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临终感人(邓稼先写了封短信)
邓稼先临终感人(邓稼先写了封短信)1985年8月6日,邓稼先的检查结果出来了:直肠癌晚期。从医生那严肃的神情上,邓稼先已经明白了自己病情的严重性。一1985年7月31日,邓稼先从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赶回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时,身体突然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疼痛。当时他完全没在意,只认为是痔疮发作,打算拿点药赶快回基地继续搞研究。可是医生却强行将他扣留在了医院,任凭邓稼先磨破嘴皮子,医生的回答只有一句话:“这是医院。”丝毫通融的余地也没有。
1986年3月28日,癌症晚期的邓稼先在北京301医院的重症病房里,忍着剧痛给时任九院院长的胡思德写了一封短信,内容大意是:建议书内容已经修改完毕,等自己和老搭档于敏都签上名字后,就可以经胡思德之手提交给中央。
写完信后,邓稼先已经痛得大汗淋漓,他让妻子许鹿希赶快把建议书和信送走。就在许鹿希即将走出病房时,邓稼先又叫回妻子,虚弱地说了一句:“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
当时的许鹿希完全不知道自己递交出去的材料和信件是什么内容,更不明白这些东西为何比命还要重要。直到10年后,许鹿希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了一篇《十年,我们时刻怀念》——《纪念邓稼先院士逝世十周年》的文章,她才终于明白了邓稼先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图 | 邓稼先、许鹿希一家
一
1985年7月31日,邓稼先从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赶回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时,身体突然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疼痛。当时他完全没在意,只认为是痔疮发作,打算拿点药赶快回基地继续搞研究。
可是医生却强行将他扣留在了医院,任凭邓稼先磨破嘴皮子,医生的回答只有一句话:“这是医院。”丝毫通融的余地也没有。
从医生那严肃的神情上,邓稼先已经明白了自己病情的严重性。
1985年8月6日,邓稼先的检查结果出来了:直肠癌晚期。
4天后,他接受了第一次大手术,可手术的效果却相当不理想,可怕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全身。
在36年前的1985年,一个人得了癌症就等同于被宣判了死刑。
得知这一噩耗后,时任国防部部长、核试验基地总指挥的铁血军人张爱萍将军,眼睛里瞬间泛起了泪花,可邓稼先这位重症患者却显得相当洒脱。
手术后,邓稼先压根就没在病床上休养几天。他把自己的老搭档们约到医院来商讨下一步的试验计划,直接把病房变成了会议室。
他也是人,提起死亡也会感到恐惧。但此时的邓稼先,顾不上伤春悲秋追忆往事,他想要尽力与时间赛跑,只因他内心始终有个大的隐忧。
邓稼先凭借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深厚的业务功底,通过对当时美、苏等超级大国的核武器发展水平进行深刻分析后,认为这些国家的设计水平已经接近理论极限。
也就是说,美国、苏联等国的科学家们只需要在计算机上模拟核爆炸就能够得到全部试验参数,他们已经不再需要进行实际核试验了。接下来,这些核大国们极有可能出于政治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做出禁止核试验的决定。
邓稼先担心这种即将到来的决定会对正处在核发展关键阶段的我国带来极端严重的影响。
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邓稼先想趁着脑子清醒的时候和于敏等老同事一道,共同起草一份给中央的建议书。为了尽快完成建议书,他不顾重病缠身,亲自组织了多次研讨活动。
这份建议书里没有声嘶力竭地喊着要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等假大空的口号,而是简明扼要地列出了我国在今后若干年内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主要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需要采取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邓稼先忍受着化疗带来的痛苦,艰难地对建议书进行一字一句地推敲、修改;他还抢在大手术之前,满满地写了两页纸的建议,详细提出内容还要做哪些调整、最后如何润笔、建议书应该具体送往中央哪个部门等意见。
