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风云往事2(江城往事2)
江湖风云往事2(江城往事2)我很喜欢汉正街那种原始、自然、不加修饰的,看似有点杂乱拥挤的小商品市场,来来往往忙碌的人群,大包小包搬上搬下的搬运工,推车的、挑担的、拎包的,构成了汉正街繁荣忙乱的场景,特别是春节前夕,汉正街更是红红绿绿、熙熙攘攘、吵吵闹闹,比过年还热闹。我常逛汉正街,需要生活中的小商品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便宜,还可讨价还价砍下一刀。我更喜欢在汉正街画速写、拍照片来记录普通劳动者的勤劳、善良、艰辛,为此我还在汉正街现场画了一张油画写生,并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一幅油画《汉正街》参加了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汉正街座落在白云黄鹤的故乡、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是华中腹地上的一颗市场明珠。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东起江汉区的三民路、集家嘴,西到硚口区的武胜路,南临汉口沿河大道,北至中山大道,占地2.56平方公里。阅尽人间沧桑邹典佐 摄(1990)汉 正 街
铜 人 像
“铜人像”这是老武汉人对这个有着特殊意义地段的称呼,是老武汉的标志——汉口三民路孙中山先生铜像。这尊铜像建于1933年,铜像塑得非常毕真,造型、比例、神态完全与孙中山先生一模一样。它立在这里近九十年了,它见证了日本人投降;它见证了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朝换代;它见证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武斗;它又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武汉的发展……。时局的变迁,不管是动乱或平稳,铜人像仍好生生的立在闹市中,风吹雨打、日晒夜露,铜人像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市民们常在铜人像下围坐聊天,劳力者常在阶梯上坐着休息嗑睡片刻。汉口的市中心已不在这里了,但这里还能找到老汉口的味道。
汉口三民路孙中山先生铜像
邹典佐 摄(1990)
阅尽人间沧桑
邹典佐 摄(1990)
汉 正 街
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汉正街座落在白云黄鹤的故乡、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是华中腹地上的一颗市场明珠。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东起江汉区的三民路、集家嘴,西到硚口区的武胜路,南临汉口沿河大道,北至中山大道,占地2.56平方公里。
我很喜欢汉正街那种原始、自然、不加修饰的,看似有点杂乱拥挤的小商品市场,来来往往忙碌的人群,大包小包搬上搬下的搬运工,推车的、挑担的、拎包的,构成了汉正街繁荣忙乱的场景,特别是春节前夕,汉正街更是红红绿绿、熙熙攘攘、吵吵闹闹,比过年还热闹。我常逛汉正街,需要生活中的小商品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便宜,还可讨价还价砍下一刀。我更喜欢在汉正街画速写、拍照片来记录普通劳动者的勤劳、善良、艰辛,为此我还在汉正街现场画了一张油画写生,并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一幅油画《汉正街》参加了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
汉正街作为武汉早期的商业中心,为武汉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武汉已有了东汉正街、西汉正街。2011年3月15日,汉正街市场整体搬迁至黄陂区汉口北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升级,商品云中流通,现在的汉正街渐渐离我们远去,我印象中的汉正街只能作为历史保留在照片里、画布上和我的记忆中。汉正街,在升级中将以新的面目展现出新的繁荣昌盛。
汉正街牌坊是改革开放后修建,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
邹典佐 摄(2017)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
邹典佐 摄(2006)
外地来汉正街打货的小商小贩
邹典佐 摄(2006)
大 陆 里
汉口的里巷很多,有名的里巷也不少,这里介绍的是我最熟悉的里巷,那就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大陆里。大陆里是1920年由大陆银行所建,在江汉区民意一路,往前走一点就是六渡桥。解放前大多是职员居住,解放后普通老百姓也能租住,我家就住在大陆里10号,一家人住一间房,我六岁时离开大陆里。改革开放,随着城市发展,大陆里大多房屋己拆除,只保留4-9号门牌,因这里曾是《新华日报》社旧址。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这里创刋,大陆里因有这段光荣的历史而出名,4-9号门牌号至今保留着并挂上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被称为红色革命遗址。大陆里10号,没有进入红色革命遗址范围,只差一个数,要不然10号也保留下来了。我常常来到大陆里走走,站在9号门外墙看看,因这面墙曾经是10号门的内墙。人生之短,弹指一挥间,童年的生活已模糊不清,但还清晰地记得捉迷藏、打珠子、倒立墙等儿时游戏;还清晰地记得在巷子口那位出租娃娃书的老头,成天守着书摊,一分钱租几本书,我常来这地方凑着别人的书“搭香边”看娃娃书的情形;还清晰地记得二分钱买一对用荷叶包着的米粑粑,清香可口,至今难忘;还清晰地记得一位长相很秀气中年男子,下江人,每天挑着担子来到巷子里用他娘娘腔的口音吆喝着“香腐乳臭腐乳芝麻辣酱嗲—!”巷子里一些嫂子总是来买他的下江腐乳,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他唱一段越剧,下江人也不推脱,放下担子有声有色唱上一段,还很好听的,身段手势真好看,那些嫂子们嘻嘻哈哈与下江人打情骂俏一番,当然下江人的货物也卖出许多。写到这里故事越来越多,有结婚的、有吵架的,有生娃的、有去世的,有搬走的、有搬来的,特别是夏天的晚上每家竹床摆在巷子里乘凉,有拉二胡的、有喝酒的,有看书的、有吹牛的,我们小孩东串西跑躲猫猫,到半夜才安静下来,只听见的蛐蛐鸣声及小毛毛的哭声……大陆里,我的童年。
大 陆 里
邹典佐 摄(2019)
“一元”到“六合”
汉口有许多有名的街道,街道中除江汉路、六渡桥外还有六条街道因街名而家喻户晓,那就是“一元路” “二曜路” “三阳路” “四唯路” “五福路” “六合路”我住在三阳路多年,在一元路上小学,对这些街道特別有感情,他是我少年成长的地方。记得书法家永基先生曾以街道名写过一幅对联很岀名:“一元二曜三阳开泰,四唯五福六合同春”。至今我都不会忘记这幅对仗整齐,书写苍劲的佳作。
一元路至六合路区域保留着许多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风格的建筑,它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汉口租界时期的产物,特別是法租界、德租界的建筑是武汉市目前保持原租界风貌最好的地区之一,它是近代西方列强侵占中国国土的见证。有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等。
一元路.美最时洋行大楼,看!
