话是都靠着人力或者牛来完成的,用犁耙套在牛身上就方便耕地,而现在都是使用农业机械来生产农业了,所以这个东西都已经快要消失了,估计只有在一些展览馆里面才能看到了吧。
簸箕
这是用专门的藤条或者竹子来编制而成了,以前都是用来装稻米,把稻米里面的空壳和杂志剔除,平时还可以用来晒晒瓜子花生之内的,现在也是很少见到。
老钟表、手摇式电话、旧粮票……把自己的家布置成了一个老物件“记忆工厂”。其内总计200余件老物件,安放的不仅是王益群的个人回忆,亦浓缩了变迁的时代记忆。
铁锅很重,所以颠勺是不太可能了,要想让锅里的菜受热均匀,靠的就是一个快字,菜一下锅,炒菜的人就要开始集中注意力了,什么时候下调料,什么时候翻炒,都关系到炒菜最后的味道,那是一下都马虎不得了,铁锅炒出来的菜也总是最香的,就着这些菜,小孩都可以吃两大碗米饭。
记得在当我小时候,家门口就摆放着很多的石头,很大的那种,而其中有一个就是一个圆形的石头,很厚很圆,就像我们电视剧中看到的观音坐下的那种石头一样,而且边缘都雕满了花,很漂亮的一块石头。当时就有很多在乡下搞收藏的那种买家经常来询问这个石头卖不卖,一开始就问他多少钱,他出100块的价格,那当然不会买了,我放在那还可以当凳子来做,谁会去卖啊,后来这个人来过好几次,很想要买,最后出了1500百块的价格让他卖走了,一个大石头卖了1500,当时觉得还可以,反正就是个石头嘛
旧木门,这种门以前在乡下都是用的这样的门,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农村都是建的的新房子了,用的都是防盗门了这种门就很少见了,一般都是在老房子里才看得见,而且现在乡下的那些老房子很多都是危房了,所以在这两年的农村危房整治过程中,很多的老房子都被拆掉了,能够保存下来的木门就非常的少了,住过那种老房子或者是见过那种木门的朋友都知道,以前的那种木门质量都非常的好,用的都是优质的材料,虽然现在也有木门,但是质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那时的木门又厚又结实,说实话,比现在的防盗门都要好,如果要是那种黄花梨的木门,那可就不得了,非常值钱的,回到家看看你家有没有这种木门,可别拿来当柴烧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