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今天的人类社会需要怎样的道德法则

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今天的人类社会需要怎样的道德法则差异的碰撞下终将形成一部分的共识。尽管关于道德原则、价值标准的讨论无休无止,但人们关于道德原则的观点形成五点共识,即规定性、可普遍性、优先性、公共性和可实践性。基于共识下的讨论是持续而有益的。那么道德是绝对的吗?在道德客观主义者托马斯·阿奎那看来,永恒的道德法则是存在的,为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道德困境,他提出了双重效应学说来判断一件事是否在道德上被允许,但这也会带来新的困境,许多恶的效应并非人们直觉所认识的那样容易被察觉,对个体而言很可能也是不公平的。漏洞和弥补漏洞:谁才是正义化身阅读本书的体验让我回忆起了第一次读西方哲学史的感受,听到一个新观点、新主义便感觉得到了宇宙真理,直到阅读作者的直陈弊端或是下一个观点的论述,再将前者推翻。伦理学的发展同样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完善理论的过程。比如假如道德是相对的,那么道德原则是个体行为自身发明的,还是社会群体发明的?由此又要分为主观主义和约定主义,然

作为唯美主义的忠实拥趸者,我向来自诩为一个道德感低且道德界限模糊的人,也许是越缺什么就越想着什么,日常我对关于道德和伦理学的理论会多留心几分,认为善恶是可以讨论的,真理越辩越明。桑德尔在《公正》里的发问,于我而言还意犹未尽,我希望更系统、更明晰地了解整个理论体系的来龙去脉,因此这本《给善恶一个答案》我甫一翻开便一见如故。实际阅读下来,也的确不负我所望。

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今天的人类社会需要怎样的道德法则(1)

我们该如何生活:伦理学或道德必要性的讨论

关于道德必要性的讨论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令我兴奋的是,它也是伦理学最基础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的回答也解决了我长久的困惑。伦理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关涉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善的观念以及正确和错误的概念,而道德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多元文化并起且碰撞激烈的当今世界,要求人们以伦理意识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争论,解决利益冲突。因此,势必要先讨论“什么是好的”,相比较于法律、礼仪和宗教等形式,甚至更崇高、更触及核心:人们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应当如何生活。它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切观念行动的根源。

漏洞和弥补漏洞:谁才是正义化身

阅读本书的体验让我回忆起了第一次读西方哲学史的感受,听到一个新观点、新主义便感觉得到了宇宙真理,直到阅读作者的直陈弊端或是下一个观点的论述,再将前者推翻。伦理学的发展同样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完善理论的过程。

比如假如道德是相对的,那么道德原则是个体行为自身发明的,还是社会群体发明的?由此又要分为主观主义和约定主义,然而这又涉及到激进和包容的问题,因为在断言所有道德都是相对的同时,在逻辑上就无法将包容原则视为一种绝对原则。

那么道德是绝对的吗?在道德客观主义者托马斯·阿奎那看来,永恒的道德法则是存在的,为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道德困境,他提出了双重效应学说来判断一件事是否在道德上被允许,但这也会带来新的困境,许多恶的效应并非人们直觉所认识的那样容易被察觉,对个体而言很可能也是不公平的。

差异的碰撞下终将形成一部分的共识。尽管关于道德原则、价值标准的讨论无休无止,但人们关于道德原则的观点形成五点共识,即规定性、可普遍性、优先性、公共性和可实践性。基于共识下的讨论是持续而有益的。

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今天的人类社会需要怎样的道德法则(2)

性别如何体现在伦理学问题中

随着女性主义对整个世界的革新,缺乏对女性权益关切、忽视女性、视男性权益高于女性的传统伦理学也面临着性别相关议题的革故鼎新。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的决断缺乏自然的权威;卢梭认为女人是被动的,是性欲的对象;但这一切在18世纪被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否定:女人和男人在道德上是相同的。作者承认,如今我们对性别差异进行科学调查的能力也仅仅比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时代好了一点点,但性别差异无论是根植于本能还是社会建构,都应该被严肃地用作伦理学中性别差异的可能基础。

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今天的人类社会需要怎样的道德法则(3)

本书的标题翻译为“给善恶一个答案:身边的伦理学”,实际原版的名字更加给人一种官方教科书的既视感:《伦理学:探询对与错》(Ethics: Discovering Right and Wrong)。相较于原版的题目,中译本的突出了伦理学的主动性作用,公正地提出了重要的伦理问题,便于读者在应用这些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

此次第八次修订版属于与国外原版同步的最新版本。相比之前2017年引进的第七版,这次的版本更广泛地展示了各种立场,尤其突出了更多的女权主义和多元文化的观点。因此,此次联合读创将最新版本更新出版,对于国内伦理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无疑厥功至伟。与“光尘”同书系的其他书相同,使用了质量较好的轻型纸,稍有一点木质特有的气味但并不让人讨厌,即使有466页之厚,仍可以单手长时间翻阅而不感到沉重,为长时间的沉浸式阅读增添了不少便利。

(2022.10.3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