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一枚九三式鱼雷由弹头、气槽、前浮具、引擎室、后浮具、尾舵及螺旋桨组成,弹头(即战斗部)装有490kg的九四式炸药,引擎在鱼雷后部,采用双气缸往复式重油内燃机作为动力,为了保守氧气鱼雷的秘密,舰艇官兵与研制人员在谈及“氧气”一词时都用“第二空气”代替。九三式氧气鱼雷的潜艇版——九五式氧气鱼雷回天鱼雷随着一战的结束,美日两国围绕太平洋、东南亚等地区展开了明争暗夺,矛盾日益激化,都将对方看做为假想敌,而当时海军航空兵的战略价值尚未被人们认可,航空母舰也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检验,因此类似日德兰海战中的战列舰对决仿佛成了唯一的形式。然而日本发现,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日本的战列舰吨位只能达到美国的六成,数量上更是天差地别(日本当时拥有6艘战列舰与4艘战列巡洋舰,吨位合计301320吨;而美国拥有18艘战列舰,吨位合计525850吨),因此日本要想在同美国的舰队决战中获胜,就必须充分发挥潜艇、轻巡洋舰和

九三式氧气鱼雷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精心研制的制胜武器,广泛装备于旧日本海军由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水雷战队,凭借其长射程、高航速、大威力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战后美国历史学家塞缪尔·莫里森将其喻为“长矛”,使九三式鱼雷以“长矛鱼雷”的异名为后世所熟知。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1)

原理

氧气鱼雷属于热动力鱼雷,其使用纯氧作为助燃剂,可以大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显著提高鱼雷的射程与航速,同时燃料与纯氧燃烧后只产生微溶于水的二氧化碳,航行时不易产生气泡,因而隐蔽性大大增强。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2)

塔萨法隆格海战中被氧气鱼雷炸掉舰艏的美军重巡洋舰明尼阿波利斯号

概述

九三式氧气鱼雷在1933年由岸本鹿子治与朝熊利英等人研制,1936年列装部队,1937年进入量产阶段,到日本投降为止,其共生产了约2700枚,战争后期随着日本的穷途末路,一部分九三式氧气鱼雷被改装为臭名昭著的自杀式武器——回天鱼雷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3)

回天鱼雷

研制背景

随着一战的结束,美日两国围绕太平洋、东南亚等地区展开了明争暗夺,矛盾日益激化,都将对方看做为假想敌,而当时海军航空兵的战略价值尚未被人们认可,航空母舰也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检验,因此类似日德兰海战中的战列舰对决仿佛成了唯一的形式。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4)

然而日本发现,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日本的战列舰吨位只能达到美国的六成,数量上更是天差地别(日本当时拥有6艘战列舰与4艘战列巡洋舰,吨位合计301320吨;而美国拥有18艘战列舰,吨位合计525850吨),因此日本要想在同美国的舰队决战中获胜,就必须充分发挥潜艇、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的作用,在决战开始前尽可能的削减美国护航舰只甚至是主力战列舰的数量,力图在开战时双方兵力势均力敌,这就是著名的“九段渐减邀击”作战,九三式鱼雷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所研制的。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5)

九三式氧气鱼雷的潜艇版——九五式氧气鱼雷

一枚九三式鱼雷由弹头、气槽、前浮具、引擎室、后浮具、尾舵及螺旋桨组成,弹头(即战斗部)装有490kg的九四式炸药,引擎在鱼雷后部,采用双气缸往复式重油内燃机作为动力,为了保守氧气鱼雷的秘密,舰艇官兵与研制人员在谈及“氧气”一词时都用“第二空气”代替。

九三式氧气鱼雷有两个型号——1型与3型,3型鱼雷相比1型增加了装药量而缩短了射程。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6)

日本海军研发九三式鱼雷一味的追求航速及射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力求在重巡洋舰8英寸(203MM)火炮的有效射程内(20公里左右)发挥作用,当九三式鱼雷以48-50节的速度航行时,其最大射程可达22000米,但是据旧日本海军官方资料显示,九三式鱼雷的最佳性能是在42节的航速下航行11000米。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7)