虽然建议书完成后没多久邓稼先便去世了,但依照这份建议书,我国在核武器方面继续辉煌了十年。
1996年7月29日,在邓稼先去世10周年的当天,我国抢在核试验禁令前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以此向邓稼先致敬。之后中国政府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全部核试验。
二
邓稼先在去世时年仅62岁。他本身心胸开阔爱笑爱闹,从遗传的角度来说邓家还有长寿基因,他的父亲邓以蛰在20岁时患上肺结核,抽烟喝酒百无禁忌,就这样依然健健康康活到81岁,怎么看邓稼先都不应该是短寿之人。
实际上,导致他过早离世的原因,是长期的精神压力外加核辐射对身体造成的巨大伤害。
我国在进行核试验时,都采用倒计时的方法,“10、9、8......”数到0时开始发射。这一刻,参加试验的工作人员都抱着强烈的期待,盼望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转化为蘑菇状烟云升腾到湛蓝的天空。
可对于邓稼先来说,倒计时结束之前的那段日子实在太煎熬了。每当核弹制成之后,在用飞机运去空爆或是送入深井做地下核试验之前,都需要一位负责人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这枚核弹已经一切安排妥当,可以进行点火试验了。
说实话没人愿意签这个字,这不是在白纸上龙飞凤舞地唰唰写上几个字那么简单,这是对祖国负责的签字,签字的人肩膀上挑的那可是千钧重担。
作为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师,在邓稼先生前,这个签字都是由他来完成的。
即便发出去的每一枚核弹都曾被反复检查过多次,但在签完字之后,邓稼先的心仍然悬在嗓子眼。他会翻来覆去地想,原理方面还有没有漏洞?几十万个数据的计算是否正确无误?那么多的零部件是否都合乎指标要求?
有一次核弹头已经运出,邓稼先躺在罗布泊的帐篷里,半睡半醒间还在琢磨那些复杂的数据。突然,一个有可能导致失败的数据像钉子一样猛然扎进他的心脏,他一跃而起,紧急喊醒帐篷里的其他人。
大家听完邓稼先的分析后都抹了把冷汗,惊呼幸亏发现得早。接下来就是连夜攻关、商量对策,终于赶在核试验前将需要改动的地方进行了完美调整,避免了一场大事故的发生。
在一个隆冬季节,经过连续七天的排查无误后,一颗威力强大的中子弹核弹头被放进做地下试验的竖井中。这时却从现场传来紧急消息,计算结果发现了问题,应该立即停止试验。
此时,艰难的考验摆在了邓稼先面前:如果贸然停止核试验的话属于研制事故;但如果继续试验,一旦在爆炸时出了问题,那么后果将更为严重。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邓稼先要么在井上搞计算,要么艰难地爬到井下去观察这颗出问题的核弹头。由于紧张过度,他每半个小时就要上次厕所。最后他通过复杂的演算得出结论:计算虽然有错误,但是误差幅度不大,核试验可以照常进行!
因为这些巨大的精神压力,不到50岁的邓稼先便已经满头白发。
除却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外,对邓稼先的健康造成直接损伤的是在研制过程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放射性物质,这群科学家们轻松地把自己受到的辐射称作“吃剂量”,似乎这件事情和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
他们心里其实相当清楚核辐射的危害,却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不动声色地将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那些常规的“吃剂量”还可以忽略,但有些新型材料的放射性过强,原有的防护措施完全无法阻挡,邓稼先受到过好几次超出常量几百倍的辐射。
没过多久,更为凶险的情况出现了。1979年初夏,在飞机空投氢弹时,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直接从高空摔到了地上,倒计时结束时,天空没有出现预想的蘑菇云。
指挥部急坏了,立刻派出一百多名防化兵到事故现场去寻找,但都没有发现氢弹的踪迹。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件,万一这枚氢弹被意外引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邓稼先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去寻找。所有人都强烈阻止他去,基地司令员陈彬甚至和他急了眼:“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们的命都值钱。”
邓稼先不顾大家的阻拦,坐上吉普车直奔大漠而去。万幸的是他第一个找到了出事现场,为了查明失败原因,他站在超过污染限度几十倍的污染中心点细细查看着氢弹残骸。那些看不见的钚239射线穿透了他的防护服,将他体内的白细胞染色体直接碎成粉末。