路边还竖有计划生育的宣传牌。
邹典佐 摄(1990)
二曜路.1895年 德国工部局巡捕房
邹典佐 摄
三阳路
邹典佐 摄
四唯路.1929年安利英洋行汉口分行
邹典佐 摄
五福路
邹典佐 摄
六合路
邹典佐 摄
“蜘 蛛 侠”
改革开放,城市飞速发展,老城区翻新,新城区崛起,一天一个样。为市容更美丽,城市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职业 ___——“ 蜘蛛人”,爱称“蜘蛛侠”。汉口江汉路水塔是有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整旧如新。这天我来到江汉路正碰到“蜘蛛人”清洗水塔的大玻璃窗,举起相机,拍下这帧照片,两个玻璃窗擦得透亮,就像一对大眼睛,照片拍的很成功,取名为“城市美容师”。此作1999年参加了全国建筑摄影展览。
另一幅“蜘蛛人”的照片也是巧合,汉口解放大道上新设一家银行,内部装修已完成,正在装饰门面,“蜘蛛人”刚刚将“中国建设银行”几个大字安装完成,我正好路过,拿出相机,在镜头里只取“中国建设”四字,120/秒,16/光圈,按下快门,在我准备拍第二张时,室内冲出一位老银行职员,拦住我的相机镜头说不能照,这是保密单位。我心想改革开放这多年,还这么谨慎,还不忘“阶级斗争”,我理解,我敬佩这位老同志,对工作、对单位的爱岗敬业精神。总算抢拍了一张,照片冲印出来,还不错,“中国建设”几个大字下一位“蜘蛛人”悬在半空中正在专心工作,照片取名《建设者》这是一张正能量的照片,改革开放,中国飞速发展,就是靠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为中国发展增添一砖一瓦。我很想将这张《建设者》照片送给那位银行老职员看看,我相信,他肯定会大加赞赏。
城市美容师
邹典佐 摄(1999)
建设者
邹典佐 摄(2002)
建桥工人
每次乘车从长江一桥过,当车走到汉阳桥头时,远远看去,汉水上一座特漂亮的桥,像彩虹一样横跨汉口汉阳两地,这就是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晴川桥”。这座桥汉口桥头正是热闹的汉正街,汉阳桥头连接旅游胜地晴川阁。从建桥到通车我常去拍点照片,无意中纪录了晴川桥建设的全过程。这天我来到建桥工地,弧形桥梁已架起,无数电弧焊光四射,叮叮咚咚的敲击声响起,好不热闹。抬头高望,突然看到一工人就在弧型的桥梁上行走,也没有看到安全保护,过路的人群也停下来抬头远望,都为他的勇敢捏把汗。举起相机,用长焦镜头拉近,清昕可见,连拍数张,看着他轻松自如地走到最高处。我真佩服咱们的建桥工人,勤劳、勇敢、善良,在他们面前我等觉得微不足道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美丽离不开他们——咱们的工人老大哥、咱们的农民兄弟。
建桥工人
邹典佐 摄(1999)
建设中的晴川桥
邹典佐 摄(1999)
建设中的晴川桥,汉口直连汉正街。
邹典佐 摄(1999)
不破不立
“不破不立”是属一哲学范畴,不将旧的去掉,新的东西就无法立起,老城区的改造是最典型最直接“破”与“立”的辨证关系的案例。这张照片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地点在球场街,城市发展之初,高楼刚刚冒出,正好在高楼的下方一堵残墙一辆破旧三轮车拉开了城市变革的距离。在照片的左下角一踩车年青小伙蹲在路边看报,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市场经济的深入,有些行业在兴起,而有些行业将淘汰,随着出租车的增多,脚踩三轮车的行业也不景气了,我拍完照片,三轮车还停在那里没人坐,我很想大喊一声:“小伙子,脚踏三轮车该淘汰了!
不破不立
邹典佐 摄(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