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的句子(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

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的句子(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第一次三天三夜没有回家,金烨在给家人的解释中,有一句话特别感人,“我不能回家睡觉,是为了让居民和同事们能在家睡踏实。”(社工金烨正在夜巡中)其实,金烨的家就住在不远的都宝花园小区。记者采访时才得知,金烨的父亲最近刚做了青光眼手术,也是昨天才出院,金烨实在没时间到医院一趟。金烨4岁的儿子平时不太黏他,可几天没见爸爸,小家伙也很是想念。看到邻里小朋友的爸爸陪着堆雪人、打雪仗,他吵着几次打电话让爸爸赶紧回家。34岁的金烨之前从事设计、销售工作,去年3月才来到体育场社区负责综治维稳工作。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一年的新社工,金烨工作认真负责,防邪教、防传销等宣传做得扎实细致;邻里争执、家庭纠纷等各种矛盾,身为男子汉的他也懂得柔情处理,常化干戈为玉帛。1月25日,一夜飞雪后,为了保证辖区道路通畅、防止安全隐患,体育场社区和所有社区一样,全力抗击暴雪。几天来,让大家感动的是,为了让多数女社工能回家休息,金烨主

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的句子(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1)

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的句子(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2)

雪中那人那事那情

图中的这位老人叫任传义,今年79岁,家住澛港西区,是个低保户。因为大雪,他和老伴在家“憋”了好几天。雪停了没多久,爱动的任大爷主动拿着备好的铁锹,和邻居、志愿者一起将单元楼下的积雪铲除干净,打通了一条道路。

一场十年来最强降雪,打破了一座城市平素的安宁。本报记者通过连日奔走,挖掘和采撷到一些人一些事,不知能否触动你的内心?

记者 赵亚玲 摄

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的句子(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3)

三天三夜没回家的新社工

“爸爸,都3天了,你为什么还不回家,我想你了。”“等雪停了,爸爸就回家,你先睡吧。”1月27日晚近10点,接到4岁儿子的电话、一番安慰后,来自滨江中心体育场社区的社工金烨又扛着长长的耙雪工具消失在夜色中,开始了晚间的第二轮巡查。

34岁的金烨之前从事设计、销售工作,去年3月才来到体育场社区负责综治维稳工作。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一年的新社工,金烨工作认真负责,防邪教、防传销等宣传做得扎实细致;邻里争执、家庭纠纷等各种矛盾,身为男子汉的他也懂得柔情处理,常化干戈为玉帛。1月25日,一夜飞雪后,为了保证辖区道路通畅、防止安全隐患,体育场社区和所有社区一样,全力抗击暴雪。几天来,让大家感动的是,为了让多数女社工能回家休息,金烨主动值守夜班,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回家,一直到昨天中午雪停后才被社工们“赶”回了家。

按说,值夜班时,白天可以回家休息,可金烨一概放弃。白天,无论风雪,他和所有社工一同铲雪除雪,只是在中午匆匆扒口饭眯一小会儿。社区辖内的朱家祠有几间年代较久的老房子,怕积雪较厚压塌房子,身高力壮的金烨都是站在近5米高的梯子上,拿着又长又重的耙雪工具小心翼翼地耙掉屋顶上的积雪。晚上,他和社区书记相伴夜巡三次,重点关注无物业老旧小区、危房和简易车棚安全隐患,一旦发现积雪严重,立刻用耙子耙雪;有居民还未休息,便提醒安全注意事项。夜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次积雪覆盖路面看不清,金烨一脚踩进翘起的窨井盖里,整个小腿陷了进去,还好没有受伤。

从花鸟市场到朱家祠再到渡春花园小区,经过居之安小区后才回到位于景春花园的社区办公室……冰天雪地,一次细致夜巡,少则一个小时,遇上大雪飞舞需要除雪时,至少两个多小时。可想而知,一个晚上,金烨可休息的时间没有多少。“洗漱都在社区,累了就在躺椅上睡会。”金烨说,躺椅前再放个长条凳用来搭脚,长度刚刚好,困了只要有的睡都舒服。

其实,金烨的家就住在不远的都宝花园小区。记者采访时才得知,金烨的父亲最近刚做了青光眼手术,也是昨天才出院,金烨实在没时间到医院一趟。金烨4岁的儿子平时不太黏他,可几天没见爸爸,小家伙也很是想念。看到邻里小朋友的爸爸陪着堆雪人、打雪仗,他吵着几次打电话让爸爸赶紧回家。

