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怎么定管理岗位和专技岗(什么是事业单位系列之七)
事业单位怎么定管理岗位和专技岗(什么是事业单位系列之七)在确定单位岗位总量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单位现有在职人员与人员编制问题。一般来讲,在事业单位中,人员与编制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人员与编制相符;人员多于编制,即超编;人员少于编制,即空编。确定岗位总量时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各级组织部门和人社部门)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等情况,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进行总量规定。对事业单位岗位实行总量控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等情况是相对稳定的,而相对稳定的岗位总量有利于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什么是事业单位系列之七: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控制国家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宏观管理。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隶属关
明白纸前言:
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中建立和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方式的重大制度改革,是规范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础,也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其中: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笔者将使用一个系列,通过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内涵、基本原则,以及岗位的类别、等级、聘用条件、结构比例和岗位设置的程序、权限、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内容介绍,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意义、作用、政策规定和总体工作要求。
什么是事业单位系列之七: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控制
国家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宏观管理。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隶属关系、专业技术水平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对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等进行控制,保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一、岗位总量控制
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各级组织部门和人社部门)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等情况,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进行总量规定。对事业单位岗位实行总量控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等情况是相对稳定的,而相对稳定的岗位总量有利于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在确定单位岗位总量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单位现有在职人员与人员编制问题。一般来讲,在事业单位中,人员与编制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人员与编制相符;人员多于编制,即超编;人员少于编制,即空编。确定岗位总量时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在确定岗位总量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确定岗位性质、划分岗位类别。事业单位岗位划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有的单位可能只有两类或者一类。在进行岗位类别划分时,要分析现有岗位的工作内容、完成工作的能力要求等内容,从而确定其岗位类别。有的岗位可能既有对专业水平的要求又有对管理能力的要求,这就要看哪一方面的工作内容更多更重要,从而确定其岗位类别。
二、岗位最高等级控制
事业单位岗位最高等级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政策,对事业单位可设立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进行的规定。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根据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按照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下面以某研究所为例具体解释一下:
某研究所为处级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160名,现实有140人。岗位设置总量为160个,按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主系列为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岗位,辅助系列为出版、档案、会计、经济、统计等专业技术岗位。具体如下:
1、管理岗位24个,占设岗总量15.0%。具体岗位等级根据机构设置确定。
2、专业技术岗位112个,占设岗总量70.0%。
主系列90个,占80.4%。其中:
高级16个,占14.3%。具体分布: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分别为2个、4个、2个、4个、4个;
中级45个,占40.2%。具体分布:八级、九级、十级分别为14个、17个、14个;
初级29个,占25.9%,具体分布:十一级、十二级分别为14个、15个。
辅助系列22个,占19.6%。其中:
高级3个,四级、七级分别为1个、2个;
中级10个,八级、九级、十级分别为3个、4个、3个;
初级9个,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分别为3个、3个、3个。
3、工勤技能岗位24个,占设岗总量15.0%。其中三级4个、四级9个、五级11个。
三、岗位结构比例控制
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政策,对事业单位可设立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及其内部各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进行规定。
(一)不同类别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二)主辅系列专业技术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和辅助系列专业技术岗位。根据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事业单位一般要确定一个为主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量一般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总量的80%,辅系列岗位的最高等级设置一般不高于主系列岗位最高等级。如医院的卫生系列、学校的教师系列是主系列,在岗位设置过程中,应该优先保证主系列岗位的比例和等级。
(三)不同等级专业技术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包括高级、中级、初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内部各等级之间的比例)按照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1:3:6。专业技术岗位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对不同等级专业技术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目前我国实行分级分类控制。这主要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的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对国务院各部门和省(市、区)、市、县、乡镇所属事业单位的高、中、初级比例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做了相应规定。同时,目前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文化、科学研究、卫生、机关直属、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高等学校、义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民政、公路交通、水陆交通等主要行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