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安徽休宁隆阜戴氏祠堂:明代隆阜人戴广宪倾重资建屯溪石桥

安徽休宁隆阜戴氏祠堂:明代隆阜人戴广宪倾重资建屯溪石桥范涞的这篇记告诉人们:屯溪桥始创于嘉靖五年(1526),是戴时亮捐建的,花了八年时间,桥及桥中的茶亭建成,亭子高耸水面,正对远处的文峰。由于年久失修,桥亭先坏,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戴二逢、吴恩孝等捐资重建而成。从这一记载来看,范涞显然听信了捐建大桥人是戴时亮之说。桥此创于嘉靖五年,民居戴时亮等首义鸠工,逾八年桥成,即置茶亭于上,以憇往来人。其高耸映水面,类文峰。年久,亭圮。今以概邑故,欲重建之,不烦官帑,先捐赀于首义诸裔,戴二逢、吴恩孝诸君有乐助,惟其愿业已闻于台察……亭成于己酉仲秋吉旦。这段记载中,创建石桥时间写明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建桥人是戴时亮。晚明士人范涞、邵庶,万历年间作过同样篇名的《重建屯溪桥亭记》。范涞(1538—1617),字本易,又字原易,号晞阳,休宁林塘人。明万历庚戌(三十八年即1610年)五月,范涞作《重建屯溪桥亭记》,其中记曰:

安徽休宁隆阜戴氏祠堂:明代隆阜人戴广宪倾重资建屯溪石桥(1)

屯溪三江口东连老街,西接黎阳古镇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俗称屯溪桥或屯溪老大桥),庚子年五月十七日(公历2020年7月7日)遭水毁,而今重建的大桥屹立横江之上,世人欢欣鼓舞。当代人重造之功应当大书特书,但不要讳言前人倾重资建大桥的功德。

民间相传,原屯溪桥是明嘉靖年间“隆阜财主戴时亮为嫁女儿而建造”。但据我考证,屯溪桥的确是明嘉靖年间在原石垛木梁的基础上建石桥的,但建桥人是隆阜人戴广宪,而不是所谓“财主戴时亮”,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安徽休宁隆阜戴氏祠堂:明代隆阜人戴广宪倾重资建屯溪石桥(2)

一、以文字误载戴时亮建屯溪石桥的是士人范涞、邵庶与道光《休宁县志》

屯溪,旧属休宁县黎阳东乡十六都。旧休宁县志前后共六部,有明弘治志、明嘉靖志、明万历志、清康熙志、清嘉庆志和清道光志,六部《休宁县志》,对屯溪桥多少都有文字记载,其中称创建人为戴时亮,只有道光三年(1823)修《休宁县志》。该志记载:

屯溪桥,在县东南三十里屯溪,明嘉靖十五年邑人戴时亮创建。中桥为亭,为邑绾毂。国朝康熙十五年桥圮,邑人程子谦重建,三十五年再圮,程子谦复建。

这段记载中,创建石桥时间写明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建桥人是戴时亮。

晚明士人范涞、邵庶,万历年间作过同样篇名的《重建屯溪桥亭记》。

范涞(1538—1617),字本易,又字原易,号晞阳,休宁林塘人。明万历庚戌(三十八年即1610年)五月,范涞作《重建屯溪桥亭记》,其中记曰:

桥此创于嘉靖五年,民居戴时亮等首义鸠工,逾八年桥成,即置茶亭于上,以憇往来人。其高耸映水面,类文峰。年久,亭圮。今以概邑故,欲重建之,不烦官帑,先捐赀于首义诸裔,戴二逢、吴恩孝诸君有乐助,惟其愿业已闻于台察……亭成于己酉仲秋吉旦。

范涞的这篇记告诉人们:屯溪桥始创于嘉靖五年(1526),是戴时亮捐建的,花了八年时间,桥及桥中的茶亭建成,亭子高耸水面,正对远处的文峰。由于年久失修,桥亭先坏,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戴二逢、吴恩孝等捐资重建而成。从这一记载来看,范涞显然听信了捐建大桥人是戴时亮之说。

安徽休宁隆阜戴氏祠堂:明代隆阜人戴广宪倾重资建屯溪石桥(3)

查明修《休宁邵氏族谱》可知,邵庶(1546—1615)字明仲,号翼庭,休宁西门人。他纂修的万历《休宁县志》,提到屯溪桥,只有“屯溪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十一个字。万历己酉岁季(三十七年即1609年)秋,屯溪桥亭重建竣工,他受休宁知县贾克忠之请作《重建屯溪桥亭记》,则云:

先是嘉靖初,邑人戴时亮悯行人病涉,首输缗钱为县官石梁费。既成,竖亭其上,以绾毂一邑之水口,而高揭文峰。岁久亭圮,旁错民居,群植茅舍,扃钥靡开,以故昔时人文尚逊他郡国。邑侯贾公由宰黟异等移宰海阳,下车蒞政,一切与士民更始,爰撤茅舍旷,若更新,众乃始得循旧议缮桥亭,于是庭造,不倿而属为之记。

邵庶的这篇记,是受当时由黟县移任休宁的知县贾克忠之请而作的。读记可知,明嘉靖年间创建屯溪桥(包括亭)以及万历年间重建桥亭,资金都源于当地富商捐输。他也居然将戴时亮记为“首输缗钱”的捐建人。