第一次三天三夜没有回家,金烨在给家人的解释中,有一句话特别感人,“我不能回家睡觉,是为了让居民和同事们能在家睡踏实。”(社工金烨正在夜巡中)

芮娟 文 黄涛 摄社工金烨正在夜巡中

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的句子(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4)

风里雪里 等你载你

夜色阑珊,飞雪漫天。空旷的街道上,沙沙的脚步声显得格外清晰。

28日凌晨4点40分,芜湖公交88路首班车驾驶员马万里已经走出家门。他需要在5点半到达火车站东广场公交枢纽,投入出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平时骑电动车只要15分钟的上班路,此刻他需要艰难地走上近一个小时。 “这不算啥。我一位同事,住在清水街道,凌晨3点就起了,要徒步两个多小时过来呢。”

88路公交首班车,定于清晨6点发车。凌晨5点半,路队休息室飘来了包子的香味——这是公交集团为驾驶员准备的早餐。马万里和队长打了个招呼,便径直走到车辆前,对胎压、机油、水电状况做最后检查。直到车辆启动预热,他才从驾驶室钻出来,给自己的杯子灌上热水,坐下来大口大口地啃包子。“早上要多吃点,因为不知道中午几点能吃上饭。”

作为连接芜湖火车站与经开区的一条重要线路,88路要运送许多早起通勤的上班族、提前返乡的务工者、来芜探亲的外乡人。平日里,马万里驶完一个来回需要大约110分钟。而在冰雪天里,这一趟要延长至3小时以上。大雪降下的几天来,马万里每天都要跑四趟,晚上10点多钟才能到家。

记者从驾驶室向前望去,道路四周白雪皑皑,亮得晃眼。对公交司机来说,路面、路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公交车又是后驱车辆,起步易打滑,靠站易侧弯,行车难度不言而喻。

“要特别留意各个方向,刹车和打方向盘都必须轻缓,进出站也要放慢车速。”马万里简单地分析了雪天行车与往日的“不一样”。第一,要利用发动机挡位控制车速,几乎不踩刹车;第二,要谨慎选择路面停车,避免在光滑压实的雪面上停车;第三,要捕捉视野内一切移动物,留足车距,超前预判。正因为这样,马万里形容自己,这样的天气开车,眼睛都不敢眨。

大雪天里行车,“不一样”还来自于乘客。让马万里忘不掉的是,乘客们焦急的眼神。因为发车间隔较平时增大,马万里只有耐心地一一向他们解释。他觉得,这么恶劣的天气,乘客的抱怨很正常。把乘客平安送到目的地,才是自己最在意的。

来自徐州,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陈先生要去凤凰城小区探亲。可能是旅途并不顺利,他看起来很烦躁,频繁来到车厢前部询问马万里“到了没有”。借着停靠站的工夫,马万里回过头冲他一笑:“兄弟,这糟糕的天气,心情坏透了吧。但是安全第一啊。坐稳了,到了我马上告诉你。”

在二十里公交站,一位拄拐的中年男人顶着寒风,踩着厚厚的积雪,一深一浅地往路边赶。马万里立即起身走到车门前,一边迎他一边对他说,“不要着急,我等你,慢慢上”。

下午1点半,马万里才利用休息的空当,扒了两口午饭。而一趟行车的3个小时里,马万里只喝了一口水。回到路队,玻璃茶杯的水,早已凉透。

“原本驾驶员每跑完一个趟,有40分钟到1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这几天都缩短到15分钟。”88路队长陶雷告诉记者,为缩短乘客候车时间,很多驾驶员都顾不上吃饭、休息,返场后立即投入下一趟运营中。雪地里,一位驾驶员慌慌忙忙跑着去上厕所,还结结实实摔了一跤。

实际上,马万里是88路双层大巴的驾驶员,考虑到雪天行车安全,双层大巴已经暂停运营。是他主动请缨,驾驶增开车辆,连续多天奋战在一线。

大雪下得急,公交不停歇。马万里代表的是全市3000多名公交职工的默默坚守。若从这座银装素裹的城市上空俯瞰,你还会发现:因住得远担心影响第二天发车,10路公交驾驶员刘洪敏、王文、程莉、胡军在调度室和衣而眠;凌晨4点,一公司路队长庞军、陶雷,就已经开始巡查所辖线路桥梁、涵洞、港湾等较大安全隐患的路段;公交修理工张小军,坚持16小时在岗,争分夺秒抢修故障车辆;特4路公交驾驶员张芳,结束8小时行车后,仍坚守在火车站公交枢纽,维持车辆进出秩序,保障乘客上下车安全……

“没想到公交还照常运行!厉害了芜湖!”

