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莆田的古代水库:陈池养修筑莆田生命之堤

莆田的古代水库:陈池养修筑莆田生命之堤庆源祠的木结构嘉庆十五年(1810)冬天,陈池养到北京领取官凭,第二年赴直隶候补,初补无极县(今属河北)。当时知县孙宬褒,怀疑高六毒杀韩贵兴命案审讯缺乏证据,按察司委派陈池养去武清研判,经审讯认为无毒。不久,武清县也宣布检验无毒,状主不服,再告京状。朝廷派遣大臣核验,结论仍是无毒。不料案件上交刑部复审时,却罗织罪名,逼供成有毒,并诬指知县孙宬褒贪赃,陈池养也受牵连,解职质证。孙知县终被落罪遣戍,陈池养也被革职。池养心知孙知县是良吏,出城门时,以百金赠行。直隶各州县闻池养义行,争相欲与其交往。直隶总督温承惠也知道陈池养受委屈了,就允许他投效军营,在定州(今属河北)粮台支给兵米事务。不久,嘉庆帝谕旨中堂:高六毒案有冤,奏准恢复陈池养原职。嘉庆九年(1804),17岁的陈池养乡试中举,与后来担任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的同乡郭尚先同行进京。但可惜的是第二年春闱落第,他就与郭尚先等五人结为文会,每五日

莆田的古代水库:陈池养修筑莆田生命之堤(1)

陈池养为东阳明清十一进士之一,对莆田贡献很大

陈池养(1788—1859),字子龙,号春溟,晚年号莆阳逸叟,清兴化府莆田县后塘巷人(今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 进士出身,担任多地州县长官,亲民能干,廉洁奉公,所到有声。他热心于桑梓公益事业,对莆田水利事业的贡献尤为突出,完成50个水利工程,所主持的莆田东角、遮浪镇海堤工程,功在当时,泽披后世,可谓莆田的生命之堤。他纂成《莆田水利志》堪称莆田水利史料全集。

寒门学霸

莆田的古代水库:陈池养修筑莆田生命之堤(2)

陈池养原为东阳村人,后徙居至今荔城区后塘巷。图为东阳陈氏宗祠

因家道中落,陈池养小时候家境贫寒,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幼聪颖,一直都是个学霸。五岁入里塾学习,11岁学为文,选择名师课业。13岁学《四书》,习诗赋。在新任兴化知府考试中,考了第三名,升学进入兴安书院受业。16岁时,学使岁考,正场名列郡学第三,复试第一,受到学官传谕奖励。

嘉庆九年(1804),17岁的陈池养乡试中举,与后来担任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的同乡郭尚先同行进京。但可惜的是第二年春闱落第,他就与郭尚先等五人结为文会,每五日到莆阳会馆课业,论说经史,自己也经常研习文字,丝毫没有荒废学业。

嘉庆十四年(1809),嘉庆皇帝50大寿,特开恩科。陈池养历经多年磨练之后,终于与郭尚先、陈云章同榜登第,时年22岁。挚友郭尚先选为翰林庶吉士,陈池养因诗、字欠佳,未能进入翰苑读书深造,被分发直隶(今河北省)统补。

为民请命

莆田的古代水库:陈池养修筑莆田生命之堤(3)

位于莆田荔城区的庆源祠,为官府嘉奖御史陈池养而建

嘉庆十五年(1810)冬天,陈池养到北京领取官凭,第二年赴直隶候补,初补无极县(今属河北)。当时知县孙宬褒,怀疑高六毒杀韩贵兴命案审讯缺乏证据,按察司委派陈池养去武清研判,经审讯认为无毒。不久,武清县也宣布检验无毒,状主不服,再告京状。朝廷派遣大臣核验,结论仍是无毒。不料案件上交刑部复审时,却罗织罪名,逼供成有毒,并诬指知县孙宬褒贪赃,陈池养也受牵连,解职质证。孙知县终被落罪遣戍,陈池养也被革职。池养心知孙知县是良吏,出城门时,以百金赠行。直隶各州县闻池养义行,争相欲与其交往。直隶总督温承惠也知道陈池养受委屈了,就允许他投效军营,在定州(今属河北)粮台支给兵米事务。不久,嘉庆帝谕旨中堂:高六毒案有冤,奏准恢复陈池养原职。

亲民能干

莆田的古代水库:陈池养修筑莆田生命之堤(4)

庆源祠的木结构

陈池养在军营时,一次驻防开州的正定籍官兵,因岁末要求借支俸赏过年被拒,聚众大哗,陈池养苦口婆心,上下斡旋,晓之以理,避免了一场兵变,受到全营的敬重和上司的夸奖。

有一年开州、东明(今属山东)、长垣(今属河南)三州县赈灾,需要粮米,派员到天津粮仓请领,计划在夏末运到。因运粮河道淤浅,不能通船,令陈池养前往解决。池养提议雇民夫挖浅,多用小船转驳;稍大的船,也挖浅驳船,以减轻载重,相接而行;特大船则空船行驶。正好漳河水发,粮船乘水涨时全部通过。道府长官称赞池养能干。

