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非遗秧歌宣传片(走近金湖秧歌感受)

非遗秧歌宣传片(走近金湖秧歌感受)戴之尧(左)采访金湖秧歌手 戴之尧出版的部分著作 戴之尧出版的部分著作

原标题:走近金湖秧歌,感受 国家级“非遗”魅力

天籁聆听者 ——戴之尧与金湖民间文学

非遗秧歌宣传片(走近金湖秧歌感受)(1)

戴之尧出版的部分著作

非遗秧歌宣传片(走近金湖秧歌感受)(2)

戴之尧出版的部分著作

非遗秧歌宣传片(走近金湖秧歌感受)(3)

戴之尧出版的部分著作

非遗秧歌宣传片(走近金湖秧歌感受)(4)

戴之尧(左)采访金湖秧歌手

非遗秧歌宣传片(走近金湖秧歌感受)(5)

金湖秧歌手在田间演唱锣鼓秧歌,为插秧妇女解疲助兴

非遗秧歌宣传片(走近金湖秧歌感受)(6)

▲在市图书馆,向市民介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湖秧歌”

□特约撰稿 马踏落花 华 非 文/图

核心提示

“金湖秧歌的唱本和唱段很多。经过我们数十年的挖掘,搜集有两千多首。中长篇叙事秧歌有《十二月姐思情》《七说八唱红娘子》《衣架姐》《栀子花》《配药硝》《打芦叶》《趱工忙》等,短小的歌头、尾歌、秧号子则不计其数。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复杂多变的曲调以及独特的演唱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保存与应用价值。”5月12日,在市图书馆多功能厅“淮图讲座·淮安历史文化”上,戴之尧向市民如此介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湖秧歌”。

金湖作家戴之尧,长期从事民间文化研究和创作工作,曾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他在两年时间里,骑一辆自行车,带一部录音机,几乎走遍金湖的每个自然村,采访了几百位民间歌手……

宣讲

2014年,金湖秧歌作为传统音乐“薅草锣鼓”的扩展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四批)。

戴之尧,金湖作家,长期从事民间文化研究工作,曾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艺创作,发表作品100多万字,编辑书刊200多万字。出版有《葫芦套》《金湖秧歌集粹》《湖畔散记》等多部著作。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两年时间里,骑一辆自行车,带一部录音机,几乎走遍金湖的每个自然村。吃住在农家,有时一直采访到深夜。遇到雨天,只得扛着自行车赤脚赶路,脚上起了血泡。浑身淋透,唯有录音机与记录本不能受潮。有一次经过一处独木桥,不小心滑下水沟,多亏一位老农将他救起。他被聘为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省卷、市卷编委。金湖的县卷本被省编委会定为样板,首家出书,在省内外广泛交流。1989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艺术科学集成志书编纂工作表彰大会上,戴之尧作为唯一县级代表,受到了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的表彰。

在这次由淮安市图书馆主办,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北京北图文化发展中心承办的讲座上,戴之尧系统介绍了金湖秧歌的起源与发展、独特的演唱方式,以及秧歌里所体现出的农民的生活情趣。金湖秧歌在演唱方式上分专业和业余两种。专业歌手称为“锣鼓师傅”。过去他们在插秧季节受雇于主家,工钱都在普通秧工的一倍以上。主家雇请锣鼓师傅不参加劳动,只为劳动者演唱,专门用来娱乐秧工。戴之尧特别指出,里下河地区秧歌很多,但这种形式不多,在全国更是绝无仅有。这是金湖秧歌的独特之处。锣鼓师傅演唱时两人配对,一人打鼓一人敲锣 用来作过门或伴奏。鼓师傅主唱,锣师傅帮腔,时而轮换。金湖称这种形式叫“锣鼓秧歌”,是金湖秧歌中一种特有的演唱形式。他还谈了金湖秧歌的保护与传承。他深情地说:“在金湖大地上,‘格咚代、格咚代’,一代新人用他们深情的歌唱,永久地呵护着这份乡土情怀。”

在“葫芦套”里长大

水乡

与戴之尧老师相识,是一件幸事。

曾多次到金湖采风,耳闻大名,在拍摄电视纪录片《九十九墩》时,专门拜访戴老师,向他讨教。那时,他的办公室在县文化馆的二楼上,房间很大,摆着一些办公桌和椅子。他拉过一把椅子,滔滔不绝地说起来。金湖民间文化的东西太多了,多得像白马湖里的浪花。他随便一舀,就是含金带银的宝贝。他的里下河口音很重,说到民歌小调,他张嘴就来:

栀子开花靠墙栽,墙头上冒出个花朵来。

东庄的大姐要花戴,西庄的大姐要花栽,

小裙钗,人多花少匀不开。

我惊奇他惊人的记忆力,根本不需看本子,好似闸门打开,洪水直接流淌一样,就是让他讲个三天三夜也无妨。

他一边说,我就一边记,说话之间,仿佛撞开了宝库之门,他滔滔不绝地说,我急如星火地记。他给我讲了许多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诸如“格咚代”、“打排斧”、“渔家带新娘”、“八大碗”、“闵桥荷花荡”……他还拿出一沓稿纸给我看,他当时正在写小说和民间故事。那时候,还没时兴电脑,他的写作全用稿纸,一个个方块字整齐工整,那是他收集整理的金湖民歌素材。

他还把他的长篇小说《葫芦套》送给我。封面是一个女孩子纯真的脸和一双大眼睛。十二篇章,每一章都用民谣作引子,每一章都有浓郁水乡的故事、传奇。

后来,戴老师跟我说,他从小就是在“葫芦套”里长大的,长期在农村生活,种田、插秧、什么农活都干过,朴实、憨厚、坚韧、忠诚的父辈,给了他肉体,更给了他生活的教诲与磨砺,教会他做人、做事。贫困的家境、劳苦的生活,使他很小就领略到人间的甘苦,知晓农民是最苦的一群人,是他们支撑起民族的脊梁。

他对农民群体深深尊重、敬仰,怀有深厚的情感,他认为写出来的东西要对得起家乡,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老。而由农民们创造的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则是父辈们的精魂所炼,是父亲们的呐喊,是乡亲们的心声。

搜寻、记录,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民歌

秧歌是秧田里飞出来的歌,是农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集体创造出来的艺术。金湖秧歌是江苏省的传统民歌,是金湖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朴实情感和集体智慧的表达。金湖民歌,那是在稻田里滴滴流淌的汗珠,那是生长拔节的葱绿禾苗,那是青年男女心头迸发出的炽热情爱,那是家乡原野上四季变化的风景。这些都是非常熟悉的乡土乡情。

戴之尧说,我必须要把它们记录下来,流传下来。于是,他走上了民间文学创作之路。你可以在水乡大湖畔,见到一位头发黝黑的人,背着小包,揣着笔记本,奔走在乡路上,走村串户地搜寻民歌,记录民歌。民歌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一路走来,从头发黝黑一直到头发花白,写成《金湖秧歌集粹》《金湖秧歌选》。一个生长在水乡“葫芦套”里的人,一个钟情于民间文艺的人,以一生时间收集民歌,传播民间文化,殚精竭虑,沦肌浃髓,以脚步丈量,以双耳聆听,以心灵记录,他用汗水和智慧阐释一个奥秘:美,需用心作代价,一步步跋涉、靠近、朝拜、领悟,不然,那民歌旋律的曲调为什么叫音阶呢?必须去攀登。民歌、秧歌,源自泥土,返朴归真,是民间文学的第一块基石。自然美、淳朴美,就是天籁美。为美而奔走,为美而生存,以命相待,以魂魄作伴,这样一个民间文艺工作者,让人肃然起敬!

一个民间文艺家以博爱表达思想,激动阐述感情,执着寻找真谛,深情接纳大美,以虔诚的信仰表达自己的祝福和祈祷,这样金湖民歌就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消弭,不会因为时代更替而灭绝。

“栀子开花靠墙栽”,这种句式的中国民歌一辈子都能记得,走遍天下,都可以自豪地壮胆。这就是民间文学的伟力。

只是如今,有多少人像戴之尧那样用心灵去聆听生活的天籁呢?

碧水映湖天,天籁传空灵

情怀

多年来,戴之尧笔耕不辍,发表作品100多万字,编辑书刊200多万字。创作《葫芦套》《金湖秧歌集粹》《金湖秧歌大观》《湖畔散记》等多部著作;主编出版《美哉白马湖》《魅力金南》等书。

读他创作的小说《秧田飞歌》,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如许清纯的文字映入眼帘:湖畔、南洼、秧田、秧歌,绘成一幅水乡绿色的景致。秧田里飘起的秧歌,如一弯清泉轻浅流淌,流过田野,越过大湖,奔淌在人的心头。清脆悠扬、情感浓烈、率真朴实、浑如天籁的秧歌,飞出了一派湿漉漉的生命情怀。金湖秧歌,于作家笔下,不只是地域风采,更是一个生民部落的文化传说和生活空间。大湖碧水、生存状态、生命传说、乡间烟火,给秧歌提供了鲜活的灵感,一曲曲秧歌唱出了金湖人的文化意味和生命意境。久违重逢的乡土情怀,清淡诗意的情节营造,曲折跌宕的人生境遇,饱含空灵的生命悦动,在回归自然、归回人性、回归生命的本真中,走向超越时空的终极乡土,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灵性世界,这是作者奉献给淮安文学的重要价值,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秧田飞歌》以丰富的故事性,将金湖秧歌作为叙事主脉,承载了秧歌文化的生命力。作品以一个乡村老师的视野串联全篇,以线性结构展示水乡金湖民歌沧桑延续的命脉,彰显了民歌文本的原生态主义,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来源:淮周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