事实上,大部分日军指挥官都会选择在十公里内发射九三式鱼雷,而大部分的击沉记录也都是发生在十公里内,虽然没有达到其设计航程,但是相比于英美等国5000-7500米射程的鱼雷,优势显而易见。而同时期美国驱逐舰装备的主力鱼雷——MK15的装药量只有375kg,比九三式少了足足一百多公斤。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8)

装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除海军航空兵外,所有水面舰艇和潜艇全面换装了氧气鱼雷,而九三式鱼雷作为“九段渐减邀击”作战的核心,海军舰艇、武器配备、甚至是作战编制都围绕九三式鱼雷发生了一些变化。日军强化了轻型舰只的编制,每支舰队编组一队由1艘轻巡洋舰以及12-16艘驱逐舰组成的“水雷战队”,专门用鱼雷进行作战。为了发射九三式鱼雷,还专门设计了九四式鱼雷发射管,同时改装了旧有的十二年式鱼雷发射器,并为大部分的驱逐舰都安装了鱼雷再装填设备。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9)

为了追求鱼雷发射能力的极致,最极端的例子当属由球磨级轻巡洋舰改造而来的北上号轻巡洋舰与大井号轻巡洋舰,对外号称“重雷装巡洋舰”——她们拆除了几乎所有的火炮和电子设备,使其能安装多达10座四联装鱼雷发射器,相当于能一次性发射40枚鱼雷(玩过战舰世界的朋友对鱼雷海一定记忆犹新吧)。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10)

缺陷

九三式鱼雷上的陀螺仪转速仅为8000转/分,过慢的转速导致其很容易失灵,战后日本提出陀螺仪转速应达到20000转以上,在航速为35节以上的舰艇上发射时,鱼雷常常会因为因为陀螺仪的问题而失控。

虽然九三式鱼雷设计航程达到了20000米,但是其航行一旦超过10000米,航线就会飘忽不定,而敌舰也可以通过机动来规避鱼雷,因此九三式鱼雷的远超命中率很低。

九三式鱼雷的引信问题可以说是广为人知了,其触发式引信过于灵敏,海浪甚至是舰艇的航迹都会触发引信,在实战中经常发生鱼雷尚未抵达目标便提早爆炸的状况,虽然后来日军一直着力于改进引信,但直到战争结束引信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因为九三式鱼雷的助燃剂是纯氧(实战中一般纯度为98%),但是纯氧的压缩储存都十分不便,而且存在很大的危险性,鱼雷不可能出厂就加注纯氧,因此所有装备九三式鱼雷的舰艇是都不得不配备专门的制氧机。

九三式鱼雷的维护保养很不方便,因为它的输气管内很容易残留雾化重油液滴,这在实战中常常是导致殉爆、诱爆。因此每次使用鱼雷前都必须彻底清理其内部管道,而这往往要花上四五天的时间。

总结

九三式鱼雷被日军寄予厚望,虽说在战争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因为落后的战略思维,日军一心寻求的舰队决战并没有发生,机关算尽的“九段渐减邀击”战术也毫无用武之地,水面舰艇所装备的鱼雷区区数万米的有效射程也在舰载机以十万米、百万米论的作战半径面前没有了意义,当然,这一战略上的失算也不能完全算是日本人的误判,谁能想到从百眼巨人号的诞生起,只过去短短三十多年,新生的航空母舰就把拥有百年历史的战列舰,包括以舰炮、鱼雷为武器、排列战线作战的一切战术和战略彻底淘汰了呢?

日本的氧气鱼雷:深海长矛(11)

九三式鱼雷剖视图

撇开航母的因素不谈,九三式鱼雷并不是日军口中战无不胜的神器,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性能,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海军官兵在战前的魔鬼训练中所积累的夜战经验(该鱼雷配合日本海军的夜战素养,让美国海军在萨沃岛、科隆班加拉的夜战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事实上,任何一种武器都是各种性能指标相互妥协的产物,没有所谓绝对完美的终极利器,而九三式鱼雷也只不过是日本以小博大的战略思维和惯性逻辑的产物罢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