陈池养在东明县办赈时,发现开州、东明、长垣三县,民间因灾荒卖田,富人乘机贱价收买,以致本地贫农几无立锥之地。陈池养提议,允许照原价赎回,以近三年卖田为限。直隶总督那公传见夸赞,上奏将陈池养的办法转发直隶顺德、广平、大名三府,及与山东、河南连界地区照此处理,并让布政司拔署奖励,自此之后,对陈池养极为器重。

平乡(今属河北)也是个连年荒歉之县,灾情刚过,人民生活困苦,朝廷就下令征收新旧钱粮。陈池养据实上报,请求征新缓旧。上司禀告总督,奏停征收旧欠钱粮,减轻了灾区民众的负担。陈池养因复官起用,自励有加,亲民简政,为民所德。离任之日,"士民胥役,空城出送"。

嘉庆二十一年(1816)春,陈池养出任武邑(今属河北)知县,受命协调处理先前调用武邑车辆运送河南滑县军需的纠纷官司,再三劝谕捐廉弥补,得以妥善解决。为了备荒,劝民创办义仓,民乐从事。布政使姚祖同闻知陈池养的才名,待其甚厚。嘉庆二十二年春,陈池养受命兼理冀州(今河北),后又兼署枣强(今河北)县政。因夏秋连旱,武邑县士民祷雨灵验,只有南部二十里外数十村无雨受旱。陈池养报请缓征钱粮,以缓解民困。因与州官意见不同,遭受诬陷。

元氏县(今属河北)县官,因赈灾不力被撤职,布政使姚祖同调陈池养代任。他得知赈灾失策,出于门牌制度。原来保甲按门牌进行各种摊派,贫户为逃避摊派,人口寄在富户门牌之中。而县府又是按门牌赈济,以至钱物全被富户侵吞,贫户哗然。陈池养夺富户、补贫户;富户虽无赈济,但免除杂派,到麦收时,贫富皆颂。陈池养又设粥棚二处,凡鳏寡极贫者,给予一日粥、四日米。因此,道无饿殍,盗贼屏迹。但陈池养代任六个月,赔钱三千。

清廉从政

莆田的古代水库:陈池养修筑莆田生命之堤(5)

莆田四大陂之一南安陂,为陈池养归乡后修建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夏,陈池养回武邑县任职。先后兼署深州(今属河北)景州(今属河北),调任河间县(今属河北沧州)。二十五年,池养题奏请调,士民纷纷赴各衙门保留,因武邑士民劝请回任,池养亲见直隶总督,请求卸任河间回武邑。

陈池养复官之初,历任十年,清廉从政,为民所拥戴。所到之处,无一积案。断案必依情理,从不任意拷打施刑,强暴蛮横之徒,不能得逞。爱惜民力,抚恤民困。京畿南部各州县士民感激至极,称他"小陈五大爷"。他审理涉及邻县的悬案,恳请上司批发原被告双方证人到场。因审问得情,结案时双方都感动落泪。对本地的向上控告案,他请求再审,多至三审四审,务求使案件得到公正了结,事主往往多受杖打,也不怨恨。他在平乡、武邑任上,还倡建河闸、加固河堤等水利工程;及时销卖河间截存的漕粮,以防霉烂。正如池养晚年回忆所云:"服官十年,上官期待,同列推崇。"

但因任内适逢多灾多事,财用困难,入不敷出,个人也经常赔钱办公,公私两累,以至宦情有所淡薄。恰如其晚年自述心态所说的"屈不能伸,穷不可耐,惟有虚名"。但他的所有欠款,原因一是减免差徭,致入不敷出;二是银价日涨,而征额照旧,故入不如前;三是在省候补与进京引见时的花销。这年冬天,陈池养因服父丧而御任,离任之际,武邑资助二千两,河间、元氏、平乡、隆平诸县,各助二三百两,僚友也多有扶助,以弥补河间任上亏空的库额二千余两。直隶布政使也奉免摊款五百余两,使公欠得以解脱。对外欠二千两因无力清还,也不予追迫,陈池养才得以归乡。

治水功臣

莆田的古代水库:陈池养修筑莆田生命之堤(6)

