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876年铁路,他们拆了铁路之后

1876年铁路,他们拆了铁路之后花完买路钱,大家还在猜测清府意欲何为,只见一纸令下:拆!What,破坏风水?清政府心想:“这哪行啊”,赶忙从勒得紧紧的裤腰带中,掏出28万两白银,买断铁路权。于是,有了花钱拆铁路的奇闻。1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不料引起轩然大波。当朝认为14公里长的铁路,像是给大地切了一刀,恐惊动祖先,有损帝国龙脉。

1876年铁路,他们拆了铁路之后(1)

文 | 内幕君

闭关锁国到拆毁铁路,大清的保守在历朝数代,绝对一马当先。

《官场变形记》第四十六回中,一位清朝官员说:“什么火车、轮船,走得虽快,总不外乎奇技淫巧。”如今看来的怪诞之谈,在当时却是舆论主流。

清末守旧派的士大夫们,像看怪物一般看待洋玩意,有人闻铁路而惊心,有人睹电杆而泪下。

于是,有了花钱拆铁路的奇闻。

1

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不料引起轩然大波。当朝认为14公里长的铁路,像是给大地切了一刀,恐惊动祖先,有损帝国龙脉。

What,破坏风水?清政府心想:“这哪行啊”,赶忙从勒得紧紧的裤腰带中,掏出28万两白银,买断铁路权。

花完买路钱,大家还在猜测清府意欲何为,只见一纸令下:拆!

1877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命丧于无知。

荒诞的是,如此守旧的清王朝,却大大方方接纳了与中国传统建筑大异其趣的洋楼。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将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承公府」拆掉,罔顾传统衙门规制,建造了新型二层洋楼作为陆军部。

到了清末民初,上海、天津、青岛等地洋房别墅肆意横行,不少王公大臣住之、悦之,这时,没人觉得洋房是奇技淫巧。

2

师夷长技,如果说学到精髓便罢,无奈,我们总是学到皮毛。

50年代,北京要拆老城建新城,大家觉得拆旧建新才是进步。于是乎,开始大规模拆除老城墙和老建筑。

从1952年起,政府组织市民义务劳动,动员各单位拆城墙搬砖土,依靠群众的力量,北京外城的城墙毫不费力拆个精光。

原本三重城墙的老北京城:中央是宫城(紫禁城),第二层是皇城,第三层是京城——分为内城、外城(即南城),里应外合的三道城墙,如今只剩紫禁城及阳门、德胜门、钟楼。

1876年铁路,他们拆了铁路之后(2)

清理天安门周边古城墙

当年,并非所有人都愚昧,也有清醒者。

梁思成就曾振臂高呼,他和陈占祥提出一个「梁陈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他认为要学习欧洲国家,把老城和新城分开,以保护老城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保住永定门城楼不被拆,林徽因指着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说:“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时你们再盖的就是假古董……”

不过人微言轻,难挡大势。1957年永定门城楼和箭楼还是因为妨碍交通和有安全隐患而被拆除。「梁陈方案」也不被采纳。

厚重的北京城,最终拆得面目全非。好比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师夷长技以制夷,然,我们只学到造城的形,没学到保护古迹的魂。

痛心疾首,梁思成不禁感慨:“北京城市改建过程中对文物建筑的粗暴无情,使我无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后来,老城内高楼拔地而起。梁思成再次提出建议,他认为新建高楼,必须加盖中国式大屋顶,通过实现中国建筑的轮廓,来保全老城的面貌。

但反对声此起彼伏,他们觉得梁思成滥用职权,对建筑形式过分干涉。最后,不了了之。

1876年铁路,他们拆了铁路之后(3)

梁思成手稿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英美法等洋风建筑割据着城市的天际线。百年前,侵略者撞开城门,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如今,我们自张怀抱,让侵略悄无声息地延续。

2010年7月11日,江苏镇江古运河畔的大型商住楼盘「如意江南」建设项目现场,依然繁忙,工程的地基开挖工作如火如荼进行,旁边的楼盘销售处内,销售员忙着接待前来看房的客户。

与此同时,一处对大运河申遗有着重要意义的考古遗址、入围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就在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渐渐消逝。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新的百米高楼建起,就有一批传统的建筑倒下。

3

细究起来,中国的建筑彻底丢失传统,始于1998年。

那时,中国正式入商品房时代,整个房地产行业俨然白纸一张,沿海的开发商学成东南亚、欧美的建筑风,开始在白纸上挥毫泼墨。

随着开发商全国扩张,这些洋风建筑遍地开花。中国成了世界大工地,一眼望去,城市模样雷同、呆板,每个新城都像孪生。

站在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中,看着散落一地的「托斯卡纳」、「罗马小镇」、「加州水岸」,但凡有点追求的开发商都该反省: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宅,岂能丢国风乎?文化,岂能不自强邪?