自从这次吃了特大剂量后,邓稼先衰老得很快,他连尿液都呈现出很强的放射性。体内癌细胞在放射性物质的诱导下空前活跃起来,疯狂攻击着邓稼先曾经强壮的身体。
后来,邓稼先便常常晕倒在试验场上,他却硬撑着不去体检不去疗养。最终,他被检查出癌症,从发现病情到去世,间隔只有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
三
201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时,北京某中学在全校做了一份匿名调查,询问同学们长大以后是会选择邓稼先的道路,还是会选择杨振宁的道路,结果98%的同学选择了杨振宁。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友情足足维系了51年,是一辈子的挚交好友。上学时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个年级,在邓稼先挨欺负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喝退那帮坏小子;在邓稼先英语、物理遇到不会的难题时,他会耐心为邓稼先讲解。
就在杨振宁赴美留学后不久,邓稼先也追随他的脚步去了美国,二人都选择了物理学专业,但毕业后,他们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最终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声名享誉全球。而邓稼先选择回国,并甘心为核事业研究隐姓埋名,自己在孤独的道路上负重前行。他的真实姓名隐藏在“×研究员”、“×工程师”等代号中,名利是距离他远之又远的东西。
年轻的中学生对邓稼先的这种选择表示不理解,他们很直白地用“傻”字来形容他。
图 | 邓稼先与杨振宁
其实早在邓稼先上小学的时候,就曾经被同学嘲笑为“傻”。虽然他性格顽皮,但从不耍滑,有种傻乎乎的诚恳态度。
上小学二年级时,邓稼先和同学们在玩耍时把教室玻璃打碎了,老师让他们罚站。到了放学时间,别的同学都跑了,邓稼先一个人仍旧规规矩矩面向砖墙站立,直到大姐邓仲先到学校赔了玻璃钱后邓稼先才肯离开。
长大后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的邓稼先,年仅26岁便拿到了博士学位,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娃娃博士”。当时曾有很多人劝他留在美国发展,其中也包括杨振宁,可邓稼先执意回国,也曾被无数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地说他“傻”。
在当今这个功利的社会里,很多人读到邓稼先的故事时,往往会在脑海中打个大大的问号:“他为了原子弹事业抛弃掉亲情、爱情、友情,抛弃掉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甚至不顾自身安危,这么做究竟是图什么?”他们完全想不通:“名、利、地位,总得占一样才好吧。”
甚至邓稼先的女儿典典和儿子平平也曾一度不理解他,在儿女的眼中,完全不顾家庭的邓稼先是一位“不合格”的父亲。
庆幸的是,妻子许鹿希是理解他的。
在邓稼先逝世后的岁月中,曾有媒体采访许鹿希,如果让邓稼先重新选择他一生的道路,他会做出哪些改变。许鹿希想了想,用力摇了摇头说道:“他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他走的所有道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抉择,他没有冲动,没有盲目,没有挣扎。”
和霍去病、岳飞、文天祥这些千百年来被人们称赞的英雄比起来,堪称“国家保护神”的邓稼先要显得暗淡许多。在百度百科中,他名字前面的定语只是一个“两弹元勋”而已。
也是,邓稼先没有曲折传奇的经历,没有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更没有高举拳头喊过慷慨激昂的口号。他只是在一生的辗转流离中固守着自己的本色,用生命完美诠释了一个“纯”字。
这个“纯”字,是青年时代的杨振宁专门用来称呼邓稼先的。
邓稼先之所以接下研制核武器的重任,并且甘心付出自己28年的大好时光,其实也是靠着“纯”字的指引。
图 | 少年邓稼先
邓稼先决定投身原子弹研制事业,并没有媒体报道中那么多的纠结和挣扎。年轻的祖国需要一颗原子弹来壮大国威,而自己懂得核物理,又恰好被选中去研究原子弹,那么就尽全力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既是自己的工作,也是自己的使命,仅此而已。
别人眼中只看到他的“傻”,却看不到他的“纯”,更看不到他的爱,那种无私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
曾经在微博上大放厥词:“几百年后,物理学者知道杨振宁,不知道邓稼先。”
就算没有一个人记得邓稼先,他仍然是不朽的。
文 | 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