《莆田水利志》中插图

道光元年(1821),陈池养返归莆田故里。因老母生病,他不敢远出宦游,并从此不再出仕,全身心投入故土的公益事业,尤以兴修水利事业为重。

道光二年(1822),陈池养主持修太平陂石圳;三年,修南安陂,建渔沧溪兴文桥;四年,筑航头堤;五年,修木兰陂,开南洋上、中、下三段沟渠。修洋城、林墩、东山三座斗门;七年,在宝胜溪筑三道拦水堰。同年,筑东角、遮浪镇海堤,明年堤城;九年,填洋城门斗矶,设南洋涵 ,开木兰陂分流大沟、延寿陂经流大沟,环城濠沟和涵江沟;十二年(1832),增筑延寿石堤;十三年,抢筑新浦海涵和下江头、余埭、西利、桥兜堤;十九年,连续三年挖宝胜溪三堰沙石,加固涵底、石堤,防止冲决;二十二年(1842),整修东角土堤,堵寒漏孔,填充堤外石矶,以杀潮势,自此对东角堤开始实行岁修。截沙洋尾斗门。相继于二十三年、二十四年,造通水石涵、筑沿沟石堤,二十六年冬,集资石造海涵;二十五年,集修企溪斗门;二十六年秋,修固木兰陂十二门石,廻澜桥尖和万金斗门;开挖宝胜溪冲壅沙石,筑临沟短堤;修固东角、遮浪附石土堤。二十七年元旦,督修水扞堤,察知过水涵吃重;加固东角第三洋石涵;改慈圣门木涵为石涵;砌遮浪赡斋埭石涵;修固无尾沟石堤。砌延寿桥下直堤与横堤。二十八年,修筑宝胜溪水毁右堤;整修被淹后漏穴的东角、遮浪附石土堤。二十九年冬,挖掘宝胜溪堰内冲积沙石;培筑整固东角、遮浪多处土、石堤。

从上列水利工程项目年录,可以看到陈池养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及其无可替代的支柱作用。他在道光七年(1827)所主持的东角、遮浪镇海堤工程,是莆阳水利史上一座丰碑。

"生命之堤"

莆田的古代水库:陈池养修筑莆田生命之堤(7)

莆田镇海堤

始建于唐中和间(800—820)的东角、遮浪镇海堤,可谓莆田的生命之堤。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因镇海堤溃决,海水淹至壶公山下,后来屡修屡坏。道光七年(1827),镇海堤再次溃堤八百丈。抢修之后,府县立足长远之计,集资筹建石堤,由陈池养主持。陈池养进见闽浙总督孙尔准时,孙总问他为何董事只有一人?陈池养说:"大役既兴,谤议必腾,非坚持不可。人少同心;势不相下,则事败矣。况且事大且难,也无别人敢任也。"孙总督倡捐银八百两,出示晓谕在省司、道、府,兴郡府、厅、县,各捐廉俸支持工程。

工程因地制宜,仿照浙江海塘办法,址立松椿,堤垒石十一层,以蜃(大蛤)灰和红土为浆粘合,纵横十一层,底八尺,面四尺,高一丈一尺,首尾减杀。建石堤一千一百十四丈,东、西两涵,洞圆二尺。堤外险工,堆乱石十一万五千块,每块约二百斤,垒壳港石矶一座。于道光七年(1827)八月动工,第二年四月完工。并令堤户筑附石土堤与内堤等配套设施。

由于堤处大海正顶,北风严寒凛冽;海船运石(取自埭头大蚶山、福清大武山),顽重不灵,施工难度很大。但幸天公作美,功计日成。堤成之后,总督孙尔准亲临东角,对幕友喜说:"堤成,莆百世利也。吾无恨矣!"并为堤命名"镇海",手书勒石。自此之后,他对陈池养治水深信不疑。道光二十七年(1847),东角村建崇报祠,奉祀孙尔准。陈池养赋诗《祀闽督孙尔准》歌颂孙尔准的功德:"万顷桑田近海湄,曾经两度驻旌麾。开渠朝引涓流活,鞭石秋防海浪费危。已见功成垂不朽,自非力大孰能为?恨无手笔如韩愈,肯让韦丹胜迹垂。"

陈池养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完成了上列近50个水利工程,同时计划着手进行的还有南北洋沟渠疏浚、入海,沿海村庄堆矶护堤,使华陂塌坏修复,以及崇报祠续建等10多个工程。并亲自草疏奏请,争取朝廷的支持。

"憨子"修志

莆田的古代水库:陈池养修筑莆田生命之堤(8)

莆田水利志,清光绪刻本(复印本)

咸丰元年(1851),陈池养在参与编修省志时,广搜有关莆田水利史料,纂成《莆田水利志》一书,分图说、水道、陂塘、堤防、祠祀、章奏、公牍、传记八门,凡十数万字。意在"良有司诚取而观之,也可知水利之关系莆田,则修不易,而加意修葺矣。"迄今仍不失为莆田水利史料全集。

陈池养治水,完全是无私奉献。南洋开沟时,兴化知府欲定修金(津贴),以兴安、擢英二书院教席所得,用于支付他的出行轿费及捐项。由于工程苦累,陈池养两度得胃痛病。道光十二年(1832)九月,大病一场,以至食量大减,仍带病主持各地水务。开南洋沟、筑镇海堤后,又开北洋沟,因劳役繁重,亲人纷纷劝阻,只有老母深明大义:"大事也,善为之。"治水功大事艰,时有毁谤,但陈池养以事业为重,坦然待之,并自号"憨子"(傻子),直至事成,使得"谤者皆颂"。


参考阮其山等人文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