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岳飞庙和于谦祠:杭州三台山于谦墓祠
杭州岳飞庙和于谦祠:杭州三台山于谦墓祠于谦死后,明英宗派兵去抄于谦的家。于谦家徒四壁,没有值钱的东西。明英宗这才感到错杀功臣而惭愧。明宪宗成化初年(1465),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说,"当国家多难时,保卫社稷没有危险,独自主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知其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故将其宅改为忠节祠。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万历十八年(1590),改谥号为"忠肃"。于谦大义凛然,从容不迫,心底无私,视死如归,实现了他"一腔热血,意洒何地"的夙愿。真乃国家栋梁,中流砥柱,难得的人才。可惜,自古英雄多磨难,于谦也没跳出这个怪圈。朝中不可一日无君。于谦为断绝瓦刺利用明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阴谋,他说"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话,认为,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安定,便
于谦,(1398—1457年),明代忠臣,民族英雄,京师保卫战的军事统帅。字廷益,杭州钱塘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元年任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正统十三年升兵部左侍郎。到了第二年秋天就发生了"土木之变"。
说来笑话。明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刺部太师淮王也先率军大举南下,攻扰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年仅22岁的明英宗根本就不懂得军事,只是仰慕祖先亲征的事迹,也想让天下人看看,自己同先帝一样英明神武。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以为是演戏旅游呢,你想赢就赢,战争总是千变万化的,瞬息间,你就可能土崩瓦解,关键在于指挥员的指挥才能与军事艺术。明英宗哪知道这些,就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不顾朝臣反对,仓猝率军50余万亲自出征。
八月初,到达大同。前方败报踵至,王振惊慌,回师急退。王振是蔚州人(今河北蔚县),归途中,又想让明英宗经过自己的家乡,炫耀乡里,又恐怕大军踩坏庄稼,复令军队转道宣府。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直到十三日,才行至怀来土木堡,却被瓦刺军围住。也先狡诈,先是议和,假装撤退,后又进攻,大败明军,生掳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这真是"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没有金刚钻,岂敢揽瓷器活儿。
消息传来,北京危机,侍讲徐珵(后改名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应当迁都南京。于谦站了出来,厉声喝道,"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反对迁都,力主抗战。
朝中不可一日无君。于谦为断绝瓦刺利用明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阴谋,他说"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话,认为,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安定,便建议皇太后立明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弥补权力真空。这也为后来埋下了伏笔。
郕王即位为明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于谦调动人马,制造兵器,掀起了京师保卫战,大挫瓦刺军也先。战后,他又首创团营编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刺军的进攻。一年后,迫使也先同意议和,释放明英宗回朝。
明英宗回来也就是二十三四岁,年轻力壮,怎能甘心做太上皇,无所事事,软禁起来。景泰八年(1457),趁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正月十六,由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拥明英宗复辟。又诬陷于谦等人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第二天临朝,就将于谦逮捕。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复辟这事就师出无名",明英宗这才拿定主意,仅仅五六日,正月二十二,就将于谦押往崇文门外,在他拼命保护的城池面前被斩。北京百姓闻之,交道痛哭,恰逢阴云蔽天,真可谓天怒人怨。
于谦大义凛然,从容不迫,心底无私,视死如归,实现了他"一腔热血,意洒何地"的夙愿。真乃国家栋梁,中流砥柱,难得的人才。可惜,自古英雄多磨难,于谦也没跳出这个怪圈。
于谦死后,明英宗派兵去抄于谦的家。于谦家徒四壁,没有值钱的东西。明英宗这才感到错杀功臣而惭愧。明宪宗成化初年(1465),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说,"当国家多难时,保卫社稷没有危险,独自主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知其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故将其宅改为忠节祠。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万历十八年(1590),改谥号为"忠肃"。
从西湖往西走,经三台云水,就到了"于忠肃公祠",楹联写道:"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进入院内,二门横匾,上书"百世一人",评价可不低。
祠堂前,立一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造型雄健的"镇河铁犀"。这是于谦当年任河南巡抚时为镇降黄河洪水灾害而建,背上铸有于谦书写的《镇河铁犀铭》:"百炼玄金,溶为金液,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也是一心为民的见证,"双手扶明走日月,一心救国壮河山 。
进入祠堂,正中是于谦全身塑像,上有一匾:"丹心抗节",据说是清乾隆南巡时所题。背景衬托着于谦著名的诗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左右两联:"国家正赖公耳,排众定朝班,厉声定守议,改容定逢迎,当时何敢言功。以社稷安危为己任;上皇终不快也,徐珵请弃市,吾豫请连诛,白琦请谤罪,事后实怜其枉,复玺书袍锭赐崇祠。"
院内还有一"忠泉"。清康熙年间,重建忠肃于公祠于墓之右,因整太门墓址而得泉于阶之左------终其工所用之水皆出于此,工役无劳。呜呼!公之大功,诚如水之在地中,于此可见矣,故志之曰"忠泉"。这也是人们的一种褒奖向往。
西面就是于谦的墓地。墓前石牌坊上书"热血千秋"四个大字,左右楹联:"远望岳坟,千古并推双少保,近邻花港,一抔永镇三台山",点出了于谦墓的所在地——三台山麓。
明末抗清志士张煌言(号苍水)始终以岳飞、于谦为楷模,曾写诗言道:"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清诗人袁枚赞曰:"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林则徐更有联语:"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皆高度评价于谦。
再往前走,墓前有石虎、石马,正中是于谦墓,圆形拱顶,绿草茵茵,碑文写到:"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
于谦是我国古代官吏的杰出典范,文武兼备,忠心报国,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心底无私,一身清白,舍生忘死,以社稷安危为己任,挺身而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想国家之所想,想人民之所想,唯独没有自己。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题于谦联曰:"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千古;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雄。"他的高尚官德和忠勇气节,一直感召和鼓舞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他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永传万代。
不由写诗道:"自古英雄多患难,三台山麓葬于谦。中流砥柱迎风立,大厦栋梁撑起天。社稷安危为己任,人民灾难敢承担,一身正气无私利,留得英名万世间。"
九口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