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x1 tablet 不认键盘(老司机与小黑板)
thinkpad x1 tablet 不认键盘(老司机与小黑板)原则二:坚持ThinkPad的优良品质•具备丰富的可扩展性。原则一:针对商业用户提供最出色的可用性•笔触操控必须整合其中,这是ThinkPad Tablet产品一直以来的传统;•ThinkPad标志性的小红点需要整合在超薄的键盘附件中;
引子一
ThinkPad X1 Tablet平板笔记本(以下简称X1t,港真,这产品型号太长了)与华为MateBook来到编辑部的时间差不多,它的体验我绝对不能错过。身为一年12个月有大约6个月都在出差的媒体人,对于差旅途中的那些事情与需求,自认为可以称得上是“老司机”,所以,从商旅的角度来谈谈与相处的感受,个人觉得还是够格的;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在ThinkPad的产品序列中,X1t的名称是笔记本电脑,而非平板电脑(Pad)。引用一位有着16年ThinkPad使用经验的资深小黑粉的说法:“简单的说,Tablet 来自 PC,而 Pad 来自手机。今天他们殊途同归,最终演化成了如今的模样:平板 笔 键盘。”对此,我也是完全赞同的,因为最早抛出Tablet PC概念的微软,也差不多是如此定义,太远的不说,2008年ThinkPad X61t,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比较深刻的印象。而被iPad所带动起来的平板电脑市场,这些产品最早都是由手指作为触控工具,但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展和用户应用需求的变化,Pad们纷纷从早期的内容消费产品向生产力工具转型以扩大市场,如iPad Pro 12.9,是苹果官方第一次推出Smart Keyboard以及Apple Pencil附件的产品——此前那些蓝牙键盘都是第三方的,笔形附件也多是用于操控的帮助,而非用于精准控制与图形绘制。
所以,正是因为X1t是源自PC厂商,而Pad源自手机厂商,虽然最后都殊途同归,用于满足极致移动应用需求,但它们体现出来的各方面的思维都显得千差万别。木下秀德先生在定义X1t的时候,有两大原则,每个大原则下边,又有三个要素,不妨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原则一:针对商业用户提供最出色的可用性
•笔触操控必须整合其中,这是ThinkPad Tablet产品一直以来的传统;
•ThinkPad标志性的小红点需要整合在超薄的键盘附件中;
•具备丰富的可扩展性。
原则二:坚持ThinkPad的优良品质
•进一步改善、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优化散热设计;
•努力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
很遗憾的是,从最早Windows XP时代的Tablet PC开始,我就没有用笔在电脑屏幕上写写画画的习惯,Windows操作系统对于触控操作的优化真远远没达到Pad们的水平,到今天也是如此,所以X1t上边那个来自WACOM、高达2048级压感的笔触手写系统的体验,我就打算略过了,真心不专业,也就没有必要班门弄斧了。但是,从两个小地方却能体现出工程师的用心和考虑周全,对我这种深度强迫症患者完全就是大救星。
•X1t的键盘盖右侧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做了一个插槽,拉出来,换上键盘盖包装中附送的松紧带笔套,触控笔就能稳稳当当的与键盘盖合为一体。而且这种方式会在整体视觉上更加简洁、极具专业气质,非常棒!可惜的是,看过不少网站评测X1t的文章,这个细节都被很多人忽略并得出触控笔的携带问题,在此必须吐个槽,你们真的太小看大和实验室的“职人”们了。
只不过,这支笔和Surface的触控笔一样,都是采用AAAA(9号)电池——貌似Windows的电容触控笔都是这个设定,不似Apple Pencil可直接充电那么方便,这种电池不是特别好买,所以最好能提前买好备用。
接下来,就是那个要大书一笔的小红点键盘盖了。在参数方面,木下秀德先生曾做过一个比较:纵向对比ThinkPad Helix的键盘,重量从900g降到了298g,厚度从10.1mm降到5.2mm,同样带小红点的前提下,键程仅仅从1.8mm降到了1.35mm;横向对比微软Surface Pro 4的TypeCover,后者重量略轻为295g,厚度为4.9mm,但键程反而还要少点为1.3mm。数据虽然直观但说服力还是有所不足,因为从使用的手感和功能上,这个小红点键盘盖对比竞争对手的优势真是太明显了。
虽然这个键盘盖只有不到300g重,但它却具备了一块合格的小红点键盘的全部要素,相信ThinkPad多年一来不曾缺失12英寸机型的经历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在此前那篇关于小黑的万言书中已经有完整的说明,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有田村文雄带领的ThinkPad键盘模块的职人团队保驾护航,在这方面是不需要“吹捧”的,因为它就是X1t优良使用体验最基本的保证。而且对比其他竞争对手,这块键盘盖与机身结合处的磁性机构,能提供多达三种的键盘敲击角度,但个人认为最好还是让磁条完全吸附在屏幕下方,这时整个机构不管是放在桌面还是膝盖上,都相当稳定,手感也非常自然,其他两个角度因为柔性结合机构的问题,多少都有些不太稳定。但这个时候,因为键盘下方是悬空的,敲击的力度会转化为声音,比起标准的ThinkPad键盘不大安静。同样的,由于键盘太薄,小红点的整个高度降到了仅有3.8mm(X1 Carbon为5.5mm),所以刚开始使用时对于力度的控制把握不好,总会比普通小红点更加用力一些,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由于都采用Windows,所以系统的使用体验、硬件评测什么的都不用再多说了。送测的这台X1t为7388元的那一款,Core M5-6Y57 8GB 256GB SSD用来应付我的日常使用是够了,后台挂上几个聊天软件、两个浏览器和N个网页、再码个字看个高清电影,都不会有什么压力。只是在这个时候,机身背面的发热和温度都比较“感人”了,电池状态也大约只有4小时左右。虽然木下秀德先生也说过要优化散热,但看来ThinkPad的“不冷静“还是涛声依旧,和我用过的这些Core M无风扇平台在伯仲之间。但X1t这类电脑对比传统笔记本的好处是:除非手持,发热位置不会与人体有太直接的接触,所以感知并不算很明显。