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人喝茶的学问(人艺七十茶正酽)
请人喝茶的学问(人艺七十茶正酽)舞台上有老北京的人情义气,幕后则有这碗大碗茶的醇厚回甘——时间终于走到这一天,北京人艺院庆版《茶馆》在院庆日以线上线下同看一出戏的形式推出。演出前,剧组分享了院庆蛋糕,这些天说了太多的“生日快乐”,于是大家在“生日快乐”后又加了一句“得嘞”,特别的有内味儿!院庆日《茶馆》:上演“穿越大戏”于震2022年6月12日,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的“正日子”,白天的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艺术家们分享戏比天大的点滴感受,入夜的《茶馆》演出,也因了人艺老人儿的出现而与以往不同。70岁的人艺,如同一杯酽酽的浓茶,历久弥新,让人回味无穷。演出
闫锐(左二)救场演庞太监
张和平(左)与任鸣
冯远征
濮存昕
于震
2022年6月12日,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的“正日子”,白天的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艺术家们分享戏比天大的点滴感受,入夜的《茶馆》演出,也因了人艺老人儿的出现而与以往不同。70岁的人艺,如同一杯酽酽的浓茶,历久弥新,让人回味无穷。
演出
院庆日《茶馆》:上演“穿越大戏”
舞台上有老北京的人情义气,幕后则有这碗大碗茶的醇厚回甘——时间终于走到这一天,北京人艺院庆版《茶馆》在院庆日以线上线下同看一出戏的形式推出。演出前,剧组分享了院庆蛋糕,这些天说了太多的“生日快乐”,于是大家在“生日快乐”后又加了一句“得嘞”,特别的有内味儿!
“我说个事儿……”又回来了
1992年,经于是之和林连昆同意后,刚刚从演员队转到舞台监督的杨铁柱,进入了《茶馆》剧组,有幸参与了黄金一代的绝唱。“那场演出于是之错词了,下来后他说自己要写检查,我说您别写,您那是由于身体原因造成的,但是他本人特别痛苦。”后来重排《茶馆》,杨铁柱依然是舞台监督,一干就是23年,跟随《茶馆》剧组走过了200多场,最多时一场演出中还要跑五个群众角色,如今再喊起当时的台词“抓住他,别让他跑了,站住”,他依然中气十足。7年前,杨铁柱退休,之后曾以观众身份来看过《茶馆》的演出。70周年院庆当晚,他被请回了剧组。
晚上7点,化妆间内的广播传出了一个久违的声音:“我说一件事儿,今天是一个大喜的日子,现在报一下时间,晚上7点30分开幕,现在离开幕还有30分钟。70年的辉煌,每一位《茶馆》人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杨铁柱作为一个老的舞台监督,深切地感受到大家的努力。70年的磨难,70年的风雨,在这里,一个退休了几年的舞台监督,向大家表示致敬,请大家继续为剧院多做贡献,谢谢大家!剧组是伟大的,人艺是伟大的,没有好演员,就没有好剧组,更没有最好的人艺。就像濮哥平时跟我们说的,一个戏要有标准,《茶馆》就达到了顶级的标准。不多说了,谢谢大家,耽误大家时间了,请大家化妆,默一默戏、默一默词,舞台各部门做好准备,检查一下工作……”此时,后台各个化妆间内都响起了掌声。何冰情不自禁地来了句,“‘我说个事儿’,就这一句,听着就那么舒服。”
其实,《茶馆》剧组的人都知道,以前但凡杨铁柱在广播里来一句“我说个事儿”,那就说明有人犯错,杨老师要“训话”了。但现在这句话却起到了拢人的效果,大家一听这句,不但不哆嗦,反而有了“穿越”的感觉——还是那个老味道。院庆当晚,杨铁柱时隔7年再次坐到舞监广播席说这段话时,手一直在颤抖。“清华大学校长曾经说过,光有大楼称不上大学,必须有大师,人艺则是既有大师又有剧场。”回想自己第一次跟《茶馆》的演出,他说,“那时胆儿小,害怕,面对的都是大艺术家,非常谨慎,就怕出错。”日子长了,后来跟《屠夫》的演出,80多场,杨铁柱每天从化妆间把郑榕老师推上舞台,就像跟他有了心灵感应一样。
十年前的“庞太监”也回来了