道光《休宁县志》与士人范涞、邵庶的记载,都称首建屯溪石桥之人是戴时亮,这究竟符不符合史实?以下进一步考证。

安徽休宁隆阜戴氏祠堂:明代隆阜人戴广宪倾重资建屯溪石桥(4)

二、《休宁名族志》《休宁戴氏族谱》认定大桥创建人是戴广宪,不是戴时亮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休宁隆阜人戴秉清主修有《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家谱》。查该谱抄本可知,明万历间隆阜戴氏“荆墩门”(又作“金墩门”)确有戴时亮,字天卿,隆阜戴氏第23世,生于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八月初三日,卒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四月初八日,享年三十一。

族谱记载族人生卒年月、名字号与世系,是很慎重的事,不容含糊。嘉靖年号在万历之前,这是明白的史实,称万历年间的人在嘉靖年间建桥,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更何况捐建石桥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他真有捐建大桥之举,谱中定会有浓墨重彩之笔。但实际上,谱中只字未书。

查戴谱可知,戴时亮妻陈氏,休宁东乡珠里人,生于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她在丈夫去世后守节十年,天启七年丁卯(1627)离世,享年四十,谱中有“时亮妻陈氏贞节”列名,却没有其他事迹记载。

明嘉靖年间,是否有两个同名但不同字号的戴时亮?查遍隆阜戴氏谱牒,不存在这种状况。

安徽休宁隆阜戴氏祠堂:明代隆阜人戴广宪倾重资建屯溪石桥(5)

众所周知,明人戴廷明、程尚宽等编撰的《新安名族志》,是嘉靖三十年(1551)成书的。万历七年(1579)之后,休宁籍学者曹嗣轩为完成先父曹诰遗志,在不长的时间内,也编撰了一本名气不小的族志行世,那就是《休宁名族志》。曹嗣轩在该志“戴”氏目“隆阜”条下,白纸黑字地写着:

隆阜……二十世……曰广宪、曰赐、曰德,偕侄曰朗、曰棐、曰护, 倡建屯溪石桥,以济通衢,此无量功德也。

这一记载确指建屯溪石桥的人是隆阜戴氏20世戴广宪,他有“无量功德”!

值得注意的还在于,这一记载并非孤笔独证。明崇祯四年(1631),休宁隆阜戴氏“老栢门”戴尧天(字仪陶,号无睢,后改名昶,戴氏23世)考中进士,授官山西提举副使。明崇祯五年,他主修《休宁戴氏族谱》。该谱明确记载明嘉靖年间,隆阜戴广宪“悯行人病涉,首捐缗钱”,倡建屯溪石桥。戴尧天在该谱卷一“懿行录”记曰:

广宪,任侠多豪举,倾重赀倡建屯溪石桥。

这条记载非常重要,与《休宁名族志》中的记载,相互印证。查戴尧天撰修的《休宁戴氏族谱》世系图,戴广宪为隆阜戴氏“中巷门”第20世。当时,族中仗义行善者有多人,如19世戴景全“慕义好施,建梁缮亭甚多”;戴仰“孝友敦朴,闾里称长者,输赀建义屋数十间,以睦亲族”;23世戴文耀“独修本村大路直至屯溪”。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戴秉清修《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家谱》以及民国二十九年(1944)年手钞本,与《休宁名族志》,与戴尧天的记载,都完全一致。

安徽休宁隆阜戴氏祠堂:明代隆阜人戴广宪倾重资建屯溪石桥(6)

范涞、邵庶同乡同时代,都是当时有名的士人。范涞老家休宁林塘,邵庶老家休宁西门,距隆阜都不远,按理不会把捐资建桥的人名记错,但事实上他们在笔下移花接木了。尽管没有这样的主观动机,但客观存在却是这样——显然,这是他们沿袭旧说,听信所谓“财主戴时亮捐建石桥嫁女”传言的结果。

其实,屯溪石桥倡建的嘉靖十五年,范涞才虚龄三岁,没到记事年龄,邵庶虚龄也才十一岁,同样少不更事。他们没有亲见屯溪石桥建造,即便见了也无法记事入书。

屯溪桥亭重建竣事的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距嘉靖十五年(1536),已经过了73年。这年范涞年七十二,邵庶年六十四。重建桥亭,他们比较了解,容易写,但73年前建桥(包括建桥亭)的人事情况,只能源于二手资料,或听信口口相传。他们在这样的背景下作《重建屯溪桥亭记》,就难免不以讹传讹,继续沿袭误说,仍然将嘉靖十五年倡建屯溪桥的人写作戴时亮。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其实,他们当时完全可以一举推倒旧说,还历史本来面目,因为这时曹嗣轩修撰的《休宁名族志》已经行世多年。一直等到23年之后,即到明崇祯五年(1632),新科进士戴尧天主修《休宁戴氏族谱》,才在族谱中纠正这一误说,认定“倾重赀倡建屯溪石桥”的人,是戴广宪。“任侠多豪举”的人是戴广宪,而不是戴时亮。

曹嗣轩、戴尧天虽然在家史中纠正了误说,但无法纠正社会上长时期形成的视听,以至“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时有也无”。错误的东西,一万年也站不住。笔者认为,镇海桥恢复重建之后,书写桥史,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纠正流传几百年误说,还历史本来面目。

安徽休宁隆阜戴氏祠堂:明代隆阜人戴广宪倾重资建屯溪石桥(7)

END

来源:陈平民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

m

编辑:胡晓苗 二审:徐海生 终审:肖平

安徽休宁隆阜戴氏祠堂:明代隆阜人戴广宪倾重资建屯溪石桥(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