“这么大的雪,大家出行全靠公交,公交司机既要维持上车秩序,还要在道路结冰的情况下谨慎开车,真的很辛苦,向他们致敬!”

在这座城市的窗口——火车站东广场,几位踏雪而来的乘客如是感叹。

记者 王世宁 文 赵亚玲 摄

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的句子(暖心风雪中那人那事那情)(5)

手机没关过 过午才能食

几天来的大雪让芜湖银装素裹,有人打雪仗,拾雪趣;有人坚守岗位,保一方平安。这几日,55岁的王传山都是踏着晨光出门,踩着夜灯路影回家。下过雪的城市,白昼夜晚都是亮堂堂的,而时间的流逝也因为接单抢修,变得快了许多。

1月28日,记者见到王传山的时候,听他轻描淡写讲述了这些天的“下班时间”。“昨天晚上,我又是11点多到家的。”55岁的他,1979年从事电力工作,2014年转岗做抢修,王传山的职业生涯几乎被电线电缆所“萦绕”。当天上午,王传山叫上另一位加班轮休的同事,奔波在抢修的途中。因为大雪急需人手,抢维修班里的数名轮休的人被临时抽调,以黄山路为界,在城南片区负责抢维修任务。也因为这样,本来常态下两人一组的抢修小分队,增至三组六个人。

中午将近12点,王传山和同事们来到花园街附近的一处老旧小区,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大爷站在路边,把抢修人员迎进了身后的巷子里。老人家停了电,家里漆黑一片,听完他的简单讲述,王传山的同事搬来梯子,爬上去开始排查故障。王传山和另一位同事在下面扶着梯子,向记者介绍称,这是在检查墙头铁片,外面的电线就是从这接进屋内的。排查无故障后,大家又走进巷子深处,很快就发现一根垂落电线,歪歪地倒在墙边上。确定这根电线是停电的“始作俑者”后,他们先是前往主干道的变压器用长竿捣下开关,又回到电线下垂处,将断下的电线重新接上。王传山的一名同事,从包里拿出登高板,很快攀上七八米高的电线杆,杆下一名同事忙着接应,王传山则借着梯子翻上电线杆旁的屋顶,一边察看抢修情况,一边和杆上作业的同事比划着。

因为抢修,巷子里暂时停了会儿电。几名不明情况的居民循着声音找到杆下,其中一位男士抬头看了看雪中抢修的师傅,自言自语道:“在修电啊!不容易!”知道暂时停电,是因为抢修造成的,几名围观的居民便悄声回了屋。没有问答,可是能在雪地里听到互相的“理解”。

恢复供电之后,抢修人员从巷口经过的时候,之前站在路口迎接他们的老大爷,家里已经亮起了灯:“谢谢你们啊!”中午1点多,记者再次跟着王传山一行人前往三泰国际大厦,这里一户居民家里的电表箱出了故障。车上,王传山和两名同事商量着,什么时候找个地方吃个午饭。“还没吃午饭啊?”面对记者的诧异,王传山翻翻手机:“我们都习惯了。”通过聊天记者才知道,抢修队最年轻的小伙子只有22岁,而王传山在队里则算年纪大的,55岁的他被同事们称为“山哥”。

车上聊天似乎是抢修中大家唯一能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到达地点后,大家就各自行动起来。王传山和同事坐上电梯,穿过天台上的雪径,很快便找到报修的电表箱。检查发现,故障缘于单极开关损坏。随后,一个人开着手机灯照明,另一人猫着身子打开电表箱维修。因为单元楼的电表线都缠在箱子里,两个人费了好一会才翻出要找的电线。抢修是个精细活,从排查故障、找到原因、解决问题,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细心和耐心。

每修完一处,王传山都会拿起手机,拨通调度总台的号码,告知位于某处的故障已经处理完毕。做到修好一处完结一处。王传山打开手机,查看抢修群里的抢修进展:“我这部手机,从来就没有关过。”随身带着充电宝,已经成为他和同事们的习惯。

抢维修的过程中,他们听过很多声谢谢。王传山面对来自市民的“谢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们的工作。”(王传山(右)正在和同事抢修电路)

记者 李婷维 文 陈洁 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