院庆日《茶馆》演出的前一晚,演员闫锐接到了饰演庞太监的严燕生因小区被封控不能到场的消息,虽然已经在近10年演了100多场《茶馆》中的庞太监,但闫锐还是开始在脑子中默词、想调度。第二天来到剧院,他便和与庞太监有对手戏的杨立新等人在后台把戏又走了走,而在一幕下场之后,闫锐还要和饰演卫福喜的张万昆再对一对三幕的词。
2012年,因为严燕生退休,闫锐接过了庞太监一角,60周年院庆时的演出他就参与了,至今已整整10年。10年来,作为年轻演员,闫锐最多时要在《茶馆》中一赶四——唱京戏的茶客、庞太监、巡警,以及说书的邹福远,下场后基本就是在频繁地换服装。据他介绍,“其实从童超先生开始,庞太监的饰演者就是一赶二,后面还要饰演说书的邹福远。”
此次院庆版由于是第二代经典阵容重聚,已经退休10年的严燕生又重回剧组出演庞太监和邹福远,而闫锐则在一幕饰演唱戏的茶客。一个突发状况,让闫锐的舞台形象定格在了首次8K高清直播的院庆版《茶馆》中,相信昨晚,严燕生也实时关注着后辈的表演。庞太监的一句“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在剧中颇有些酸味儿,而在人艺,演员们却实实地八仙过海,艺不压身。
一出院庆版《茶馆》看似与往常无异,个中味道或许只有剧中人才能懂。
座谈
追求无止境 致敬经典守正创新
一夜之间,曹禺剧场的舞台已经从院庆纪念晚会转换为院庆纪念座谈会。6月12日上午,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座谈会举行,院长任鸣称,北京人艺用70年300多部古今中外作品,传递出致敬经典的态度和守正创新的追求。与会嘉宾围坐舞台,有恢宏的畅想,也有动人的追忆。
老艺术家:人艺精神永不熄灭
10年前的6月12日,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艺术家“四世同堂”,朱琳、郑榕、蓝天野、苏民、朱旭、胡宗温等前辈艺术家盛装出席,而10年后,那些承载着剧院底蕴的舞台黄金一代多数已经故去。当时担任大会主持人的濮存昕,也已经退休。建院70周年当天,吕中和濮存昕在剧场见面相拥,泪水湿润眼眶。
现场为80岁以上离退休人员代表郭启宏和吕中颁发了荣誉纪念牌。
金牌编剧郭启宏用“感恩”二字作为自己的感言,从学生时代的向往,到进入人艺后对“学者型艺术剧院”的仰望,郭启宏用《李白》《知己》《杜甫》《大讼师》等作品践行了“择一业终一生”。
吕中则表示,自己1973年来到人艺。“那时就住在首都剧场四楼,和所有老艺术家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吃在一起、研究剧本在一起,我们这辈人对人艺的感触是从艺术家的身教开始的。老艺术家手把手教我们,那时一部《雷雨》,我们排了近八个月,到今天,人艺的精神是永恒的。表演是研究人探讨人的人学,是人文科学,要热爱我心中的艺术,不要热爱艺术中的自己。演员这个职业一旦受到关注,名和利是会同时出现的,但是如何对待,老艺术家做出了榜样,他们在影视上都很成功,却没为自己争什么。这样的人艺精神会永不熄灭。”
两位接近百岁的老艺术家郑榕、吕齐录制的祝福视频都有着昂扬的结束语。无论是通过视频还是现场,老艺术家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人艺是个大家庭。
张和平:无怨无悔无言
人艺历史上第三位院长张和平,特地穿了一件红衬衫,他将这一天视作人生中的大日子。他带来了一件自己称之为“传家宝”的小本子,“我在2007年11月23日就职那天的发言稿,以及2014年6月10日离任那天的发言稿都在上面。”那两次发言张和平没有念稿,全背下来了,而70周年院庆日,他将当年的离任稿几度哽咽地念了一遍,他说自己今天的心情与8年前出奇相似:
“今天是我人生中的节点,也是人艺历史上的一个节点,节点就是节日。感谢命运和组织的安排,我有了一个到北京人艺工作的机会,作为一个学话剧表演出身的人,有了一个圆梦的机会。人艺62年的历史没有一出戏只有开幕没有关幕,起承转合是戏剧的工作,又何尝不是人生的工作。戏如人生,从2007年11月23日至今,已经六年半了,原本以为是来这里垫个场的,没想到超过了一届的任期……这段日子一直在回望六年半以来的所有,有不少事想起来如果当时那么办就好了,为了那些不该有的遗憾,我要向所有的不应该道歉,总想追求完美,但完美是不存在的,我忘不了和谐而融洽的每一个点滴。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如烟不如烟,无怨无悔无言。”
