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的社会公益广告都有哪些?在田间地头奔忙的她
这些年的社会公益广告都有哪些?在田间地头奔忙的她这天,张菊和几位志愿者一道,搭乘搬家公司的箱式货车,把一车厢汇聚多方爱心的暖冬礼物送到栾川县栾川乡养子沟村:有爱心人士捐的米面油和挂面,有闲置衣物、被褥、轮椅等,还有新羽绒服、新羊毛衫和新棉鞋……大河报记者随同见证了这次公益行。时针回拨到2016年11月1日。“很多熟悉张菊的人,并不感到意外。”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张红丽表示,由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谭纪刚抓拍的这张名为《相信善的力量》的照片,之所以被选中登上公益广告牌,除了摄影师抓拍的瞬间特别温暖感人之外,还和张菊本人在红十字志愿者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有关,“有人纳闷儿‘为啥是她’,恰恰说明,张菊只顾低调做公益,无暇曝光让更多人关注自己了。”为什么是她?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来梳理这位平凡的红十字志愿者的不平凡印记,从她身上感受“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真谛——善缘:张菊进洛阳山区行善举 大河报记者曾随同见证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蔡君彦
是她!
为什么是她?!
今年5月8日,第75个“世界红十字日”。近一个月来,河南郑州红十字志愿者张菊占C位的22个公益广告牌现身北京街头,点位遍布雍和宫站、朝阳门外站、工人体育馆站等多个公交站牌。消息经大河报·豫视频报道后,引发多方关注。当人们热议“为啥是她”时,张菊本人,仍在驻村帮扶地——登封市唐庄镇塔水磨村的田间地头忙碌着,和村民们一起种蔬菜,种蜜薯。
“很多熟悉张菊的人,并不感到意外。”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张红丽表示,由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谭纪刚抓拍的这张名为《相信善的力量》的照片,之所以被选中登上公益广告牌,除了摄影师抓拍的瞬间特别温暖感人之外,还和张菊本人在红十字志愿者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有关,“有人纳闷儿‘为啥是她’,恰恰说明,张菊只顾低调做公益,无暇曝光让更多人关注自己了。”
为什么是她?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来梳理这位平凡的红十字志愿者的不平凡印记,从她身上感受“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真谛——
善缘:张菊进洛阳山区行善举 大河报记者曾随同见证
时针回拨到2016年11月1日。
这天,张菊和几位志愿者一道,搭乘搬家公司的箱式货车,把一车厢汇聚多方爱心的暖冬礼物送到栾川县栾川乡养子沟村:有爱心人士捐的米面油和挂面,有闲置衣物、被褥、轮椅等,还有新羽绒服、新羊毛衫和新棉鞋……大河报记者随同见证了这次公益行。
在养子沟村,张菊和大家认真清点物资,提前备好米面油、衣服、被褥、轮椅等,匆忙吃饭后,就和贺州、侯玉玲、邵骏飞等志愿者志愿者一道,翻山越岭进深山,去发放爱心物资。
途中,她和大家踩石头过河,看望一位衣着脏兮兮的智障、失语老太太,帮老太太脱下脏衣服、脏鞋袜,换上干净的绒衣、棉袄、外套和新棉鞋。临走,她又拿出爱心人士托她转交给两位老人的300元爱心款,让他们改善生活。
当天下午,最远的回访对象是庙子镇的妮妮家。当年13岁的妮妮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她因患脊膜膨出症做手术伤了神经,大小便失禁,下肢知觉受影响,脚上被老鼠咬伤留下了伤口迟迟不好。
这天傍晚,两位老人用两轮车推着妮妮去镇上换药、取药回来,刚好碰到来看望他们的张菊等人。该上陡坡了,张菊背着十几岁的妮妮走了几十米,累得气喘吁吁,志愿者贺州等人接力,把妮妮背到了老屋前。
大家带来了好心人送给妮妮的轮、新羽绒服,还有10多个漂亮的头饰等,还有爱心人士委托张菊转交给妮妮买药、二老补身体的爱心款……张菊还主动说起为妮妮申请救助看病的事,老人听了连声道谢,妮妮也一脸期待——眼前这位与他们非亲非故的热心人,为他们家操了太多的心。
“都是善缘。”孝慈志愿服务大队栾川分队负责人贺州说,当地大多数老百姓生活日益改善,也有部分家庭因疾病、意外变故等生活艰难。他与张菊老师相识后,发现对方做公益特别踏实,大家志同道合,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帮更多人。
在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会的支持下,平顶山、许昌、洛阳、新乡、周口、驻马店、南阳、天津等地12支孝慈志愿服务分队相继成立,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越来越多。
光影:“十年里,我看见了最真的爱”
付春来摄影
2022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首席摄影师付春来在红十字国际学院(苏州大学)给来自全球多地的学员授课时,专门结合自己拍摄的多张照片,分享了红十字志愿者张菊的感人事迹。