所幸的是,新世纪之初,部分房企开始觉醒。

2005年,在南方,绿城第一批中式别墅面世。杭州桃花源十锦园推出了10套带有江南园林风味的中式别墅。

在北方,名不见经传的泰禾,择址北京大运河河畔,"自不量力"打造早已没落的中式院子,即泰禾的院子系开山之作,当时名为运河上的院子,后来更名中国院子。

当时的别墅市场,西式豪宅被看作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哪怕搞不懂什么叫新古典主义,顶豪、新贵依然趋之若鹜。欧风美雨盛行,加上首期产品并不出挑,简约的新中式现代派风格,在现代简约中不彻底,在新中式中不传神,泰禾的院子首推时市场反应平平。

也许是因为学建筑出身,黄其森身上带着几分梁思成式的固执。被市场泼了一盆冷水,黄其森没有放弃对院子的探寻。反思过后,为了将产品打磨得更好,他请来国际著名建筑师张永和,这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更懂中国建筑的大师参与了院子设计。

此后,泰禾从建筑、文化、精神出发,多维度思考,将国人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诉求刻进建筑中。大到建筑布局与外观,小到园林中的一灯一壁,泰禾试图在建筑的形与魂中传承、焕新中国传统文化。

今时,我们再入泰禾院子,置身中式园林时,举目可见铜门青砖、地雕影壁等中国元素。巷陌深深、静街里坊、古树高墙、门庭赫奕,中式传统建筑风范淋漓尽现。

因为泰禾的坚持,才有今天地产圈的褒扬:“聊中式别墅,必言泰禾院子。

1876年铁路,他们拆了铁路之后(4)

泰禾中国院子实景图

4

客观而言,中式建筑、院落文化的回归,有泰禾、绿城等先驱房企的带动,但更多得益于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

中国人爱庭院,自古便是。文人雅士的生活更离不开一方院子。这种喜爱落在诗人笔下:

是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是苏东坡“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是柳永“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是李清照“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是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如今,随着文化自信回归,美学意识也在觉醒,曾经开眼看世界的财富阶层,眼光正在回望。诗词里的美好院子,正被国人重新追求。在「中国十大超级豪宅」榜单上,我们看到了这种趋势。

十大豪宅中除了泰禾的中国院子,苏州桃花源、绿城江南里,都是中式别墅项目。在他们背后,还有庞大的队伍正在驶入中式建筑行列。

在早早便主张新中式的黄其森看来,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他说:“一花独放不是春,更多房企加入到推动中式建筑建设的进程中,是对中国风格、中国文化的认同。”

但新中式风靡之后,也面临洋建筑千篇一律的问题。近几年,府、著、院等中式建筑层见叠出,建筑设计师相互抄袭司空见惯,为了赶工期、抢时间,往往东拼西凑、照抄照搬,各种大院阔府有如一母同胞,传统个性荡然无存,新中式建筑看似风头正劲,却也良莠不齐。

拿泰禾院子来说,屡屡被业内抄袭、甚至是被知名房企抄袭。在躁动、功利的时代,拿来主义被看作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比如,在杂货铺里,我们买到的泡面不是康师傅,而是康帅傅,塞进嘴里的糖果不是大白兔,定睛一看,才发现包装纸上以雷同的颜色、字体印着:太白兔。一横一点之差,其实谬以千里。

剽窃、抄袭、冒牌,不仅侵害原创商家的利益,对消费者来说,何尝不是大受其害。

主张百花齐放,但不能容忍抄袭成风,泰禾史无前例为院子产品申请了10大专利,从门钹、抱鼓、壁灯、横梁、再到门头,10大专利囊括中式建筑的核心元素,这也是泰禾院子在外观上最具识别度的部分。

在拼规模、讲效益、求速度的地产行业,总有人忘记教训、自毁城墙。内幕君认为,房企作为建筑史抒写的参与者,要有担当。潜研产品、把建筑当作品来打磨,便是一种担当。

50年后,没人在乎谁曾经是中国地产十强,但你盖的楼却可能被评头论足。

总之,今天的地产界,洋风不扬,幸甚至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