濮存昕:我们不是老大,不是天下第一
老一辈眼中的“小濮”濮存昕,如今已虚岁70。前一日院庆晚会谢幕时,濮存昕、杨立新和夏立言携手走上舞台,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退了休的演员。
在濮存昕看来,人艺有三宝、三个命根儿。“一宝是剧场,当时首都剧场的建造用的是给修建大会堂备的料,而且提出一定要盖休息厅,不能出了剧场就是大街,观众可以在这里交流,因此占地面积多出很多,到现在这座剧场都是最好的话剧剧场。更要有最好的舞台设施,据说当时连夜报到了周总理办公室,希望能有转台,但在当时这些舞台机械还需要进口。我小时在首都剧场看到雕梁画栋,那个年代感觉就像奶油蛋糕一样。去年曹禺剧场开张了,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又多了这样一座剧场,这是做梦的地方,让人艺能够在21世纪还能再翻一番儿。第二个宝是作品,要不断有好戏给观众看,这是值得北京称之为‘文化名片’的。第三宝则是人才,人才不仅仅是演员,整个剧院的生产系统都要聚集人才,今天剧院仍有这样的蓄力,同张和平院长当年凤凰会梧桐有直接的关系,那个阶段是我难忘的创作高峰期。”
濮存昕眼中的三个命根儿则分别是党和政府的领导、观众的喜爱以及全社会的爱护支持。“这座剧院曾经很好,不能萎靡了,种好梧桐树凤凰就会来。但是没有观众我们不能生存,也正是因为有观众,我们这些在台上的人才懂得自尊,才爱自己的脸面。全社会的爱护包括人艺之友,专家媒体,甚至是那些不仅仅‘说好’的看门道的人。我们要检点自己,我们不是老大,不是天下第一,疫情前的邀请展是要横向和世界比较,这是近十多年来我自己有所长进的一个学习过程。”
冯远征:人艺舞台比青年人想象的更宽广
副院长冯远征作为85学员班的佼佼者,他说自己和自己这一代演员,是在剧院的庇护和包容下成长的。“从剧院的同路人到赶路人,再到引路人,一路走来,身份在变,赶路也在变,始终不变的是艺术追求,浓缩成一句话:站人民立场、展艺术风格、树家国情怀。人艺最大的生产力是人才,剧院始终关注人才建设,表演学员班、青年演员培训计划等等,建立科学的体系,用绩效改革等制度机制留住人才。70周年,我们仿佛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姿态昂扬地迈向下一个10年,这时我想对青年人说,人艺的舞台比你们想象的更宽广。”
于震:和蓝天野老师那次谢幕终生难忘
2001年进入人艺的于震,已经在这座剧院工作了21年。蓝天野的那句“不要叫我大师泰斗,称作演员就是对我最高的褒奖”,对他影响至深,“什么是演员,演员是在舞台上塑造活生生人物形象的人,我们与编剧、导演以及同台的演员共同努力,塑造出一个个人物形象,观众认可的是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而绝非演员本人。演员也是老百姓,表演只是我们的职业,而明星是以个人魅力得到粉丝的追捧,同演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
建院68周年时,于震有幸与蓝天野和濮存昕共同演出《茶馆》第三幕,“我何其有幸饰演王利发,到今天我都清楚地记得,谢幕时,我们把蓝老请到舞台中央,但他却在台上抓着我的手说:按角色的顺序来谢幕,那次谢幕我终生难忘。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是王利发在谢幕,不是我于震。”
本组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统筹/满羿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