付春来表示,十年间,自己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多次奔赴河南,“十年里,我看见了最真的爱。”
一图胜千言。
在付春来的镜头里,有张菊得知原定要去探访的白血病患儿离开时“哭得像是孩子亲妈妈”的真性情,有见到受助孩子后紧紧拥抱、任由孩子们“像是在跟妈妈亲热”的天然亲,有盲人夫妻郑玉荣、冯国营拉着恩人张菊的手、有说不完的话的热乎劲;还有张菊为鲁山县下汤镇杨家庄村的空巢老人送完年货又帮忙做饭的烟火气……
“我就像一座桥,一手拉着爱心人士,一手拉着求助之人,用爱心把大家连在一起。”多年奔忙在公益路上的张菊,成为有众多粉丝的公益达人,成为受助孩子们口中的“菊妈”、受助兄弟姐妹口中的“菊姐”,受助老人口中的“菊妞”。
张菊等人的爱心相助,陪伴了多位受助孩子的成长——
付春来摄影
2021年12月17日下午,以张菊为原型的中国首部关注志愿者题材电影《为了谁》的首映式上,有三个小姐弟依偎在张菊身边——7年前,张菊进山走访中,遇到兵兵等姐弟三人在山上放羊,衣衫褴褛,得知三个孩子的困境后,多方协调,帮助他们进入登封市希望文武学校,在那里衣食无忧,习武学习,健康成长。
张菊曾多次上门帮扶的女孩妮妮,也在爱心帮助下得到救治,手术康复后可以行走,2019年,她和爷爷奶奶搬迁到庙子乡扶贫安置小区,通过开网店等方式贴补家用。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许俊文 摄影 资料图
奔忙:5600多位微信好友助她在路上
张菊的老家在周口太康,1967年出生的她,早年在郑州经商,是我省最早的驴友之一,她喜欢亲近自然,曾背包去过青海、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份,尤其喜欢到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挑战自我。
途中,善良的她发现处境困难的人,总是倾囊相助。1997年,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渐渐地,她从自己寻找弱势群体、自己拿钱救助的独行侠,成为汇聚多方爱心的公益达人。
2012年,她加入金水区红十字孝慈志愿者服务队,2013年任队长,成了全天候的志愿者,带领队员们开展扶老、助残、救孤、助学、济困、寻亲、赈灾等各项公益活动。多年来,她奔忙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偏远山村,帮助生活困难的老人、孩子、重病患者,重点寻访身处困境中的儿童,进行救助;出现在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活动现场,出现在医院一些重病患者的病房外……
近几年,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张菊索性“扎根”在农村。在鲁山县杨家庄村协助当地村委进行扶贫工作后,2018年3月,金水区红十字会“红十字结伴同行脱贫路”对口帮扶登封市,张菊又主动请缨,以红十字志愿者的身份,来到登封市唐庄镇塔水磨村参与扶贫工作,成为了当地不拿工资的编外驻村队员。她走村入户,为需要帮助的人链接各种爱心资源;她下地务农,带动村民们种果树、搞蔬菜大棚,还学会了开拖拉机耕地、耙地……
留意张菊的微信朋友圈,会发现她非常活跃,不断地通过微信、视频号等发布所见所闻所忙,与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对接、互动,努力帮当地群众排忧解难。
当村民称赞、感谢时,张菊总一再强调:要感谢全国各地那么多好心人帮助。而张菊的微信,就是一个暖意融融的爱心网络,她有5600多位微信好友,加了300多个微信群,几乎都和公益慈善相关。在家人和很多小伙伴眼中,她一天到晚忙不停。
2022年,是张菊从事志愿服务的第26个年头。她乐此不疲奔忙在路上,却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我不希望自己被关注,而是希望更多人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张菊说,多年来,她非常感谢家人和各方爱心人士的支持,更希望继续踏实低调做公益,为更多人传递爱和温暖。
张菊的微信签名多年未变,是她常念叨的一句话:慈善之道人愿行,各人目的道不同,不言身前身后事,奉献只为心平衡。
“我停不下来,因为还有很多人需要我。”当有人说她当志愿者“上了瘾”,张菊这样笑着解释,她最乐于看到的,是周围更多人行动起来,加入到“聚人心共善举”的爱心行列。
【人物名片】
张菊,周口太康人,中国红十字总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红十字总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首部关注志愿者题材的电影《为了谁》的原型。她1997年投身公益,从行走途中乐于助人的潇洒驴友,到全天候投身公益的铁杆儿志愿者,一次次奔走行善中,转眼已26个春秋,足迹遍布省内外。
2012年,张菊加入金水区红十字会孝慈志愿服务大队,2013年任队长至今。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成为一名全职红十字志愿者,编外驻村工作队员,联合爱心力量开展扶老、助残、救孤、助学、济困、寻亲、赈灾等志愿服务,曾荣获“中国红十字总会优秀志愿者”“河南好人”“河南脱贫攻坚奉献奖”“中原十大公益慈善人物”等荣誉称号。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