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翻译的历史渊源有哪些(近代译界之王竟然不懂外文)
人工翻译的历史渊源有哪些(近代译界之王竟然不懂外文)
晚清时期,有“传统古文之殿军”之誉的文学家林纾,不仅能诗善画,多才多艺,而且曾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数十名作家的小说,其译著多达180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作为“译界之王”的林纾竟然不懂外文!他翻译外国小说全靠听取别人的口译,然后自己再用文言文将之翻译成汉语。“林译小说”曾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文学界,他是我国最早翻译西方文艺作品的人,也是中国翻译小说奠基人和中国小说现代叙事话语形成的开拓者。
在中国近代,林琴南以自己独特翻译方式奉献给社会文化界的大量西洋小说,滋养了一代文学新人,用高古典雅的中国古文话语表述形态,开创了中国的西洋文学新风,在文学史上功不可没。
林纾,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室名春觉斋。1852年11月8日,林纾出生在福州一个小商人的家庭。早年生活很贫困,但林纾读书很刻苦,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古典文学下了不少功夫。1882年他中了举人后,数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但屡试屡败,于是便放弃科举之学,专心致力于古文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